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记者再走长征路】鲍氏父子救红军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2日 10:30: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金沙江

  7月21日下午,冒着细雨、踩着黄泥,云报全媒体采访组来到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巨甸镇巨甸村委会拉市坝村民小组。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写有“巨甸渡”字样的石碑格外显眼,不远处,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巍然矗立。

   “这里称为巨甸渡口,是当年红军长征部队抢渡金沙江时的主要渡口之一。1936年4月24日至28日,红二、六军团的1.8万名红军战士在石鼓镇和巨甸镇,分别从木取独、格子、士可、巨甸等主要渡口抢渡金沙江,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

  杨宗模向大家娓娓道来那段峥嵘岁月的红色记忆

  今年76岁的杨宗模老人,是巨甸镇老龄协会原会长,他思路清晰、声音洪亮,向大家娓娓道来那段峥嵘岁月的红色记忆。

  他告诉记者,红六军团十六师到达巨甸时是4月25日夜,为了不惊扰村民,红军战士们睡在田埂边、树林里,直到天亮后,村民们才发现他们的到来。

  “在巨甸镇的短短几天里,红军战士以合理的价格,向村民购买蔬菜、大米等食粮物资,并四处动员群众加入红军队伍。相处交流中,村民逐渐发现红军是‘懂百姓疾苦、知群众所难’的一支好军队,渐渐放下了顾虑担忧,积极帮助红军。”杨宗模说。

   打消疑虑后,热心的村民们齐心协力筹集革囊、绑扎船伐,村里的船工昼夜不停地帮助红军渡江,就这样红军六军团十六师近3000人顺利渡江。

  “红军在巨甸期间,发生了许多军民鱼水情深、生死相依和患难与共的感人故事,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鲍氏父子救红军。”杨宗模回忆道,舒茂才原姓鲍,是香格里拉市人,23岁到巨甸镇巨甸村委会拉市坝村民小组一户舒姓人家作了上门女婿后,将姓改为舒,“那时候,他与父亲积极参与到帮助红军找船只、扎木伐的行动中,并协助找到香格里拉一名周姓的马场居民,划船摆渡帮助红军渡江。”

    杨宗模说,在红军大部队顺利渡江后,有7名负伤的红军战士留在村里养伤治病。舒茂才父亲是草医,懂些祖传接骨的秘方,于是便主动收留了这些红军伤病员到家里居住,“红军部队走后,国民党反动派部队就来村里搜查红军下落,舒茂才父子俩因为害怕,便把7名负伤红军藏到山上的岩洞里。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军官知道舒茂才父子收留过红军,强行逼问父子俩说出红军藏身处,为了解救其余红军战友,保护舒茂才父子,1名负伤红军战士主动承认自己的身份,当即被刺杀丢进了江中。”

  说到这里,杨宗模脸上露出了沉重的表情,停顿片刻,声音哽咽地说:“直到国民党兵走后,舒茂才父子俩冒着生命危险,将剩下的6名红军,从香格里拉不同的两个方向,分两条线路安全地送走了。”

    “在与红军相处期间,红军赠送给舒茂才一个铁皮饭盒,舒茂才非常珍惜,直到现在他去世了,这个饭盒还被珍藏保留在家中。”杨宗模说,除了鲍氏父子救红军的故事,红军炸石堵洪保村民、济穷帮困爱村民等小故事也一直在民间流传,“比如,巨甸镇巨甸村委会的练红光,从小家庭贫困穷苦,红军来村里时,被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与人民生死相依的伟大精神所打动,特别想参加红军,红军看到他家有年迈的父母,便劝他不要走,留在家里照看父母。于是,他自愿给红军牵马当向导,一路将红军送到香格里拉市。临别时,为表答谢,红军送了他一匹骡马。”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这些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这些伟大革命历程中发生的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也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杨宗模感叹道。

  云南网记者 康平 饶勇 和茜 熊强 木晓雯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李欧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