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说:“若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这么说?

说的对,人活着,没有十全十美的,也难有尽善尽美。我们都有共同的缺点,常常羡慕别人的生活,却看不见到手中的幸福,其实做人最大的成功,修炼好自己的这颗心,悟透了人生的真谛,少许尘世的浮躁,多些心灵的宁静,过好自己的生活。学会感恩和善待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爱自己、爱生活,不骄不躁,淡然面对,随遇而安。把心放宽一些,多一点笑容,多一点期待,我们才能遇见生活的美好。

一个人最好的修行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是非。

一辈子,与人相处,记住三句话:记人好处,帮人难处,看人长处。...展开全文c
人活着,没有十全十美的,也难有尽善尽美。我们都有共同的缺点,常常羡慕别人的生活,却看不见到手中的幸福,其实做人最大的成功,修炼好自己的这颗心,悟透了人生的真谛,少许尘世的浮躁,多些心灵的宁静,过好自己的生活。学会感恩和善待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爱自己、爱生活,不骄不躁,淡然面对,随遇而安。把心放宽一些,多一点笑容,多一点期待,我们才能遇见生活的美好。

一个人最好的修行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是非。

一辈子,与人相处,记住三句话:记人好处,帮人难处,看人长处。

人生最大敌人,就是这三句话:“奢”字,败家,“逸”字,败人,“骄”字,讨人嫌。...展开全文c
若真修真人,不见世间过。
借用心学来回答这个问题,你看世间众人如何?你如何看世间众人,世间众人也如何看你,你看众人如佛陀,众人也看你如佛陀。 ​
#佛教##佛教常识# 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一句话我们要常常记在心上;蕅益大师教导我们,「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他们两个说的话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换句话说,一切人、一切物没有一个不是清净平等,没有善恶,没有邪正,没有是非,没有好恶。善恶、邪正、是非、好恶从哪里来?是我们自己不善的心起来的,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于外面境缘不相干。几个人懂得这个道理?几个人认识事实真相?唯有真正明了事实真相的人,彻底忏悔了,真的回头了。纵然看到别人过失,也合掌令欢喜,决不敢轻易批评,说不定那是菩萨示现的,我们怎么知道?肉眼凡夫,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太多太多。道场里面古德常讲龙蛇混杂,道场里面确实有凡夫,但是也有圣人示现在其中,你知道哪个是圣?你知道哪个是佛?哪个是菩萨?那我们怎么对待?我们把每一个人都看作是诸佛菩萨,一律平等的恭敬,一律平等的供养,我们就没有过失。这是真正忏悔,真正回头,他的行持决定是这个样子。

摘录自: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第七十二集)1999/12/11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72 #佛教文化##佛学常识# ...展开全文c
就举个例子吧:比如电影院里播放电影的原理,现在已基本是数字的了,以前是用胶片的。把每个人的心比作是㬵片;㬵片上的内容比作是每个人所学到的知识、观念、情绪、思维;光透过㬵片上的内容影象照射到银幕上,然后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电影的内容。只是到了现实生活中时,银幕不再是单一的一块白布,而是自我之外的人或事物的反馈,实际上所反馈的内容必定是自心影象的外射。那么真修行人自然早就悟通了这个道理,不会再因为不公平而怨天尤人,也自然更是知道一切人生好坏的际遇都是自己的因果业报,也只有自己负起责任才能化解。而平常人则会把所有的逆缘怪罪在老天和别人身上,这就是众生颠倒的方面之一。所以通过这些方便性的比喻,想必你已经明白了为什么说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的道理。 ...展开全文c
世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对与错,只有一个我们用分别心分辨出来的对与错。因为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前因和后果,把前因后果搞明白了,我们自然就统统清楚了。学佛修道,是要我们学会反观自省,改正自己身上的错误和毛病,而不是天天盯着别人的过错。如果每天总关注别人的过错,那我们修的就不是佛道了,而是外道了。因为天天看别人的过失,就会把别人的过失转化为自己的烦恼、嗔恚,屏蔽障碍我们的自性德能,自性的智慧就流露不出来,心中所起的都是妄心、妄念,就很难有正知正见,所以我们平常认为的是非对错,往往是颠倒的。🙏🙏🙏 ...展开全文c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持戒修行的人,不见世间过。世间人所犯的种种过失,假如他要真的不见,他不就变成白痴。
修行人总比不修行人聪明,怎么可能修成白痴?哪有这种道理。见如不见,不放在心上,这叫不见世间过。大师后头又说得很明白:「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你要见到别人的过失,你把别人过失放在心上,挂在口上,常常说这个过失、说那个过失,大师说你「自非却是左」,左是下降,你已经堕落、已经下降。在中国过去讲,右面是升,左面是下降。我们上讲台,从右面升,从左面下降,左你就下来了,就这个意思。
又说:「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他做的不是,我不跟他一样,我不非,我不错;我如果也要跟他一样,
自己戒律再严,还要批评别人、瞧不起别人,说别人过失,我自己就有过失。
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唐朝时代,中国律宗创始的祖师,终南山道宣律师,那还得了。不但当时人尊敬他、赞叹他,一直到今天,提起道宣律师,哪一个不生起恭敬心。他持戒非常的精严、清净,感得天人供养。他日中一食,他中午这一餐饭,天人来送供养他,他都不要去托钵,这么大的福报。有一天,窥基大师从终南山经过,也非常仰慕道宣律师,就顺便去看看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听到窥基大师来看他,他就要想露一手给窥基大师看看。因为听说窥基大师对於持戒很差,他是一个富贵人家出生的,他的叔父,尉迟敬德,是唐太宗的大将,这是个豪门贵族出生的。出家的时候听说叫三车法师,玄奘大师找他,劝他出家,他跟法师提出三个条件,他出家可以,但是我要享受。法师说:你哪些享受?他说:第一个,我喜欢读书,我要带一车书去出家。行,没问题。第二个,物质上享受不能缺乏,我要带一车黄金。行,也行。我还要有美女侍候我,我再带一车美女。玄奘大师样样都答应。所以人家称他为三车法师,对於持戒就没有那么样严格了。所以,道宣律师以为窥基大师学问好、有辩才,但是戒律不行,那今天要表演...展开全文c
这是六祖坛经中的话,是般若境界的教诲。是讲真修行人只找自己的过失,觉而改之,不谈他人的错误,这才有利于自己道心的进步。一般众生则是只找他人的错误,不见自己的过失,天天过着烦恼的日子,所以就和学道修心没有关系。但做为佛教的护法来说,则要维护佛法,不使它受到损害。譬如李洪志打着佛法的旗号,贩卖自己的私货,就要指出他是邪教,不是真正的佛法。再譬如,佛陀的前世在一条商船上,知道了有一个人要危害整船的商人,为避免整船的人遭到伤害,就把这个人杀了,这不犯杀戒。还有在抗日战争时期,出家人参加抗战,周总理就给予赞叹!说到:上马杀敌,下马念佛。所以对于佛法要解真实义。还有就是弥勒菩萨忍辱行,也是很重要的,人家不是要害你,而是在磨练你,所以他说有人打老衲,老衲自躺倒,有人唾老衲,随它自干了,我也省了心,你也少烦恼,这的确很不容易做到。自己的一点看法,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南无阿弥陀佛! ...展开全文c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提问者

扫描二维码进入手机问答

  • 使用微博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 用手机刷问答体验更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