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红楼梦断三百年
红楼梦断三百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83,180
  • 关注人气:2,0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晓丰(V哥掰谎)红楼梦研究:连天衰草遮坟墓

(2019-02-25 14:12:10)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娱乐

杂谈

那贾家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虽然我们现在看不到八十回以后的故事,但在前八十回中也有所提及,比如在第五回凤姐的曲子《聪明累》中描写到:

家亡人散各奔腾!

真是悲惨之极,而在第五回最后一支曲子《飞鸟各投林》中也描写到: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


这表面上说的是贾家的不幸结局,但实际上应该影射的是明亡的悲惨历史。而如果我们仔细体味书中的味道,也会感觉其中的变化。应该说在前八十回中五十五回以前的故事情节描写的非常浪漫,鸟语花香,跟个童话故事似的,而之后的故事开始慢慢的变了味儿,贾家内部矛盾重重,各派人马你争我斗,甚至大打出手;凤姐还整天为贾家的开销发愁,仿佛都快揭不开锅了似的,而且还出现了“绣春囊”这样的丑闻,并因此一些人被赶出了大观园,晴雯还因此丧了命。相信到了八十回以后,应该说悲剧的味道会越来越浓,直到最后贾家的彻底破败,也标志着明朝的灭亡。而这样的故事注定无法流传下来,因为实在是太“反动”了!就算是普通读者,即使不站在满清的立场上来看这样的故事,也是无法接受的,因为人家更喜欢的是皆大欢喜、大团圆的结局,而就算是不得不看悲剧结局,大家也最多只能承受后四十回“调包计”的那种,是爱情的小悲剧,而不是民族的悲剧。然而作者的立意远高于此,在第一回里,有一段很长的批语,很耐人寻味:

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甲戌眉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红楼梦


我们看到批书人居然大发感慨,将全书一开篇随随便便的八个字就联系到了从古至今含恨的英雄、忠臣孝子、仁人志士、词客骚人,可说算是涉及面够广的!也就是说这个感慨并非简单的儿女之情,因为后面又联系到了历史上的几朝,上升到了家国君父这样的高度,可见此书的立意有多深远!然而其中有一句却很重要:“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这里应该讲的是作者把那些上升到国家高度,涵盖无数各类杰出古今人物之理之事,演绎成为闺阁之中的故事,放在书中。并透露给我们,书中的所演绎的女子命运悲惨,而相比之下天下的男人就更惨了!

从这些文字来看,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一种国家社稷安危的高度而油然而生的一强烈的悲愤,一种眼泪喷薄而出的强烈情感。批语里还提到了一个重要人物,“武穆之帝”指的抗金的岳飞,要知道岳飞抗的可是满清的祖先!所以这其中的暗示非常明显,一点都不牵强,非常应景。

想想那时汉人的感觉吧:那么强大的一个明朝,持续了两百八十多年,在国力上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GDP比现在的美国占全球的比例都高,可居然忽然亡国了,实在让人震惊!要知道满清入关后,对朱家宗室,可谓残酷至极,除鲁王朱以海一系逃至菲律宾得以存留外,其余几乎全部斩尽杀绝。崇祯皇帝的长子被多尔衮绞死,其第二子隐姓埋名在民间数十年后,不慎暴露了身份,年已七十多岁的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仍被康熙帝下令凌迟处死,明朝永历帝尽管逃到了缅甸,还是被清朝抓回云南,全家被杀。朱家风光了近三百年,可一下子遇到了如此巨大的灭顶之灾,从此一蹶不振,甚至很多朱家人纷纷改姓,也避免被追杀的命运。而普通的百姓同样没能幸免,在第五回里惜春的曲子中的描写猛一看上去会感觉很古怪,但仔细一想却是非常写实的,我们再品味一下那白骨如山的亡国惨状: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红楼梦


据有的记载说,明末人口为一亿,到清世祖时全国人口只剩下一千四百万人了,锐减了百分之八十以上,损失人口八千多万。想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过死了五千万人。这其中有张献忠的疯狂的屠杀,更有满清的杀戮,令人震惊!

也就是说真实的明亡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可怕,本来生活安逸富裕的汉人一下子几乎快要亡种,这样大的反差让汉人们难以置信,异族的统治更让他们深感压抑,所以他们肯定要思考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上亿人口的强大的国家被一个仅有几十万人的异族牢牢地统治,所以大家要反思,一定要搞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也就是《红楼梦》一书的由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