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的困惑与NP理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yu2205 平常心是道

博文

参观法国里昂的丝绸博物馆

已有 6486 次阅读 2019-4-15 00:17 |个人分类:在中法文化之间流连|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雅卡尔提花机

“The longer you can look back, the farther you can look forward. (回顾历史越久远,展望未来就越深远)” - 丘吉尔

在法国里昂INSA读材料专业的女儿常和我说起她有几个热衷环保运动的同学,这周我利用春假到里昂去看她了。

昨天一起到里昂的“丝绸博物馆”,确切说是“丝织工人之家(Maison des canuts, http://www.maisondescanuts.fr)”参观,在那里看到了一台特别的提花机,叫“雅卡尔提花机(Jacquard loom)”,样子像打卡计算机,待了解才发现此提花机很有来头,居然是计算机的真正前身!

19世纪早期的里昂是世界闻名的丝织之都,里昂的丝织工人们织出的丝绸锦缎图案绚丽,精美绝伦,被人们视为珍品,然而他们使用的工具却是效率低下的老式手工提花机。这种机器需要有人站在上面,费力地一根一根地将丝线提起、放下,才能织出精细复杂的丝绸,就好像演员在操纵牵线木偶。这种繁琐的劳动随着1804年雅卡尔提花机的发明发生了改变。

雅卡尔提花机发明人Joseph Marie Charles (1752-1834),父亲是一名织工头,母亲是一个织工,雅卡尔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通过自学学会了读写。雅卡尔小时候在家中帮助父母,厌倦枯燥重复的提线工作,后来去了图书装订作坊当学徒,在图书装订工艺中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新型的织布机——这种织布机不再需要“提线生”,用预先打孔的卡片来控制织物的编织式样,速度比老式手工提花机快了25倍,就好比从自行车到汽车的飞跃。

为此,热衷于科技和工业的皇帝拿破仑特别嘉奖了发明者雅卡尔,并且允许他从每一台投入生产的雅卡尔提花机利润中抽取专利税。尽管雅卡尔的发明受到奖赏和赞许,但在当时却在纺织业引起危机,被指责导致传统的纺织工人失业,引起了艰难的社会重组,通常被认为是1831年纺织工人起义的原因之一,。。。

雅卡尔提花机不只为丝织业带来革命,也为人类打开了一扇信息控制的大门。1836年,雅卡尔去世两年之后,计算机科学先驱、著名的英国数学家巴比奇受雅卡尔打孔卡片的原理启发,制造了一台用来计算数学难题的分析机,而后1931年图灵提出计算机理论模型-图灵机。

在中国,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用花本来控制经丝的提升规律的提花机;汉代已出现了多综式提花机;到了宋代,束综提花机开始一统天下,用线综所制花本来控制提花,代表了中国古代丝绸技术的高度,比如民间传说的“黄道婆织布法”。

所谓“花本”就是贮存纹样信息的线制提花程序,由代表经线的脚子线和代表纬线的耳子线根据纹样要求编织而成。织造时上下两人配合,一人为挽花工,坐在花楼上,口唱手拉,按提花纹样逐一提综开口;另一人为织花工,脚踏地综,投梭打纬。这样全靠记忆把程序记在脑子里:

凡工匠贯花本者,心计最精巧。画师先画何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算计分寸秒忽而结成之。张悬花楼之上,即织者不知成何花色,穿综带经,随其尺寸、度数提起衢脚,梭过之后居然花现。

——宋应星《天工开物》

也就是说,中国的提花机一直没有走向机械程序化,。。。

参考文献:

1. 人工智能名人堂第6期 | 织机工匠-约瑟夫·雅卡尔: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2MzAxODA1Mw==&mid=2247494296&idx=1&sn=cdb5712aebc2f81e281c5c632399fc94&source=41#wechat_redirect

1. Joseph Marie Jacquard :https://fr.wikipedia.org/wiki/Joseph_Marie_Jacquard

2. 计算机鼻祖的提花机:https://www.douban.com/note/64592530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22490-1173301.html

上一篇:当代智者-莫里斯·阿莱(Maurice Allais)
下一篇:参观卢浮宫黎塞留馆 - 从楔形文字的起源到新巴比伦王国的灭亡
收藏 IP: 82.246.87.*| 热度|

7 彭振华 汪波 姚卫建 刘钢 杨正瓴 史晓雷 曾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