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狀元之死背後:中國言論寒冬中的自媒體窘境

1月中旬,安徽省固鎮縣油坊小學學生

圖像來源,CNS

圖像加註文字,1月29日,中國大陸社交媒體微信公眾號"才華有限青年"刊出文章《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引起廣泛討論

在中國大陸,一篇文章在社交媒體上發佈當天便引發熱議,閲讀量超過十萬。第二天,文章內容被指造假。當局隨後對其封鎖,並呼籲自媒體自重。為何一篇疑似造假的文章引起公眾極大共鳴,而當輿論反轉,當局又在害怕什麼?

造假風波

1月29日,中國大陸社交媒體微信公眾號「才華有限青年」刊出文章《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引起廣泛討論,點擊量在一天內達到10萬以上。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講述了一位出身貧苦的學生的故事。這名學生是當地的高考狀元,在大學期間打工為妹妹攢錢讀書,不與市儈同流合污,後來因病英年早逝。

文章發佈後,有網友指出大量細節與事實不符,質疑這是一個杜撰出來的故事。1月30日一早,微信平台將文章刪除,稱其「內容違規」,賬號也被封鎖60天。

當天,《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稱該文「漏洞百出,炮製造假痕跡明顯」。「從標題黨到炮製文,賣慘賣焦慮容易,但無節操刷流量只會消耗注意力資源,稀釋社會信心」。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稱該文「漏洞百出,炮製造假痕跡明顯」

圖像來源,WEIBO

圖像加註文字,《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稱該文「漏洞百出,炮製造假痕跡明顯」

發佈該文章的公眾號發表聲明,說該文是一篇非虛構寫作,故事背景和核心事件絶對真實,為保護當事人利益而對細節作了模煳處理。

上百位網友在內地知名論壇知乎上留言,說此文販賣焦慮,販賣同情,賺取流量,是典型的商業化寫作。一位網名為「青青青青描淡寫」的網友說,「自媒體界意識到了這種假裝真實故事的假故事的巨大價值,開始了新一輪更高級別的焦慮販賣」。

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這類文章能夠輕易帶動大眾情緒。亦有網民及分析認為,雖然文章內容可能虛假,但公眾仍有所共鳴,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目前向上流困難的處境。

「咪蒙式」營銷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一文以匿名方式刊登,之後被爆出由95後青年楊樂多執筆,她曾是內地自媒體紅人咪蒙創作團隊的成員。

發佈該文章的微信公眾號為霍爾果斯爆炸糖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所有,而咪蒙正是該公司法定代表人兼執行董事。

此事實一經曝光,矛頭指向了中國內地以咪蒙為代表的營銷型文字寫手。

咪蒙本名馬凌,曾擔任南方都市報深圳雜誌部首席編輯,目前在微信公眾號有千萬粉絲,幾乎每篇文章的閲讀量都超過十萬。她曾分享自己的寫作秘訣,技巧包括「選題緊跟熱點」、「標題簡單粗暴」、「觀點顛複常識」、「表達情感共鳴」等。

在北京的獨立政治觀察家、政治學博士吳強對BBC中文說,過去六年的互聯網禁網運動不斷打壓公民社會,消減了自由派媒體,卻在新興媒體中產生了一種以咪蒙為代表的混合型寫作方式。這種文章多使用煽情手法, 「為了點擊量而把非虛構寫作與電影編劇的藝術和講好故事的方式結合起來」。

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閭丘露薇對於這樣的文章突然爆紅感到吃驚,她對BBC中文說,「如果大家覺得寫得不好,或者傳遞的信息有誤,忽略就好了」。

她認為,該文之所以成為熱點,與中國目前沒有可以嚴肅討論社會話題的環境有關。「對真正值得關注的事情沒興趣,不敢談,或者意識不到要談…只能透過一些情緒化的寫作來表達想法」。

觸及情緒痛點

中共當局近年來提倡融媒體路線,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結合,全面加強黨性宣傳,貫徹新的文藝路線。吳強說,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以咪蒙為代表的自媒體也是按照「講好中國故事」的路線,為中國主流意識形態服務。

他說,類似《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的社交媒體文章在敘述方式和講故事的技巧上符合當下民粹主義政治的潮流,強化宿命論,符合集權主義的需要。

在北京的獨立政治觀察家、政治學博士吳強認為,過去六年的互聯網禁網運動不斷打壓公民社會,消減了自由派媒體,卻在新興媒體中產生了一種以咪蒙為代表的混合型寫作方式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在北京的獨立政治觀察家、政治學博士吳強認為,過去六年的互聯網禁網運動不斷打壓公民社會,消減了自由派媒體,卻在新興媒體中產生了一種以咪蒙為代表的混合型寫作方式

這類文章著重討論階級固化、互聯網創業、成功、奮鬥等話題,切中了中國當下的焦慮情緒。故事中的主人公通常經歷曲折而悲情,觸及到讀者的痛點,引發共鳴。

這類文章既非文學作品,又非新聞和深度報道,充其量算是新媒體時代的報道文學,但在商業價值和互聯網傳播上卻是成功的。

互聯網輿論反轉

但是,吳強說,在互聯網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清醒的知識分子,他們意識到當局對互聯網的控制實際是對大眾民粹心理的操縱。一旦這些網友站出來闢謠,就可能令虛假故事「穿幫」。

這些網民在不敢批判主流意識形態時,把怒火發洩到某些文章上,表達「對當下主流意識形態的不滿,對互聯網控制和審查的不滿」。

吳強認為,《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對《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一文的封殺並非主動行為,而是虛假故事穿幫之後的一種掩飾,「避免公眾發現整個意識形態路線的虛偽」。

閭丘露薇說,從根本上說,當局封鎖該文章還是意味著政府對媒體的管控。從傳統媒體,到搜狐、新浪一類的商業網站,再到現在的新興媒體公司和內容提供商,政府的管控一直存在。

「任何產生了巨大影響力的,由市場形成的東西,官方都會很警惕。不管是什麼內容。」

而對於《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這篇文章,閭丘露薇分析,因為機緣巧合,此時成為社會熱點。於是令當局抓住了典型,試圖警示非虛構寫作、價值觀傳播、生活方式等非時政類媒體平台,「不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