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笔粗笔要提着按,轻笔细笔要按着提。一按到底成死笔,一提到天是白描。如果字的提按问题不明白,肥瘦问题便解决不了;肥瘦问题便解决不了,则字的疏密便失法度。   

而提按的真正法度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笔毫的弹力,也就是说用弹力去写,只有运用好弹力,才能做到在运笔中贯之以气力。不重按成死笔,不轻飘如白描,便能正确地感受到来自笔尖的弹力。这时你会感觉到写字是笔尖在跳舞,正所谓“书法是笔尖的舞蹈”。   

那么,怎样才能让笔尖发“力”呢?   

一、毫软有弹力   ...展开全文c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涉面很多,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毛笔的构造上来了解笔力由何而来。毛笔的构造基本上都分为支撑毫和辅助毫两个部分,前者是内部毫,即我们常说的笔心,数量很少;后者是围绕前者在包裹的外能直接看到的外部毫,数量占绝大多数。虽然大部分辅导教材都是通过描述笔锋、笔腹、笔根三部分的结构来讲解用笔的使转和提按,但是无论是什么材质的毛笔(硬毫、软毫或兼毫),无论是用于书法还是绘画,其核心使用原则都是体会并熟练驾驭这内外两种毫,使它们能在点画运行间密切配合协调运转。其次,通过正确的执笔,力发于腰,经由背、臂、肘到达腕、指,最终在笔与纸面的接触中完成发力。最后,来谈谈何为笔力。在以毛笔为书写描绘工具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对“笔力”逐渐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审美和评价标准,相较外化露骨的力,更推崇内化绵延之力,其类型样式以宾虹老总结的“五笔”最为概括精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我微博中的标题为“五笔七墨”的教学视频,这里篇幅所限,就不赘述了。

...展开全文c
关于用笔的“发力点”问题

所谓“发力点”是指在运笔过程中,手臂用力最重之处和锋变最大之处。

书法笔法的变化是极为复杂的,尤其是行草书,很难以定量分析。在“发力点”这个问题上变化就十分复杂。我们发现在传统经典行草法帖中,古人在“发力点”技巧的运用上是非常有机巧的,手段也是非常多样的。我们分析大体有,常规式(或称经典式)、均衡式和变异式三种“发力点”的技巧。

常规式的“发力点”主要在笔画的两端和直折处,其“发力点”相对比较固定。比如汉隶和唐楷比较典型。不管其风格是有多大差异,但在每一笔发力的位置上是非常固定的。凡隶书“头”和“雁尾”的部位必是“发力点”;凡楷书“入”、“顿收”、“折笔”和“钩根”的部位必是“发点”的位置。行草书中王羲之、董其昌、赵子昂是典型之例,尤其是赵子昂更趋于经典化,其“发力点”几乎完全恪守楷法法则。其风格是工整、平稳和娴雅。...展开全文c
如何正确地发力?我认为首先是书写的手是否真正地给力,并且给对地方。否则即使你是一个举重或相扑高手,那也可说一切免谈。要想驾驭好笔,我建议多看看那些写得比自己好的人如何运作,多揣摩,多探讨,多实践,多想象,努力为自己的字而奋斗。值此预祝大家成功! ​
利用笔豪和纸张的摩擦力,这属于力学问题。执笔高低根据字的大小在笔杆上找到合适发力点,角度需要根据书写点划灵活调整,当然垂直摩擦力最大。墨的滑涩、水分多少,也都会间接影响发力情况。在这些技术以外,就是气定神闲、心手双畅了。熟练度也会影响发力的持续情况。 ​
毛笔写字一般都是很轻盈的,古人说 执笔无定法,但使虚与宽 ,在写字时注意平衡,利用手腕运笔,平时再多注意笔法和写字的节奏。 ​
这个问题涉及到笔法,很难简单的说明白。简单的说,毛笔的笔毛是有弹性的,通过肩,肘,腕,手的巧妙配合,正确利用好毛笔自身的弹性去自然的书写,才能让毛笔的发力正确。 ​
今天晨练太极归来,开车拐弯入库有所感悟。书法毛笔运笔与之相通。运笔一般逆势入笔,顺势回锋,运笔拐弯时与开车相同,开车起动先点刹车,起步缓行,中段快速,拐弯时一手打方向,一边用脚轻点刹车,有勒住涩行的感觉,毛笔运笔发力亦然。 ​
中国书法重点是在内涵,而非匹夫之勇。 ​
功到自然成。切不可盲目去相信!控笔松灵自然才是正道。 ​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提问者

扫描二维码进入手机问答

  • 使用微博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 用手机刷问答体验更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