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6-03-14 21:22
井喷11个诺贝尔奖的实验室,却被华尔街亲手毁了

文|盐必


在2015年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公司榜单中,苹果和谷歌再次排在了最前头。其中,对这个排名贡献最大的,当属他们最神秘的部门——实验室。


苹果的实验室散在世界各地,每个实验室研究啥,很少走漏风声;Google的实验室Google X机密程度更是堪比CIA,平时不吭声,一闹腾就靠人机围棋大战刷了我们一周屏……


其实,上个世纪有家传奇实验室,能甩Google X和苹果研发好几条街。都不用保密地址,更不藏着掖着最新研发成果,就能分分钟抓住全世界顶尖科学家的目光。


那就是1925年诞生于纽约默里山的「贝尔实验室」。


640.webp (2).jpg


在贝尔实验室最辉煌的那几年,“我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就是“幸运儿”的代名词。因为大家都认同一件事——说不定明天,他就成为了一名业界领袖。


遗憾的是,当商业的推手驱赶着创新的前进,贝尔实验室最终成了一辆谁也无法控制的列车,惨毁在了华尔街人们的手里。


井喷诺贝尔奖的实验室


在说贝尔实验室之前,你必须知道它的母体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简称AT&T)。AT&T脱胎自“电话之父”贝尔创办的「贝尔电话公司」,却很快反过来吞并了它。AT&T能坐收美国几千万用户的电话费,利润相当可观。


1925年,AT&T成立「贝尔电话实验室公司」,简称贝尔实验室。


财大气粗的AT&T每年会拿出产值3%,用于贝尔实验室研发。这和19世纪前后美国众多批不出经费还得艰苦研究的实验室相比,已算得上条件优渥。


实验室对比.jpg

居里夫人实验室(左)&贝尔实验室(右)


“不用为研究费发愁!”科学家如群蜂挤入,实验室里,许多基石级技术及理念不断涌现:


  • 1947年,第一个晶体管出现。这是芯片的重要元件,没有它就没有现在我们手里的电脑。


晶体管.jpg

晶体管的诞生


  • 1954年,实验室有人制作出第一个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太阳能电池;4年后又有人发现了激光的存在。


  • 1962年,世界上第一颗通信卫星Telstar1发射成功且首次跨大西洋电视实播,出自实验室之手。今天我们能看到各地的电视直播,还离不开通信卫星。


Telstar.jpg

Telstar1


  • 1963年,实验室研究出射电天文望远镜,促使「射电天文学」诞生,为大爆炸理论的提出、哈勃太空望远镜诞生、太阳黑子等研究奠定基石。


  • 1969年,UNIX系统和C语言被成功研发;同年,实验室还做出「CCD」,正是现在扫码机器必备的感光组件;几年后,手机通讯系统基础理论也出现在实验室里。

……


AT&T必须把实验室专利完全公开,他们却从没担心过自己被其他工业实验室超越。树大招风,1984年美国司法部提起反垄断诉讼,必须“肢解AT&T”,这场美国第二大商业肢解风波,换做其他公司必死无疑,倒恰好为AT&T修枝剪叶。接下来10年,贝尔实验室和AT&T一步步走向巅峰。


AT&T称霸美国电信业,贝尔实验室则拥有30000多项专利,成了一个世纪的科学奖章集结之地:


  • 1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 16位获美国最高科学、技术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美国国家技术奖章,均由总统亲自颁奖;

  • 4位获得了图灵奖(堪称“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

  • 还有更多科学家拿了其它国家的高等奖章,就连实验室成为史上第一个机构获奖者(美国国家技术奖)


不止这些疯狂成果让人心神向往,贝尔实验室的氛围才真正让科学家疯狂。在这里,没有什么上下级关系,就算你是领导,也无权干涉别人的科研自由;一切科研以兴趣为驱动,不喜欢?立马换岗还不调薪;团队成员相互尊重,甚有明确规定——初级人员问问题,即使你是拿过诺贝尔奖的大神,都不能拒绝回答。


顺风顺水70年,贝尔实验室却很快走向了衰落深渊。


千里之堤,分崩于决策


很多百年公司,拓展时波澜壮阔,却会忽略一个事实: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1996年联邦电信委员会修改《电信法》,话费变由市场定价。AT&T的竞争对手MCI 和 Sprint迅速蚕食市场,同时拒绝购买AT&T的设备,AT&T盈利急剧下降。


怎么挽救盈利?


“独立出公司,给竞争对手卖设备。”董事会和华尔街人想。


“分掉稳定利润的电信业务,对长期发展没好处!”一些高管、科学家极力阻止。


一块肥肉摆在眼前,谁不想先吃?持有大量股票的董事会和华尔街投资者最终还是决定:分家。


640.webp (1).jpg


AT&T一分为三。贝尔实验室分成两半,大部分划给了朗讯。


果不其然,MCI 和 Sprint来向朗讯买设备了。1996年2月,朗讯由摩根斯坦利主导上市,市值180亿美元,是当时最大的上市行动。正值美股复苏,朗讯股票暴涨,华尔街狠赚了一笔。


华丽的曲线,无法掩盖朗讯养不活贝尔实验室的窘境。于是,管理者们开始要求科学家们尽快把研究变现,或去搞赚钱的发明。他们甚至搞出和市场部合作的“联合项目”,产品出了,市场部还要“借调”科学家,让他们自己去推销。


1995年后,贝尔实验室也做出一些成果,但再也没轰动世界。


2001年,贝尔实验室大规模裁员,只留了几个人以保招牌,但媒体曝光研究员Jan Hendrik论文造假,又令实验室声誉大受打击。2006年,法国阿尔卡特公司用134亿美元换股收购朗讯,价格连上市市值都没到。


一位老贝尔人说:“我宁愿把股票贴在墙上作为纪念,也懒得卖掉它们。”


几经收购,如今的贝尔实验室只是诺基亚手中一个小研发中心,很多贝尔前员工都流向了Google。


Google,尤其是Google X的氛围,像极了上个世纪的贝尔。可能是有前车之鉴,Google对华尔街一直抱着不太信任的态度。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在10多年前签署IPO协议时,就附带了保持公司创新力的条款。


去年,Google架构重组,Alphabet的诞生。


一边是专注赚钱、负责搜索和广告的Google,另一边则是Google X等极富想象的科技“小巨头”。Google在满足华尔街胃口时,又努力保护公司的创新力量。


有关“商业与创新”这道必答题,永远别只看着眼前的利益,最后砌成了阻碍创新的高墙。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