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那点事,大满贯Tennis, Grand Slam

点点🐱喵

历史 <h3>网球的前身是14世纪流行于法国宫廷的一种叫“掌球戏”(handball)的游戏。规则是两名玩家隔着一条绳子,使用手掌将被布包着头发制成的球互相对打。其后这种游戏经过发展和改良,用网代替绳子,并将以手击球改为用木制球拍,随后木拍更拉上弦线。由18世纪开始,欧洲民间也开始出现这种游戏,并且于19世纪盛行于欧洲。</h3><h3><br></h3><h3>现代的网球则于1873年12月由华尔特·科洛普顿·温菲尔德(Walter Clopton Wingfield)少校在英国发明,当时这个游戏是用来在后院的派对中取悦客人。他是根据老的室内网球或者称为原网球的游戏创造这项运动的。根据大多数网球历史学家所说,现代网球的规则大多由温菲尔德借鉴了掌球戏、室内网球、法国皇室网球这几项运动的元素而来。</h3><h3><br></h3><h3>1877年在英国伦敦温布顿举行了首场温布顿网球锦标赛,为现代网球史上最早的比赛。随着国际网球总会于1913年成立,网球运动亦于世界各地得以广泛发展。在1881年5月21日,美国国家草地网球联盟(现在的美国网球联盟)成立以规范规则和竞技制度的美国国家男子单打锦标赛,也就是现在的美国网球公开赛,于1881年首次在美国罗得岛州的新港举行,而美国国家女子单打锦标赛在1887年举行。此时,网球也在法国流行,法国于1891年举行网球公开赛。如今,世界著名的网球公开赛有:温布尔登锦标赛、法国网球公开赛、美国网球公开赛和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今天,这四项赛事被称为大满贯。至1900年,著名的一年一度戴维斯杯网球公开赛在国家队之间举行。</h3><h3><br></h3><h3>1926年,商人C.C.派尔(C. C. Pyle)建立了首个职业网球巡回赛,队员由美国和法国网球运动员组成。最值得称道的早期职业网球选手有美国的温尼·理查德斯(Vinnie Richards)和法国女子苏珊·朗格伦(Suzanne Lenglen)。当一个队员成为职业选手后,他就不能参加业余选手赛。1968年,由于商业的压力导致这项制度的废弃,网球进入了开放年代(Open Era),又称公开化年代,即所有选手都可以竞争所有赛事,而顶级选手可以靠打网球谋生,这是网球运动的重要分水岭,走向商业化、公开化、职业化。借此,国际职业网球轮建立,借电视转播网球传遍了整个世界,从此不再是英国上流社会的专有运动。</h3><h3><br></h3><h3>1954年,詹姆士·凡·阿兰创建了国际网球名人堂,一个在美国罗得岛州的新港的非营利博物馆。这个博物馆里面搜集了大量的网球纪念品和大量全世界网球成员的奖品和奖章。每年,在此都要举行一次草地网球赛,并且举行接纳新的声誉礼堂成员的典礼。</h3> 大满贯 历史 <h3>Grand Slam大满贯,或译全满贯,一词在运动项目中首次使用是在1933年。当时,一位名叫John Kieran的美国记者,为描述Jack Crawford立志于当年夺取四大满贯赛事冠军的雄心壮志,而将其比喻为“a countered and vulnerable grand slam in bridge”,亦即用桥牌游戏中吃取所有牌磴的情况来形容之,至于中文的“满贯”,则是来自日本麻将的术语。</h3><h3><br></h3><h3>Fred Perry成为历史上首位大满贯得主。</h3><h3><br></h3><h3>尽管大满贯一词最初只是使用在网球运动上,后来也逐渐为其它运动所采用,用于形容选手取得的类似成就。比较典型的,例如高尔夫,大满贯同样是指选手在一年里同时获得4项主要赛事的冠军(2013年起女子部分改为5项)。在乒乓球和羽毛球界,一位选手在职业生涯中获得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3项冠军,也被称为大满贯。</h3>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h3>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Australian Open)是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之一,也是四大满贯赛事中每年最先登场的。赛事由国际网球联合会(ITF)和澳网官方委员会联合负责。澳网于每年1月的最后两个星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墨尔本公园举行,自1905创办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不过与另外三项四大满贯赛事相比,澳网仍是最年轻的。早期由于澳网的底蕴、赛事规模和奖金均不如其他三大满贯,因此顶尖球员鲜少参加。1988年搬到墨尔本公园之后,赛事规模不断扩大,观赛人数越来越多,顶尖球员才开始重视。进入千禧年代,澳网更换了场地颜色,凭借着良好的组织和比赛氛围,越来越受到球员和球迷的喜爱。</h3><h3><br></h3><h3>1904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网球机构官员决定成立澳大拉西亚草地网球协会(the Australasian Lawn Tennis Association)负责筹办每年一届的澳大拉西亚锦标赛(Australasian championships)并共同组队参加戴维斯杯的比赛。1905年11月,首届澳大拉西亚锦标赛在墨尔本圣克尔达路(St Kilda Road)艾伯特公园(Albert Park)内的仓库老板板球场(Warehouseman's Cricket Ground)的举行。当时总共有17名男选手参赛,最后Rodney Heath夺得了男单冠军。</h3> <h3>澳大拉西亚锦标赛最初一直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主要城市之间轮流举行,直到1922年新西兰退出澳大拉西亚草地网球协会成立自己的网球协会。同年,赛事还增设了女子组和混双的比赛,Margaret Molesworth成为澳网历史上首位女单冠军。1927年,赛事更名为澳大利亚锦标赛Australian Championships。1941年至1945年因二战关系,停办。在1968年网球职业化后,澳网被列为四大公开赛之一,并于1969年正式更名为澳大利亚公开赛Australian Open。</h3> <h3>自从1905年举办首届比赛以来,澳网曾先后在墨尔本、悉尼、阿德莱德、布里斯班、珀斯和新西兰等6个地方举办过。后来由于各界对比赛地点不确定的非议日渐高涨,1972年,赛事组织者决定将比赛固定在一个能够吸引最多的赞助商和观众的城市举办。结果澳网再次回到并永久落户于其诞生之地墨尔本。接下来的16年里,澳网一直是在墨尔本库扬草地网球俱乐部(the Kooyong Lawn Tennis Club)的场地上举办的。</h3><h3><br></h3><h3>1977年,澳网由通常的1月改到12月举办,使得在当年举办了两届比赛。但由于紧邻圣诞节,赛事时间的改变并没有起到预先设想的效果,所以到了1986年,原定于年底比赛推迟到第二年1月举办。后来这一赛期一直沿用至今。</h3> <h3>随着赛事规模的不断扩大,库扬的场地已经不能满足比赛的要求。1988年,政府斥巨资在墨尔本中央商务区南边的墨尔本板球场旁新建的费林德斯公园(Flinders Park)网球中心正式启用,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观众人数大幅攀升,有超过26万名观众亲临现场观看比赛,而前一年在库扬网球中心这一数据仅有14万人。也正是在启用新场地后,澳网才由草地改为现在的硬地球场。1996年,比赛场地再次扩大,并更名为墨尔本公园。2000年,为了纪念澳大利亚网球英雄,历史上唯一一位两度实现网球大满贯的Rod Laver,中央球场被命名为罗德·拉沃竞技场。而在2003年,中央球场旁的1号球场又以澳大利亚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网球选手玛格丽特·史密斯·考特(Margaret Smith Court)的名字命名为玛格丽特·考特体育馆(Margaret Court Arena)。澳网中央球场独特之处在于它有一个可移动的顶棚,可以根据需要在下雨或是高温等恶劣天气情况下使用。这也使得澳网成为四大满贯中唯一能够在室内进行比赛的赛事(温网在2009年后也设有移动式顶棚可遮雨)。</h3><h3><br></h3><h3>在澳网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澳大利亚选手获得了1980年代之前的历届比赛的大部分冠军。特别是在1960年代澳大利亚网球的黄金时期,罗德·拉沃、罗伊·爱默生(Roy Emerson)和玛格丽特·史密斯·考特(Margaret Smith Court)三人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冠军头衔。但是自从1988年澳网进驻墨尔本公园以来,至今还没有澳大利亚本土选手获得过澳网男女单打的冠军。</h3> <h3>在2005年,澳网度过了其百年生日。不过这是历史上第93届比赛,其中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停办了8年,1977年举办了2届,而1986年又停办了1年。百年澳网的比赛总奖金达到创纪录的1910万澳元,其中男女单打冠军奖金为120万澳元。</h3><h3><br></h3><h3>到了2008年,由于过往有选手经常提出球场范围和场内其他位置的颜色十分刺眼,影响球员判断来球及观众欣赏赛事,澳网赛会遂斥巨资重新铺设场地,把沿用多年的绿色场地转为蓝色,场馆内除球场范围外其他地方则转为浅蓝色,并把这种颜色命名为“澳网纯正蓝”注册为商标。2009年更进一步改善设施,全面更新球场座位,务求能将亚洲/大洋洲区大满贯的举办地点留在澳大利亚。</h3><h3><br></h3><h3>做为亚太地区的大满贯赛事代表,亚洲选手往往在澳网有不错的表现。先有郑洁/晏紫的双打组合2006年夺得女双冠军、2007年詹咏然/庄佳容组合打入决赛、2008年孙甜甜和塞尔维亚双打名将泽蒙季奇搭档,拿下混双冠军等等双打方面的成就。单打方面中国名将李娜分别于2011、2013、2014年三进女单决赛,并于2014年夺冠,创造了亚洲网球的历史;在2018年,韩国郑泫也创造惊奇,在16强赛击败诺瓦克·德约科维奇,8强赛再淘汰坦尼斯·桑德格伦,在半决赛面对最后卫冕成功冠军罗杰·费德勒才在第二盘因伤退赛,成为史上第一位打进大满贯8强以及4强赛之韩国网球选手。</h3> 法国网球公开赛 <h3>法国网球公开赛Les internationaux de France de Roland-Garros/French Open是5月中到6月初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一项网球大满贯赛事。法网固定在著名的罗兰·加洛斯球场举行,是每年继澳网之后,第二个登场的大满贯系列赛,也是网球红土赛事里的至尊荣誉。相较于其他大满贯赛,法网的最大特色在于红土球场的慢速性质,利于底线对抗。此外,单打比赛进入决胜盘时,不以抢7(tiebreak)定输赢,3、4个小时的比赛用时相当常见,故被认为是最需要体力以及过人毅力的一项网球赛事。</h3> <h3>法国网球公开赛1891年开始举行时,只是法国国内的锦标赛,女子赛事则首见于1897年。1912年,法网决定不用一般场地(当时网球场以草地为主),改以“红土”作为比赛用地。原本,法网只开放给本国球员参赛,直到1925年才对外开放,成为国际性的赛事。</h3> <h3>1928年,现今法网的比赛场地:罗兰·加洛斯球场(Stade de Roland Garros/Roland Garros Stadium)正式落成,位置在巴黎西南方。当时正值法国“四骑士”(Rene Lacoste、Jean Borotra、Henri Cochet、Jacques Brugnon)为国家赢回第一座戴维斯杯,法国一方面为了象征网球蓬勃发展,同时为了备战来年的比赛,故特地兴建该球场。并将球场命名为罗兰·加洛斯,以纪念第一次大战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h3><h3><br></h3><h3>1968年,法网同时对职业及业余选手开放,成为四大满贯赛中最早进入公开年代(Open Era)的比赛。开赛至今已逾百年的法网,与温网一样是世界网坛上历史悠久的经典赛事。过去除了两次世界大战被迫停赛11年之外,其余均是每年举行一届。</h3> <h3>70年代末~80年代是网球运动的光辉期,不少网坛巨星都在法网留下辉煌的纪录,其中瑞典名将比约恩·博格的六届男单冠军曾让人难望项背。以及后来的冠军马茨·维兰德、伊万·伦德尔、吉姆·考瑞尔、塞尔希·布鲁格拉、2008年甫于法网正式退役的巴西名将古斯塔沃·库尔滕等人,都在罗兰·加洛斯球场完成一场场经典的战役,以傲人的战绩写下法网的历史。2005年,年仅18岁的拉斐尔·纳达尔第一次参赛便成功封王。此后,他于十四年内破纪录十一次夺冠(其中05至08、10至14年完成一次四连霸及一次五连霸、17至19年目前三连霸,共12度封王),被视为是史上最伟大的红土选手,昵称为红土之王。2009与2016年,费德勒与诺瓦克·德约科维奇分别夺得个人首座法网男单锦标,并完成生涯大满贯成就。</h3> <h3>女单部分,同样产生了几位伟大的冠军。包括七届法网女单冠军,数量曾笑傲男女选手的克里斯·埃弗特,当年她与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之间的争霸堪称网坛一大盛事。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继起的一代球后施特菲·格拉芙亦六度捧起后冠,以及第一位达成法网女单三连霸的莫妮卡·塞莱斯(90至92年)与三度封后的阿兰查·桑切斯·维卡里奥。进入到21世纪女子强力网球蓬勃之际,小威廉姆斯于2002年首度夺冠后,贾斯汀·海宁以她单薄的身躯在五年内夺取四次女单后冠(包括05至07年的三连霸)。08年开战前夕她选择退休,由安娜·伊万诺维奇继承海宁的法网冠军头衔并登上世界第一。2010年代,玛丽亚·莎拉波娃于2012与2014年两度夺冠,并完成生涯大满贯的成就,2013年,小威廉姆斯揆违十一年后再度捧起后冠,又于2015年三度封后。</h3><h3><br></h3><h3>亚裔及亚洲籍球手也曾经多人在法网比赛中有优异表现。美籍华裔球手张德培于1989年男单折桂。之后,中国名将李娜在2011年女单比赛击败4位排名前十的种子球手封后,也成为首个夺得法网乃至大满贯比赛单打冠军的亚洲籍球手。2014年谢淑薇、彭帅在女双项目折桂。</h3><h3><br></h3><h3>法网虽由国内锦标赛起家,百年后俨然已成为全球最具传统、最富盛名的红土赛事。观察地主选手的表现,战后至今仅有五次由法国选手夺冠,最近一次是2000年玛丽·皮尔斯的女单冠军,男子球员更前溯至1983年的雅尼克·诺阿。</h3> <h3>相较于草地与硬地,法网的红土球场具有减缓球速、旋转强烈、产生高弹跳的特性,使得球员的回击与反应时间较长。有鉴于此,对许多速球型选手来说,场地会降低他们发球的威力与速度优势,要发出直接得分的球并不容易,迫使他们必须持续与跟对手来回击球,才能借机得分。所以,红土比赛对球员体能与意志力的要求更高,移动迅速且范围广、耐心对峙、低失误的稳定表现,是红土作战的关键。一般而言,防御型底线型球员在红土的表现较为优异。</h3><h3><br></h3><h3>受限于场地特性,使得不少以发球上网为主的网坛名将,视法网红土球场为最大难关。包括:瑞典名将埃德伯格(Stefan Edberg)、德国金童贝克(Boris Becker),以及生涯勇夺14座大满贯赛事冠军的桑普拉斯(Pete Sampras),都独缺法网,无缘达成生涯大满贯,亦增添了法网的传奇性。</h3><h3><br></h3><h3>法网虽有鹰眼,但却是唯一不开放选手挑战判决的大满贯赛事(只提供转播使用),原因可能是没有这个必要,网球落点清楚印在红土上,无需依靠鹰眼的协助来判定网球是否出界,因此主审常须在选手的要求下离开座椅前往查看成为赛事特点之一。此外,法网亦是没有设置屋顶的大满贯赛事之一。在其他三大满贯赛主球场都已陆续兴建屋顶的情况下,法网仍时常受天雨影响,不少赛事都被迫途中暂停或延期,引起不少球手的不满和争议,乃至法网主办单位终于承诺预计在2020年兴建完工。最后,法网的球场没有大灯,因此不会安排夜间赛事,使得有时候会因为球赛超时,而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被迫延赛至隔天,这对球员有很大的影响。</h3><h3><br></h3><h3>2019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和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分别宣布决胜盘加入抢十(澳网)与抢七(温网)后,法网是目前大满贯赛事中唯一在决胜盘保有长盘制(Long Game)规则的大满贯赛事。</h3> 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 <h3>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The Championships, Wimbledon)是网球运动中历史最长和最具声望的公开赛。锦标赛通常举办于6月底至7月初,是每年度网球大满贯的第3项赛事,排在澳大利亚公开赛和法国公开赛之后,美国公开赛之前。整个赛事(大满贯赛事中唯一使用草地球场的)通常历时两周,但会因雨延时。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和男女混合双打比赛在不同场地同时进行。温布尔登还举办有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的青年比赛。此外,温布尔登还为退役球员举办特别邀请赛,如35岁及以上的男子双打、45岁及以上的男子双打和35岁及以上的女子双打比赛。</h3> <h3>温网于1877年首次于全英草地网球和门球俱乐部管理之下在伦敦温布尔登Worple路附近的一块场地举行。当时仅有男子单打比赛。到了1884年,全英俱乐部增加了女子单打和男子双打比赛。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在1913年加入。锦标赛在1922年搬到了如今的Church路的场地。如同其他三项“大满贯”赛事,温布尔登在1968年网球公开时代到来之前,只对顶级的业余选手开放。</h3> <h3>70年代末~80年代是网球运动的光辉期,不少网坛巨星都在温布尔登留下辉煌的纪录,其中瑞典名将比约恩·博格的五届男单冠军(1976-1980年)曾让人难望项背。1981年,麦肯罗结束博格五年的统治,拿下当届冠军后,麦肯罗另外又于1983-1984年拿下两届冠军,且三度称王。1985年,年仅17岁的贝克尔成为温布尔登史上最年轻的冠军,在80年代末期,贝克与埃德伯格连续三年在决赛交峰,也被认为是温布尔登的经典战役之一。进入90年代后,桑普拉斯更是在八年内破纪录七次夺标(其中1993至1995年三连霸、1997至2000年四连霸),获封草地之王。到21世纪后,继起的一代球王费德勒,也是在七年内六次夺标(其中2003至2007年完成五连霸),并于2017年八度封王,获封草地至尊。2008年,红土之王纳达尔终结费德勒五年的统治后,继博柏之后首位能连拿法网与温布尔登的球员(也在2010年二度完成)。2011年,德约科维奇首度抡元后,并在2014-2015年卫冕,2018年重返荣耀,且四度称王。其他名将如阿加西、克拉吉塞克、伊万尼塞维奇等人,都在中央球场完成一场场经典的战役,以耀眼的战绩成为温布尔登的历史的一页。</h3> <h3>女单部分,同样产生了几位伟大的冠军,且能在温网夺冠的女子选手几乎为该时代最出色的网球手。包括九届温网女单冠军,数量曾笑傲男女选手的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于1982-1987年间连续夺得六座冠军最令人赞叹,更值得一提的是1982-1984年也同时获得女双冠军,而当年她与克里斯·埃弗特之间的争霸堪称网坛一大盛事,后者的成就在于7届法网女单冠军。继起的一代球后施特菲·格拉芙则是七度赢得冠军。到了21世纪,女子网坛逐渐转向强力网球打法,其中威廉姆斯姊妹:维纳斯·威廉姆斯与塞雷娜·威廉姆斯于2000年至2012年总计13年间,各自五度捧起玫瑰露水盘,共同拿下十座冠军。其中维纳斯在2000年至2009年共计十年间,八次打入温网决赛,草地表现相当突出,而塞雷娜·威廉姆斯则在2015年率先拿下第六座冠军,并同时完成她的第二次跨季大满贯,又于2016年七度封后,姊妹俩在大满贯的争夺堪称2000年代网球最令人瞩目的焦点,厉害的是两人在温网进行六次对决,更贡献四场女单决赛。威廉姆斯姐妹亦搭档夺下六座女双冠军,也在全英俱乐部的中央球场拿下她们的第三面女双奥运金牌,而塞雷娜则赢得女单奥运金牌,在温布尔登完成生涯金满贯。两人目前依然持续在球场征战。</h3> <h3>英国人对锦标赛甚为骄傲,但它也是其民族苦闷和幽默的来源:英国男性自1936年的弗雷德·佩里后再未获得过单打冠军,而最近一次英国女子单打冠军则是在1977年的弗吉尼亚·韦德(Virginia Wade)。但是到了2013年,令大不列颠振奋的荣耀终于来了,安迪·穆雷夺下了温网冠军,睽违77年后,英国男子球员再次在全英俱乐部举起冠军杯。</h3><h3><br></h3><h3>2000年以前在温布敦华裔选手中,美籍的张德培于1995年曾进入男单四分之一决赛事,后于2010年中,台籍卢彦勋击败了美国名将的安迪·罗迪克亦进入男单八强,但败给诺瓦克·德约科维奇,追平华裔男单选手的最好成绩。而常年位居世界前十的名将李娜,则分别于2006、2010、2013年闯入女单八强,近年来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则是2008年,当时排名百名开外,持外卡参赛的中国球手郑洁于第三轮淘汰时任世界第一安娜·伊万诺维奇,并且击败捷克好手妮科莱·瓦伊迪索娃,成功晋级女单四强,创下百年温网外卡选手的记录。温网女双比赛方面华裔选手也得到的成绩不错,先是2006年郑洁、晏紫夺冠,又有2013年谢淑薇、彭帅女双折桂。</h3> <h3>主要球场叫做“中央球场”,是举行决赛的地方。由于比赛过程中伦敦天气的不可预知性,球场配有可折叠的屋顶,于2009年完工。另一主要球场是一号球场。一号球场在1997年经过一次大型重建,由比邻中央球场的原址搬到了一个新的可容纳更多观众的专用场地。原来的一号球场据说拥有独特的氛围,是许多选手的心爱之地,所以有很多人对其移址感到悲伤。一号球场通常举办一些非常重要的比赛,如单打的四分之一决赛,它还拥有一座外置的巨大屏幕,用来让聚集在场外穆瑞坡(Murray Hill,原名亨曼坡Henman Hill)上观战的球迷欣赏比赛。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球迷在这块山坡上为冲击冠军的本土球员加油助威,但是遗憾的是,1936年之来,英国的球员再没有举起过冠军奖杯,直到2013年,穆瑞终于举起冠军奖杯。二号球场拥有“冠军坟场”的称号,因为在此地进行比赛的种子选手通常被排名较低的对手所淘汰。曾经的受害者包括了安德烈·阿加西、安迪·罗迪克、罗杰·费德勒、玛丽亚·莎拉波娃和皮特·桑普拉斯,在2005年的第一轮还差点将蒂姆·亨曼拉下水。温布尔登的邮政编号为SW19,故人们常用SW19指代这项赛事。</h3> <h3>绿色和紫色是温网的传统代表色,而参赛的选手须穿着“白色”的球衣,是四大满贯赛中唯一有规定球员衣着颜色的。此外,女选手在整个赛事中,其姓之前被冠以“小姐”或“夫人”(如主裁判宣报比分时),而男选手则直呼其姓。</h3> <h3>比赛于每年8月第一个周一之前6周举行,历时2周。从传统上讲,赛事中的周日无比赛。但历史上有3次周日(最近一次为2004年),因天雨而被迫举行比赛。第一周内举行早期赛事,而第二周则举行“16强”、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和决赛。</h3> <h3>温网在决胜盘的设计仍保持无限长盘制,也就是必须连赢2局才能突破僵局赢得比赛,但是2018年男单2场4强战都发生赛事无限延长的状况,32岁南非好手Kevin Anderson鏖战5盘,其中决胜盘就打了将近3小时,最后缠斗6小时36分钟才以26比24制伏美国重炮手John Isner,创下大满贯赛单打时间次长纪录,另一边的球王对决(纳达尔和德约科维奇)也打了5小时15分钟。不过南非人在8强赛与4强赛都打了5盘,总计打了21小时才进入决赛,疲惫不堪的安德森在决赛被德约科维奇直落3横扫。赛后Kevin Anderson和John Isner都对这项制度有意见,认为温网应该考虑到选手,将规定改成和美网一样的决胜盘抢7,而全英俱乐部也在赛后检讨决胜盘制度,并于2018年10月正式公布,2019年开始,当长盘制打到12比12时,就会启动抢7。</h3> <h3>男子单打冠军将获得一座18英寸高的镀金奖杯,称作“挑战者杯”。女子单打的奖品一个为直径约19英寸的奖盘,通常被称作“Rosewater Dish”或“Venus Rosewater Dish”(玫瑰露水盘)。还有其他一些活动奖品。</h3> <h3>对于比赛观众,草莓配奶油是他们在观看比赛期间的传统零食。此外,观众不能穿着短裤,因为被认为不礼貌;也不能戴帽子,因为这样可能阻碍后排观众的视线。</h3> <h3>下雨也几乎已经成为温网的一项传统:几乎每年的温网都必定会碰上雨天;而且由于是草地球场,一旦下雨必须由球童们拉起雨罩保护球场,这也成了一项年年上演的经典画面(虽然在可折叠屋顶完工后,中央球场将不会再受下雨影响)。</h3> <h3>每回温布敦网球赛,英国王室必定会出席观赛,其中英国女王也可能亲临现场,伊丽莎白二世亦在1977年为赢得女单冠军的英国球员韦德,担任颁奖嘉宾。</h3> 美国网球公开赛 <h3>美国网球公开赛(US Open)是每年度第四项也是最后一项网球大满贯公开赛,通常在8月底至9月初举行,赛事共分为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和男女混合双打五项,并且也有青少年组的比赛。自1978年开始赛事在位于纽约皇后区法拉盛草原公园的USTA国家网球中心举行。目前男、女单打的冠军都可获得高达三百万美元以上的奖金。</h3><h3><br></h3><h3>美国网球公开赛起初是由二项不同的赛事而来:男子赛事和女子赛事。第一届的比赛(仅男子比赛)于1881年8月首次于罗德岛州的Newport Casino举办,赛事名称为美国单打大奖赛(U.S. National Singles Championship),只有属于美国国家草地网球协会(United States National Lawn Tennis Association)会员的俱乐部能获准参加比赛。</h3><h3><br></h3><h3>1900年,美国男子双打大奖赛(U.S. National Men's Doubles Championship)首次举办。比赛分别在美国东、西部举行,以角逐出最佳的队伍(地区冠军)。而后这些队伍将参加季后赛,获胜者将可和卫冕冠军进行比赛。赛事举办初期,美网的比赛是在草地上进行的。</h3> <h3>在男子赛事举办了6年之后,第一届美国女子单打大奖赛(U.S. Women's National Singles Championship)于1887年在费城板球俱乐部(Philadelphia Cricket Club)举行,之后又于1889年举办了美国女子双打大奖赛(U.S. Women's National Doubles Championship)。首次的美国混合双打大奖赛(U.S. Mixed Doubles Championship)也伴随着女子单打和双打而展开。</h3><h3><br></h3><h3>1968年“公开时代”开始时,上述五项赛事合并成为“美国公开赛”,比赛于纽约市皇后区森林小丘的西区网球俱乐部(West Side Tennis Club)举行。从1968年开始,这项赛事开放给所有的职业选手参加。当年有96名男子选手和63名女子选手参赛,总奖金为10万美元。1975年,美网赛事的场地由草地变为土场,1978年,比赛场地从森林小丘移至现今位于 法拉盛草原公园的场地(USTA国家网球中心),比赛场地也由以前的土场转变为了硬地场地。美网也是唯一经历过三种不同比赛场地的大满贯,美国人康纳斯也是唯一在三种不同场地类型的美网比赛中都曾经夺冠的选手。</h3> <h3>比赛规则方面,自1970年起,美网比赛单打赛事的决胜盘引入了抢七决胜,这也是美网和其他三大大满贯不同的一点。同时,美网开赛前,在一系列北美硬地赛事组成的美网系列赛(罗杰斯杯,辛辛那提站等)中取得前三名的选手,在美网的奖金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果在美网系列赛和美网夺冠,更是可以获得100万美元的额外奖金,目前仅有少数选手获得过美网冠军额外奖金(男子:费德勒 2007年,纳达尔 2013年,女子:克里斯特尔斯 2005年,小威廉姆斯 2013-2014年)。这一规则也是在四大满贯赛中独树一帜。</h3> <h3>70年代末~80年代是网球运动的光辉期,不少网坛巨星都在美网留下辉煌的纪录,亚瑟·阿什拿下公开赛第一座冠军,80年代美国名将吉米·康诺尔斯与约翰·麦肯罗两人从74~85年之间,创下连续12年都有美国球员打进决赛的光荣成就,并夺取其中九次冠军(康诺尔斯拿下五冠,麦肯罗在79-81年实现三连冠,84年四度封王)。其中,两人更齐力阻挡11届大满贯冠军比约恩·博格的封王美梦,令其四度铩羽而归(76、78、80、81),80年代后期,伊万·伦德尔也实现男单三连冠(85、86、87),90年代,年仅19岁皮特·桑普拉斯成为美网史上最年轻的冠军,此后,在十二年之内,拿下五座男单冠军(90、93、95、96、02)。后来的冠军斯特凡·埃德博格、帕特里克·拉夫特、安德烈·阿加西,都在法拉盛完成一场场经典的战役,进入21世纪,继起的一代球王罗杰·费德勒实现五连冠(04至08),2010年代,红土之王拉斐尔·纳达尔四度举起冠军奖杯(10、13、17、19),完成生涯大满贯的成就,澳网之王诺瓦克·德约科维奇,同样三度封王(11、15、18)。</h3><h3><br></h3><h3>女单部分,同样产生了几位伟大的冠军。六届美网女单冠军克里斯·埃弗特,当时她与四届冠军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之间的争霸堪称网坛一大盛事。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继起的一代球后施特菲·格拉芙亦五度捧起后冠,之后的冠军莫妮卡·塞莱斯、阿兰查·桑切斯·维卡里奥、玛蒂娜·辛吉斯与林赛·达文波特留下不少精彩的赛事。进入到21世纪女子强力网球蓬勃之际,其中威廉姆斯姊妹:维纳斯·威廉姆斯与塞雷娜·威廉姆斯于1999年至2002年总计四年间,她们分别二度捧起冠军奖杯,特别是后者在1999年,以17岁的年纪,夺下个人第一项大满贯赛事冠军,之后又四度拿下冠军(08年,包括12至14年的三连霸)。比利时双姝贾斯汀·海宁与金·克莱斯特尔斯也在法拉盛封后,后者又在09年,持外卡夺下冠军,又在10年完成卫冕。</h3> <h3>主要球场为有2万3000个座位的亚瑟·阿什球场,以1968年赢得男子单打冠军的著名非洲裔美国网球选手阿瑟·阿什命名。亚瑟·阿什在1993年死于艾滋病,他在接受心脏手术时因输血而感染上这种病毒。2号球场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球场(Louis Armstrong Stadium)在阿瑟·阿什球场落成前为主要球场。所有球场均为硬地球场,这也使得美国公开赛的比赛球速总是非常地快。</h3> <h3>美国公开赛拥有一个独特之处,它是仅有的在大部分球场设有照明设备的大满贯赛事。这意味着电视转播能够延伸到晚上的黄金时段以增加收视率。女单决赛甚至因此由星期六下午移至晚上。 在2005年,美国公开赛和所有的美国公开赛系列赛的球场都采用蓝色内场和绿色外场以显示同一性,并为了更容易看清楚球。这项改变在球员和观众中反响不一,有人认为蓝色的场地并不能使球看得更清晰。</h3><h3><br></h3><h3>美网比赛采用DecoTurf硬地材质,相对于澳网硬地来说球速更快,属于快速硬地类型。</h3>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