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

头条新闻

袁隆平:要让杂交水稻走向世界 覆盖全球
袁隆平:要让杂交水稻走向世界 覆盖全球

袁隆平表示,杂交水稻每年多养活7000万中国人口,为中国摆脱粮食问题起到巨大作用,目前我们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稻,并且已取得较好成绩。科学研究永无止境,我还有一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让发展杂交水稻能造福世界人民,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发挥重大作用。[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8日  16:39
李家洋:初心不变,努力做好一块铺路石
李家洋:初心不变,努力做好一块铺路石

2018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李家洋发表了获奖感言,他谈到参加2018科技界盛典,自己非常荣幸,感激帮助自己的所有人,坚定做好一块铺路石,为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8日  16:50
张启发:要将杂交水稻打造成我国标志性科技成果
张启发:要将杂交水稻打造成我国标志性科技成果

张启发表示,水稻造福人类,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要努力提携后学,培养青年才俊,不断攻坚克难,进一步将水稻打造成我们国家标志性的科技成果,为造福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8日  17:05
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颁发 获奖者发表感言
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颁发 获奖者发表感言

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鲍哲南宣读了物质科学奖的获奖理由:三位科学家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8日  17:26
未来科学大奖得主共同发声: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未来科学大奖得主共同发声: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科学研究是个无限追求真理的过程,努力工作的每一天都可以像情人节般美妙。”[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9日  09:35
林本坚:所有公司、团体都要学会永续经营诚信操守
林本坚:所有公司、团体都要学会永续经营诚信操守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李凯在颁奖典礼上宣读了林本坚的获奖理由:奖励他开拓浸润式微影系统方法,持续扩展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将摩尔定律延伸多代。[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8日  17:48
武红:未来科学大奖要表彰像王焕玉一样的科学家
武红:未来科学大奖要表彰像王焕玉一样的科学家

武红说:“民间资本知识科学的发展的好的典范,33位在台上的未来科学的大奖的论坛的理事们,感谢在公益的路上与你们同行,是我们共同的理想和情怀,感谢支持未来科学公益事业的企业,是我们懂得更加的坚实,感谢来自世界各地的今天在座的现场,以及在过去的一天半里面来到世界各地。”[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8日  18:21
未来科学大奖星光熠熠 成就科学界“奥斯卡”
未来科学大奖星光熠熠  成就科学界“奥斯卡”

11月18日下午,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大饭店隆重举行。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林本坚7位科学家获颁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9日  09:42
全程直播回顾: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F²科学峰会(18日专场)
全程直播回顾: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F²科学峰会(18日专场)

未来科学大奖既是对科研工作者所取得成果的肯定,也必将为未来出现更多振奋人心的科研成就提供巨大的助推力。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将是一场科学盛会,包括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成员、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和世界顶尖行业专家级重量嘉宾将悉数到场。[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6日  17:00
全程直播回顾:2018F²科学峰会专场研讨会(17日专场)
全程直播回顾:2018F²科学峰会专场研讨会(17日专场)

2018年11月17日至18日,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F²科学峰会将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届时,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的获奖科学家将首次联合现身颁奖典礼,同期举行的F²科学峰会也邀请了八十余位世界范围内顶级科学家参加12场专题研讨会。[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6日  17:00
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启幕:袁隆平等共享科学荣耀
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启幕:袁隆平等共享科学荣耀

2018年11月17日至18日,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F2科学峰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07日  10:20

典礼嘉宾走红毯

1/24

前方直击

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冯小明:接获奖电话时正在开组会
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冯小明:接获奖电话时正在开组会

用冯小明自己的话说,他很淡定,因为从提名到获奖,他全程没有参加,没有患得患失,所以也就不会太激动,但很高兴。[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8日  07:42
直击|马大为:做科研失败是常事 获奖才是小插曲
直击|马大为:做科研失败是常事 获奖才是小插曲

马大为告诉新浪科技,自己获奖前和获奖后,生活和研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研究化学本身是因为有趣,在不断的挑战和试错的过程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很有成就感,坚持10多年研究一种催化剂,使命感是督促自己专心科研的不二法门,获奖只是漫漫科研路上的一个小插曲而已。[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8日  09:22
未来科学大奖得主林本坚:100万美元奖金将捐给母校
未来科学大奖得主林本坚:100万美元奖金将捐给母校

突然获得一笔如此高昂的奖金,该如何利用好呢?对此,林本坚表示,他目前已经资助了美国一个教授的讲座,共五年,每年20万美元,这次,他准备把这100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助给他的母校俄亥俄州立大学。[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7日  21:21
中山大学冯珑珑教授:我国天文研究不缺人才缺设备
中山大学冯珑珑教授:我国天文研究不缺人才缺设备

冯珑珑表示,他是第一次参加这个论坛,他觉得办的很好,对于推广科普,提高公众对科学的好奇心,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7日  22:04
蔡一夫:若存在外星生命 文化一定比较包容
蔡一夫:若存在外星生命 文化一定比较包容

有人说,研究天文会让人觉得自己很渺小,对此,蔡一夫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实际上是来自于两层面的。[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7日  12:35
直击|金沙江丁健:警惕人工智能泡沫 仍然信任ofo
直击|金沙江丁健:警惕人工智能泡沫 仍然信任ofo

丁健表示,仍然非常看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但应当警惕人工智能领域出现的泡沫。[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7日  16:24
机器人有感知会怎么样?听听美国工程院院士怎么说!
机器人有感知会怎么样?听听美国工程院院士怎么说!

“让残疾人的假肢有触觉,让机器人的手有感觉,”这些看似美好的设想可以实现吗?[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7日  12:48

“与科学相约 遇见未来的自己”科学少年论坛

与科学相约 遇见未来的自己
与科学相约 遇见未来的自己

11月17日,由新浪科技、微博科普、未来论坛、爱博物共同主办的“与科学相约 遇见未来的自己”科学少年论坛作为未来大会专场活动也将同时开启。史军、卞赟、徐颖、夏志宏、李凯六位科学家将现场对话,分享自己成长经历和精彩的科学故事。[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2日  17:10

F²科学峰会专场研讨会

2018 F²科学峰会专场研讨会1:从研究病菌中得到突破
2018 F²科学峰会专场研讨会1:从研究病菌中得到突破

武红、董欣年、Adam J. Bogdanove等嘉宾探讨从研究病菌中得到的突破。[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8日  08:28
2018 F²科学峰会专场研讨会2:摩尔定律的终结
2018 F²科学峰会专场研讨会2:摩尔定律的终结

陈大同、Jason C. S. Woo、Subramanian S. Iyer等嘉宾探讨摩尔定律的终结。[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8日  08:22
2018 F²科学峰会专场研讨会3:发明合成分子新工具
2018 F²科学峰会专场研讨会3:发明合成分子新工具

余金权、游书力、丁胜等嘉宾共同探讨发明合成分子的新工具。[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8日  08:41
2018 F²科学峰会专场研讨会4:区块链技术
2018 F²科学峰会专场研讨会4:区块链技术

朱民、Dan Boneh、宋晓冬等嘉宾共同探讨区块链技术。[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11月18日  08:35

未来科学大奖公布

2018未来科学大奖公布:袁隆平等七人获百万美元大奖
2018未来科学大奖公布:袁隆平等七人获百万美元大奖

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8日公布,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获得生命科学奖,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获得物质科学奖,林本坚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各奖项委员会主席与获奖者现场连线。[详情]

新浪科技|2018年09月10日  10:11
2018未来科学大奖得主林本坚:用心则乐的芯片大师
2018未来科学大奖得主林本坚:用心则乐的芯片大师

在企业里,好的老板应该知道怎么安排团队,不要重复别人的工作,让好的人做擅长的位置,并且带领大家互尊、互信、互助。[详情]

新浪科技综合|2018年11月12日  16:42
周其林:无比享受探索未知的“催化”大师
周其林:无比享受探索未知的“催化”大师

周其林,1957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二批大学生,周其林成为兰州大学化学系的一名学生,自此踏入化学世界的大门。[详情]

新浪科技综合|2018年11月12日  16:46
马大为:对有机化学的探索永无止境
马大为:对有机化学的探索永无止境

感激这个时代,给我们可以认真做科研的机会。我们经历了国家发展起步的阶段,见证了我们国家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详情]

新浪科技综合|2018年11月12日  16:59
李家洋:将水稻带入量身定制时代的科学家
李家洋:将水稻带入量身定制时代的科学家

9月8日,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因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摘得“生命科学奖”。[详情]

新浪科技综合|2018年11月12日  17:04
张启发:活着干死了算,老一辈无产阶级科学家
张启发:活着干死了算,老一辈无产阶级科学家

国家是谁?是你,是我也是他。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问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这是张启发的话,也代表了他这一代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人生信条。[详情]

新浪科技综合|2018年11月12日  17:10

峰会部分发言嘉宾

活动议程

武红:未来科学大奖要表彰像王焕玉一样的科学家
武红:未来科学大奖要表彰像王焕玉一样的科学家

  [详情]

武红:未来科学大奖要表彰像王焕玉一样的科学家
武红:未来科学大奖要表彰像王焕玉一样的科学家

  武红说:“民间资本知识科学的发展的好的典范,33位在台上的未来科学的大奖的论坛的理事们,感谢在公益的路上与你们同行,是我们共同的理想和情怀,感谢支持未来科学公益事业的企业,是我们懂得更加的坚实,感谢来自世界各地的今天在座的现场,以及在过去的一天半里面来到世界各地。”[详情]

林本坚:所有公司、团体都要学会永续经营诚信操守
林本坚:所有公司、团体都要学会永续经营诚信操守

  [详情]

林本坚:所有公司、团体都要学会永续经营诚信操守
林本坚:所有公司、团体都要学会永续经营诚信操守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李凯在颁奖典礼上宣读了林本坚的获奖理由:奖励他开拓浸润式微影系统方法,持续扩展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将摩尔定律延伸多代。[详情]

周其林:做科研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周其林:做科研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详情]

冯小明:要坚持原创性、创新性、引领性
冯小明:要坚持原创性、创新性、引领性

  [详情]

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颁发 获奖者发表感言
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颁发 获奖者发表感言

  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鲍哲南宣读了物质科学奖的获奖理由:三位科学家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详情]

李家洋:初心不变,努力做好一块铺路石
李家洋:初心不变,努力做好一块铺路石

  [详情]

马大为:能和那么多优秀的人一起工作 是我的荣幸
马大为:能和那么多优秀的人一起工作 是我的荣幸

  [详情]

张启发:要将杂交水稻打造成我国标志性科技成果
张启发:要将杂交水稻打造成我国标志性科技成果

  张启发表示,水稻造福人类,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要努力提携后学,培养青年才俊,不断攻坚克难,进一步将水稻打造成我们国家标志性的科技成果,为造福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详情]

张启发:要将杂交水稻打造成我国标志性科技成果
张启发:要将杂交水稻打造成我国标志性科技成果

  [详情]

李家洋:初心不变,努力做好一块铺路石
李家洋:初心不变,努力做好一块铺路石

  2018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李家洋发表了获奖感言,他谈到参加2018科技界盛典,自己非常荣幸,感激帮助自己的所有人,坚定做好一块铺路石,为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详情]

袁隆平:我的梦想是发展杂交水稻 造福世界人民
袁隆平:我的梦想是发展杂交水稻 造福世界人民

  [详情]

袁隆平:要让杂交水稻走向世界 覆盖全球
袁隆平:要让杂交水稻走向世界 覆盖全球

  袁隆平表示,杂交水稻每年多养活7000万中国人口,为中国摆脱粮食问题起到巨大作用,目前我们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稻,并且已取得较好成绩。科学研究永无止境,我还有一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让发展杂交水稻能造福世界人民,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发挥重大作用。[详情]

田刚:基础研究要有耐心
田刚:基础研究要有耐心

  [详情]

陈恂致辞:科学是伟大的 我是科学的信徒
陈恂致辞:科学是伟大的 我是科学的信徒

  [详情]

马化腾等出席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红毯仪式
马化腾等出席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红毯仪式

  [详情]

直击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获奖人依次登台
直击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获奖人依次登台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于11月18日下午开幕,包括袁林本坚、冯小明、张启发在内的多位获奖人共同出席本次颁奖典礼,共享荣耀时刻,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首个世界级民间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作为一场科学盛会,包括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成员、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和世界顶尖行业专家级重量嘉宾悉数到场。图为颁奖典礼前嘉宾走红毯环节。[详情]

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F²科学峰会首日花絮
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F²科学峰会首日花絮

  [详情]

直击|马大为:做科研失败是常事 获奖才是小插曲
直击|马大为:做科研失败是常事 获奖才是小插曲

  马大为告诉新浪科技,自己获奖前和获奖后,生活和研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研究化学本身是因为有趣,在不断的挑战和试错的过程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很有成就感,坚持10多年研究一种催化剂,使命感是督促自己专心科研的不二法门,获奖只是漫漫科研路上的一个小插曲而已。[详情]

2018 F²科学峰会专场研讨会3:发明合成分子新工具
2018 F²科学峰会专场研讨会3:发明合成分子新工具

  余金权、游书力、丁胜等嘉宾共同探讨发明合成分子的新工具。[详情]

2018 F²科学峰会专场研讨会4:区块链技术
2018 F²科学峰会专场研讨会4:区块链技术

  朱民、Dan Boneh、宋晓冬等嘉宾共同探讨区块链技术。[详情]

2018 F²科学峰会专场研讨会1:从研究病菌中得到突破
2018 F²科学峰会专场研讨会1:从研究病菌中得到突破

  武红、董欣年、Adam J. Bogdanove等嘉宾探讨从研究病菌中得到的突破。[详情]

2018 F²科学峰会专场研讨会2:摩尔定律的终结
2018 F²科学峰会专场研讨会2:摩尔定律的终结

  陈大同、Jason C. S. Woo、Subramanian S. Iyer等嘉宾探讨摩尔定律的终结。[详情]

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冯小明:接获奖电话时正在开组会
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冯小明:接获奖电话时正在开组会

  用冯小明自己的话说,他很淡定,因为从提名到获奖,他全程没有参加,没有患得患失,所以也就不会太激动,但很高兴。[详情]

中山大学冯珑珑教授:我国天文研究不缺人才缺设备
中山大学冯珑珑教授:我国天文研究不缺人才缺设备

  冯珑珑表示,和国外相比,我国不缺人才,但缺少大型观测设备,因为天文学其实是一门观测学科,完全受限于设备。[详情]

未来科学大奖得主林本坚:100万美元奖金将捐给母校
未来科学大奖得主林本坚:100万美元奖金将捐给母校

  他准备把这100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助给他的母校俄亥俄州立大学,表达对母校培育自己的感谢之情。[详情]

蔡一夫:若存在外星生命 文化一定比较包容
蔡一夫:若存在外星生命 文化一定比较包容

  有人说,研究天文会让人觉得自己很渺小,对此,蔡一夫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实际上是来自于两层面的。[详情]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F²科学峰会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F²科学峰会

  [详情]

倾听未来 | 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F²峰会
倾听未来 | 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F²峰会

  ●●●你眼中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尼古拉·特斯拉眼中的未来,是世界将被一个发送无线讯息的装置连接起来。1940年,首台战地移动电话机出现在美国贝尔实验室。马克吐温眼中的未来,是《起源于1904年伦敦时间》中描述的一个网络互连的装置。1969年,因特网诞生于美国。图灵眼中的未来,是机器将会像人一样思考。2016年,AlphaGo成为第一个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互联网时代,未来永远是最动人的图画,而科学则是背后推动时代更迭的最强动力。11月17、18日,80余位世界顶级科学家组成的最强科学天团,将聚首北京,为出席会议的2000余位观众带来覆盖12大全球最前沿科学议题的精彩演讲和智慧对话。不仅如此,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七位获奖人——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林本坚,将首次联合亮相颁奖典礼,共沐科学荣耀。2018年嘉宾阵容👈为水稻安上“免疫系统开关”👉董欣年,杜克大学生物系杰出讲席教授董欣年,杜克大学生物系杰出讲席教授,Howard Hughes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科学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分子植物病理学领域的先驱。她的实验室确定了NPR1为植物免疫调节剂的主要调节蛋白,并阐明了NPR1转导免疫信号水杨酸赋予病原体抗性的机制。同时还发现,植物免疫反应是由生物钟调节,以避免与其他代谢活动的冲突。董欣年团队为水稻安上了一种“免疫系统开关”:它能在不影响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大大增强植物本身的免疫系统,并同时对抗多种病原体。👈 SDN业界传奇开创者👉Nick McKeown,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Kleiner PerkinsNick McKeown,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Kleiner Perkins, Mayfield, Sequoia Capital讲席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Nick McKeown和他的博士Martin Casado在2006年提出了SDN架构。2008年,带领团队发布首个SDN开源控制器,2009年发布OpenFlow1.0标准,2011年与其他几位业界先驱共同创立ONF和ON.Lab。曾与普林斯顿大学Jennifer Rexford教授一起设计开发了P4,此后一直推进P4社区的发展,并将SDN推向芯片层,获得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他还曾创立SDN公司Nicira Networks,该公司在2012年被VMware收购。👈踏出克隆了PD-L1应用癌症免疫第一步👉陈列平,美国耶鲁大学UTC癌症研究讲席教授陈列平,美国耶鲁大学UTC癌症研究讲席教授,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医学系和皮肤病学系教授,耶鲁大学癌症中心肿瘤免疫部主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肿瘤免疫治疗的先驱者,长年专注于淋巴细胞共刺激、共抑制机理及其在治疗癌症、自身免疫病等方面的研究与转化应用。1999年至2002年间,陈博士发现PD-1/PD-L1通路,并独自建立针对PD-1/PD-L1通路的癌症免疫治疗方法。2006年,陈博士发起并组织了全球首次利用抗体阻断PD-1/PD-L1通路治疗癌症的临床试验,并首创以PD-L1检测作为治疗标志物的方法。陈博士的研究对于癌症治疗具有革命性影响,其发现直接促进了广谱抗癌药物抗PD-1/PD-L1单抗的开发。👈半导体工艺大师👉Subramanian S. IYER,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亨利萨缪利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杰出校长讲席教授Subramanian S. IYER,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亨利萨缪利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杰出校长讲席教授、Charles P. Reames讲席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异质集成与性能进化中心主任。在1981年博士毕业后,Subramanian S. IYER加入了IBM的T. J. Watson研究中心,并对MOSFET工艺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即Salicide工艺,后来又成功研制出了使用低价SiGe工艺的异质结三极管;在2002年Iyer与他在IBM的同事们提出了eFUSE,可以通过编程来控制特定导线的通或断。后来Iyer发现,使用eDRAM,CPU可以集成非常大的快速访问内存,从而大幅提高性能。Iyer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共获得了IBM四次为他颁发的杰出技术贡献奖。👈以新技术为道具的分子魔术师👉余金权,美国Scripps研究所化学系Frank and Bertha Hupp教授余金权,美国Scripps研究所化学系Frank and Bertha Hupp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上C-H键活化领域最为活跃的华人学者。他的研究领域主要为:C-H键活化研究及其在新药研发和天然产物全合成领域的应用。他在惰性C-H键的选择性活化和重组研究方面开展了非常原创的工作,例如弱配位作用促进的金属钯催化的C-H键活化、远程C-H键活化和不对称催化的C-H键活化等。👈计算机安全和密码学名师👉Dan Boneh,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学教授Dan Boneh,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学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他对双线性密码学领域的建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利用双线性对实现新的加密功能,改进现有的加密方法;基于身份的加密(Identity-based encryption,IBE);利用双线性对的短签名算法。Dan Boneh 对密码学和计算机安全作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2015年Boneh开始教授比特币和加密货币课程,很快吸引了100名学生,超过一百万人注册了他通过Coursera网站提供的密码学在线课程。👈黑科技女神:人造皮肤识别盲文👉鲍哲南,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学Department chair and K.K. Lee教授、化学教授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鲍哲南,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学Department chair and K.K. Lee教授、化学教授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斯坦福大学可穿戴电子中心创始人和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她在制造用于柔性薄型显示器的全塑晶体管的新型高性能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方面有突出贡献。她的工作使柔性电子电路和显示器成为现实。在她最近的工作中,她开发了皮肤启发的电子材料。因为在人造电子皮肤上的工作至关重要被选为“自然”杂志2015年十大科技人物。鲍哲南是两家硅谷创新公司C3 Nano和PyrAmes的联合创始人和董事会成员。👈一手化学天才,一手创业时代👉George M. Whitesides,哈佛大学 Woodford L. and Ann A. Flowers University 讲席教授George M. Whitesides,哈佛大学 Woodford L. and Ann A. Flowers University 讲席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获得了所有活化学家的最高Hirsch指数评级。Whitesides参与创办了12家公司,总市值超过200亿美元。他是多家科学期刊的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同时撰有1200多篇科学论文,拥有至少134项专利发明。2011年最有影响力的活化学家。先后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的纯化学ACS奖(1975年), Arthur C. Cope奖(1995年),国家科学奖章(1998年),京都材料科学与工程奖(2003年),Gabbay奖(2004年),丹大卫奖(2005年),韦尔奇化学奖(2005年),AIC金奖(2007年),和普里斯特利奖章(2007年),ACS授予的最高荣誉。👈绘制癌症迁移历史图谱👉Ben Raphael,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Ben Raphael,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他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名为MACHINA的新型计算方法,这种算法能帮助研究人员从目前获得的DNA序列数据信息来推断机体过去发生的癌症转移过程。相比当前仅基于DNA序列的方法而言,这种新技术还能够绘制出癌症迁移历史的清晰图谱,当前有些研究能够推断出癌细胞的复杂迁移模式,但这种模式并不能反映当前的癌症生物学特定。👈“倾听”宇宙百亿年前的“声音”👉蔡一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教授蔡一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教授。他领导的粒子宇宙学青年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原初黑洞产生机制,利用暴胀时期的声速振荡来共振放大原初物质密度扰动,使得原初黑洞的产生率达到天文观测可检验的水平。蔡一夫团队发现,如果原初宇宙中存在以声速传播的物质密度扰动,且形成周期性振荡,那么原初密度将发生周期性叠加,增加原初黑洞的产生几率。研究还表明,这种新的形成机制可以为一定比例的暗物质提供合理的解释,并有望被未来的多信使天文观测所检验。👈首创神经网络学习算法👉Terry SEJNOWSKI,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生物科学教授Terry SEJNOWSKI,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生物科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他在20世纪80年代时首创了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并和Geoffrey HINTON一起发明了Boltzmann机器。这是针对多层神经网络的第一个学习算法,为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他训练了一个叫NETtalk的英语语音发音网络,这是神经网络在现实世界中的第一个应用。此外,他开发了一种盲源分离的无监督学习算法,称为独立分量分析(ICA),具有许多实际用途。👈开发首个基于认知控制的大脑机制计算模型👉Jonathan D. COHEN,Robert Bendheim and Lynn Bendheim Thoman神经科学讲席教授Jonathan D.COHEN,Robert Bendheim and Lynn Bendheim Thoman神经科学讲席教授,心理学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主任。他的工作整合了对高级认知功能的研究,以及在此功能之下的大脑运作机制,并且建立了针对此项功能的计算显示模型。他帮助开创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应用于人类大脑功能研究的先河,开发了第一个基于认知控制的大脑机制计算模型。👈计算数学多领域开拓者👉舒其望,美国布朗大学Theodore B. Stowell应用数学讲席教授舒其望,美国布朗大学Theodore B. Stowell应用数学讲席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用于求解双曲方程和对流占优偏微分方程的高精度WENO有限差分及有限体积方法、间断有限元方法和谱方法等。这些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流体力学、半导体元件模拟及计算宇宙学等领域。他的研究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著作在Google学术的引用率高达五万余次。舒其望教授现任计算数学国际期刊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主编,同时还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F²科学峰会将于2018年11月17-18日盛大开幕地点:中国·北京中国大饭店我们在未来等你[详情]

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将启幕:袁隆平等共享科学荣耀
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将启幕:袁隆平等共享科学荣耀

  2018年11月17日至18日,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F2科学峰会将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详情]

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周其林:用勤奋催化出化学之美
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周其林:用勤奋催化出化学之美

  周其林所带领的课题组主要从事金属催化的有机合成反应、不对称催化、手性药物合成等方向的研究工作。[详情]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揭晓,林本坚获奖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揭晓,林本坚获奖

  撰文 | 知识分子2018年9月8日,未来科学大奖将揭晓。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人为林本坚,获奖评语:奖励他开拓浸润式微影系统方法,持续扩展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将摩尔定律延伸多代。未来科学大奖2018年评委会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田刚宣读评奖规则未来科学大奖历任获奖者首届获奖者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和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第二届获奖者为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他们分别摘得了今年的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简介未来科学大奖集合民间之力探索了一个适合中国的全新模式,建立了一个新的标准体系,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民间发起的科学奖项。经过三年的努力,未来科学大奖作为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民间发起的科学奖项,成为中国科学史上的一大创举。未来科学大奖评审体系参照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国际级科学大奖的评审体系。邀请具有国际大奖评审经验的科学家担任评审委员,同时邀请全球范围相关领域专家对候选人的工作给予评价,确保评审结果的公平、客观、专业。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了“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个奖项。生命科学奖涵盖生命科学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物质科学奖涵盖物质科学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涵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详情]

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获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获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撰文 | 知识分子2018年9月8日,未来科学大奖将揭晓。生命科学奖获奖人为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奖励他们系统性研究水稻。未来科学大奖2018年评委会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田刚宣读评奖规则未来科学大奖历任获奖者首届获奖者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和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第二届获奖者为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他们分别摘得了今年的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简介未来科学大奖集合民间之力探索了一个适合中国的全新模式,建立了一个新的标准体系,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民间发起的科学奖项。经过三年的努力,未来科学大奖作为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民间发起的科学奖项,成为中国科学史上的一大创举。未来科学大奖评审体系参照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国际级科学大奖的评审体系。邀请具有国际大奖评审经验的科学家担任评审委员,同时邀请全球范围相关领域专家对候选人的工作给予评价,确保评审结果的公平、客观、专业。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了“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个奖项。生命科学奖涵盖生命科学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物质科学奖涵盖物质科学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涵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详情]

未来科学大奖:致敬7位顶尖科学家
未来科学大奖:致敬7位顶尖科学家

  科技先锋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目前设置“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元。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有限公司负责奖金的捐赠和发放。每项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生命科学奖”捐赠人为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物质科学奖”捐赠人为邓锋、吴亚军、吴鹰、徐小平;“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为丁磊、江南春、马化腾、王强。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9月8日揭晓。生命科学奖 | 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获奖理由:奖励他们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质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水稻承担着养育中国乃至全世界半数以上人口的重任。袁隆平开创性地培育出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使杂交水稻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显著地提升了水稻产量;奠定了利用杂种优势,有效地选育高产高抗水稻品种的理论基础。继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突破性工作后,张启发和李家洋将现代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水稻育种中。张启发创造性地构建了水稻“永久F2群体”,首次发现了控制水稻穗粒大小的基因。他的研究成果显著地降低了杂交育种的随机性,拓展了杂种优势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李家洋致力于研究水稻株型对其产量的影响,他发现水稻分蘖数和穗型是产量的决定性因素,提出通过株型间的特定组合寻找在光合作用效率与土地利用率等各方面的理想株型,来设计选育高产优质超级稻,并培育出20个水稻新品种。李家洋、袁隆平和张启发在推动水稻产量可持续增长的“命题”下相得益彰,获得了重大成就。物质科学奖 | 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获奖理由:表彰他们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发展新的化学反应及合成策略是现代化学和分子科学的基石之一。马大为、冯小明和周其林分别发展了各具特色的催化剂,极大地促进或改变了几类重要有机化学反应的发展。马大为以氨基酸铜的络合物为催化剂实现了碳-氮键的高效构筑,为含苯胺片段的药物及材料的合成提供了一种简便方法。周其林基于螺双二氢茚优势配体骨架设计和发展了多种新型手性螺环配体及催化剂。冯小明设计合成了系列手性双氮氧配体及催化剂,以优秀的对映选择性实现了多种手性Lewis酸催化的碳-碳成键新反应,为一些重要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有效方法。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 林本坚获奖理由:奖励他开拓浸润式微影系统方法,持续扩展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将摩尔定律延伸多代。林本坚系列突破性的创新,革新了集成电路的制程,使先进半导体芯片的特征尺寸能持续缩减为细微纳米量级。根据IEEE近期的数据统计,浸润式微影技术制造了世界上至少80%的晶体管。综 合[详情]

2018未来科学大奖公布,半导体芯片领域首次获奖
2018未来科学大奖公布,半导体芯片领域首次获奖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1月17日,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设置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计算机与数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元。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经过今年2月份至5月份的正式提名后于9月8日下午在北京揭晓。李家洋、袁隆平和张启发摘得生命科学奖;马大为、冯晓明和周其林摘得物质科学奖;值得一提的是,林本坚博士摘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奖励他开拓浸润式微影系统方法,持续扩展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将摩尔定律延伸多代。林本坚博士今年四月份中兴事件后,中国再次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造芯运动。半导体芯片作为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产品,我国在此领域一直对外依赖严重。单拿存储器芯片来讲,2017年我国从韩国进口存储芯片总额达886.17亿美元,同比增长38.8%。对我国来说,半导体芯片之所以是块硬骨头是因为其超高复杂的制造过程。芯片制作完整过程包括芯片设计、晶片制作、封装制作、测试等几个环节,其中晶片制作过程尤为的复杂,而晶片制作过程最主要的工具便是光刻机。目前,高端光刻机主要以荷兰ASML、日本Nikon和日本Canon三大品牌为主。林本坚博士一系列突破性的创新所开拓的浸润式微影(也称光刻)方法,该方法是一种新的微影工序,透过液体介质置换透镜和晶圆表面之间的气隙以提高光学解析精度,革新了集成电路的制程,使先进半导体芯片的特征尺寸能持续缩减为细微纳米量级,在过去十五年以及可预见的未来,为建造最强大的计算和通信系统做出了关键贡献。他的一系列发明在科学和工程上证实了“湿式”微影方法可用于最先进的IC制程,他的突破性发明和持久的技术引领促使全球半导体工业界改用“湿式”微影方法。此时此刻,未来科学大奖虽然成立才短短三年的时间,但首次把三大奖项之一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颁发给对半导体芯片领域付出卓越贡献的林本坚博士,这对我国半导体技术和应用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自于今日头条   知科智媒[详情]

和袁隆平一起获未来科学大奖的6位大拿什么来头?
和袁隆平一起获未来科学大奖的6位大拿什么来头?

  今天是教师节,祝老师们节日快乐!大大今天出席了全国教育大会,说要提高教师的三个地位:即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盼这一天很久啦!老师们辛苦了!除了鲜花、掌声和问候,教师节来临之际,两所具有浓厚“红色基因”的在京高校还为在校老教授颁出大奖——9月7日,北京理工大学授予两院院士、著名雷达系统专家王越先生“懋恂终身成就奖”以及100万元奖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将“立德树人成就奖”颁发给中国首驾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的总设计师、百岁教授文传源先生,奖金同样是100万元。说到大奖,还有个来头有点大的:9月8日,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公布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获“生命科学奖”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获“物质科学奖”林本坚荣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袁隆平院士大家耳熟能详,其他六位什么来头?为什么能获奖呢?李家洋1956年7月出生于安徽肥西县,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农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他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与重要粮食作物水稻探索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张启发1953年12月出生于湖北公安,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水稻基因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抗虫、抗旱、少化的“绿色超级稻”,其领衔开发的“抗虫转基因水稻”就是绿色超级稻研究中的一部分。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因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摘得“生命科学奖”。袁隆平开创性地培育出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使杂交水稻成为可能,并得以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极为显著地提升了水稻的产量,奠定了利用杂种优势有效地选育高产高抗水稻品种的理论基础。继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突破性工作后,张启发和李家洋两位科学家开拓性地将现代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水稻育种中。张启发创造性地构建了水稻“永久F2群体”,阐释了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并首次发现了控制水稻穗粒大小的基因。他的研究成果显著地降低了杂交育种的随机性,极大地拓展了杂种优势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与张启发在杂种优势的工作相辅相成,李家洋致力于研究水稻株型对其产量的影响,发现水稻分蘖数和穗型是产量的决定性因素。他提出通过株型间的特定组合寻找在光合作用效率与土地利用率等各方面的理想株型来设计选育高产优质超级稻的新思路,以此思路为指导,李家洋培育出20个水稻新品种。自2016年起,这些水稻新品种的种植面积已达3500万亩。李家洋、袁隆平和张启发在推动水稻产量可持续增长的“命题”下相得益彰,获得了重大成就。他们的原创性工作对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以及国计民生的巨大影响博得国际科学界的公认。据此颁发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以奖励他们的卓越成就。大奖奖金共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88万元),每人获三分之一奖金。马大为1963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社旗县,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及结构-活性关系研究;针对特殊靶点如G-蛋白偶连受体,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细胞凋亡过程的小分子调节剂的发现;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发展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冯小明生于1964年2月,2013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医药、农药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周其林1957年2月出生于江苏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不对称催化,包括设计合成新型手性配体和手性催化剂,开发新的不对称催化反应;生物活性的手性天然和非天然化合物合成;手性药物合成。发展新的化学反应及合成策略是现代化学和分子科学的基石之一。化学工作者在创造新物质的过程中,催生、带动和促进了诸多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包括新药研发、香料工业、材料科学、基因测序等领域。同时,合成化学为人类在分子水平认知物质世界和生命,提供了重要方法和基础。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合成化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原子之间成键和断键提供了多种模式。然而,实现键的断裂和形成的精准性和高效性高度依赖于可以有效促进反应并控制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的催化剂。基于理性的分子设计和创新的思路,马大为、冯小明和周其林分别发展了各具特色的催化剂,极大地促进或改变了几类重要有机化学反应的发展。马大为以氨基酸铜的络合物为催化剂实现了碳–氮键的高效构筑,为含苯胺片段的药物及材料的合成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周其林,基于螺双二氢茚优势配体骨架,设计和发展了多种新型手性螺环配体及催化剂。其中,超高效不对称催化氢化的手性螺环铱、铑催化剂提供了高效合成手性药物和关键中间体的新方法、新技术。冯小明设计合成了系列手性双氮氧配体及催化剂,以优秀的对映选择性实现了多种手性Lewis酸催化的碳–碳成键新反应,为一些重要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有效方法。马大为的马氏胺化反应,周其林的周氏手性螺环配体及催化剂,冯小明的冯氏手性双氮氧配体及催化剂在国际上学术界和工业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大奖奖金共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88万元),马大为获得50%奖金,冯小明和周其林平分另外50%奖金。对于奖金的分配,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也给出了解释“我们是按照个人贡献分配的奖金,马大为的研究成果应用最广,普及型更高,而且推出的时间也早。”与前两个“共享”的奖项不同,来自台湾的林本坚以开拓浸润式微影系统方法,持续扩展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将摩尔定律延伸多代取得的成就荣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也将独享奖金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88万元)。林本坚出生在越南,在台湾上高中,并于1970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机工程博士。在IBM不断提高成像技术,一干就是22年。2000年,林本坚回到台湾,加入了台积电。2018获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林本坚一系列突破性的创新所开拓的浸润式微影(也称光刻)方法,革新了集成电路的制程,使先进半导体芯片的特征尺寸能持续缩减为细微纳米量级,在过去十五年以及可预见的未来,为建造最强大的计算和通信系统做出了关键贡献。传统的“干式”微影自1959年半导体工业界发明平面积成电路以来被持续使用了四十年,然而受限于基本光学衍射,在90年代后期,用该方法制造特征尺寸小于65纳米的芯片面临无法逾越的瓶颈。林本坚预见昂贵的“干式”微影技术将进入死角,建议使用浸润式或“湿式”微影,该方法是一种新的微影工序,透过液体介质置换透镜和晶圆表面之间的气隙以提高光学解析精度。虽然原始的浸润式概念在80年代曾提出过,但距离可实现的方法很远。为使得全面表征及优化浸润式微影系统,林本坚定义了并导出了关键性能指标和缩放公式,为极高解析度的三维浸润式微影光学系统规范了必须遵行的缩放定律。他还研发出克服液体中微气泡形成的方法,开拓了在热力学极限下,经由水而衍射的微影工序。他的一系列发明在科学和工程上证实了“湿式”微影方法可用于最先进的IC制程,他的突破性发明和持久的技术引领促使全球半导体工业界改用“湿式”微影方法。在过去的十五年中他的研究使得摩尔定律持续延伸了七代。根据IEEE近期的数据统计,浸润式微影技术制造了至少世界上80%的晶体管。自六十年前发明集成电路以来,半导体技术推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业及社会化革命。在庆祝集成电路诞生六十周年之际,将未来科学大奖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奖”授予在半导体工业界具有突出贡献的“浸润式微影之父”—林教授,不仅恰当且意义深远。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正式设立,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一年一届,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对象不限国籍,但需要是在大中华地区(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及台湾)完成研究的科学家,且研究要具备原创性、长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国际影响。2016年,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得主分别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和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增设“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新增6名科学委员会成员。综合人民网、网易科技频道、环球网编辑:一 一[详情]

“未来科学大奖”迎首位台湾得主:做半导体“虽万千人吾往矣”
“未来科学大奖”迎首位台湾得主:做半导体“虽万千人吾往矣”

  9月8日,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揭晓。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三人因水稻新品种方面的贡献摘得“生命科学家”;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三人因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摘得“物质科学奖”;台积电传奇林本坚因持续扩展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摘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每项奖的奖金总额为100万美元。首位台湾得主这个由民间科学公益组织未来论坛发起、12位知名企业家和投资者捐赠的中国民间科学大奖已走到第三届。它的宗旨是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做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科研工作的科学家。美国Scripps 研究所化学系教授余金权表示,人才储备是中国的一个优势,现在也有很多鼓励外国优秀人才来华的措施。未来科学大奖本质上是为了奖励科学,“不管你是哪里人,只要是在中国作出了科学贡献,都有机会拿这个奖。”本届未来科学大奖出现了首位来自中国台湾的获奖者。在现场电话连线时,曾为台积电研发副总裁的林本坚说道:“我本来以为,大陆比较不知道这件事,现在我知道,大陆也很清楚我在半导体、电子上做的一点小小的贡献。”其实,林本坚所做的确实是“小小的贡献”:他开拓了浸润式微影系统方法,持续扩展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将摩尔定律延伸多代。所谓摩尔定律,由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从笨重的大型电脑到掌上轻巧的智能手机,摩尔定律的魔力无所不在。大奖科学委员会今年的新增委员、台湾新竹大学校长张懋中同样从事电子学和半导体方面的研究。他说道,今年是集成电路发明第60年,而摩尔定律就是人们发展半导体工艺时跟随的“路线图”。具体来讲,林本坚发展的是芯片制造中一种名为“光刻”(台湾称为“微影”)的工艺。在光照作用下,人们利用刻蚀的方法,将掩膜版上的图形进一步缩小转移到基片上。“微影技术突然遭到一个没法向前行的困难,这时候林本坚博士就想到,把水引入光刻机里做光刻。这种工艺连续带领半导体进化了几个世代!每个世代意味着集成电路大小缩为四分之一,而能力变强一倍。”张懋中解释道。在林本坚提出用水浸润,代替原本间隙中的空气的时候,全世界都继续坚持干式工艺。“等于是他一个人站在一艘航空母舰前叫停。他凭什么叫停?就是在很坚实的物理学基础上、光学基础上,加以透彻的解释,光刻在怎样的规律下才能继续前进。这就是他得奖的原因。”张懋中透露,《孟子》中的“虽万千人吾往矣”是林本坚最喜欢的一句话。他认为,这带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不要随便走又热又闹的路,有时候要走一条比较冷僻的路。本文来源:澎湃新闻,记者 虞涵棋 见习记者 徐路易 内容有所删减[详情]

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礼

科学的荣耀

未来科学大奖宣传片

2018年11月13日 17:01|播放

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礼

微博推荐

更多

2017未来科学大奖

2016未来论坛年会

未来论坛创立大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