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专题(二)| 东京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专题(二)| 东京大湾区

引子:

我们之前就介绍了湾区概念、粤港澳大湾区概况及大湾区的规划历程,具体内容可以详见粤港澳大湾区专题(一)| 概念及规划历程。接下来我们将简要介绍世界三大湾区之一的东京湾区的基本概况、发展历程及区域规划等。


△图1 国际三大湾区及粤港澳大湾区示意图

1. 东京湾区的定义

在地理概念上,我们俗称的“东京”这一概念包括以下5个不同的地域范围

①东京都心:东京都中心区域最主要的三个区——千代田区、中央区与港区。面积仅42.16 平方公里。

②东京都区部:俗称东京23区,相当于过去东京市(存续于1889 年-1943年间)辖下的 35区,也是一般“东京”所指之范围;面积为 621.83 平方公里。

③东京都:包括23个特别区、26个市、5个町和8个村。面积为2187.50平方公里。

④东京圈(东京都市圈):包含东京都和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共“一都三县”的范围;面积为13558.19平方公里。

⑤首都圈:包括“一都三县”及其周围茨城县、栃木县、群马县和山梨县,统称为“一都七县”;面积为36889.89平方公里

△图2 东京不同地理范围示意图;图片根据维基百科“首都圈 (日本)”内示意图图拼合而成[1]

通常意义上,东京湾区即日本首都圈,其面积仅占日本国土面积的10%,却承载了日本35%的人口和创造了40%的国内生产总值。

△图3 东京湾区地图及人口经济状况;图片来源:香港经贸研究[2]
△图4日本灯光夜景图;底图来源:NASA,2017[3]

东京湾区是依托东京湾发展,拥有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横须贺港和木更津港等港口。这些港口与羽田、成田两大国际机场和新干线一起,构成了东京湾与日本及全球主要城市间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

2. 东京湾区的发展历程

东京湾区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明治维新时期,当时日本积极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技术,开展近代化进程。而江户城也改称为东京,成为了首都和日本近代工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依托港口,东京湾周边纺织、钢铁和机械加工等制造业迅猛发展,东京也从一个政治中心转变成集政治、工业和经济中心为一体的大城市,并在二战时期形成以东京、横滨(神奈川县州府)为轴线的东京都市圈。

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迅猛发展,东京湾西岸和东岸两大工业区迅速扩张,差异化发展:西岸的京滨工业地带(东京、川崎和横滨)发展精密机械、出版、印刷和汽车零部件等行业,东岸的京叶工业地带(千叶县8个市)则从事发电、石化、石油、造船、现代物流、航运和钢铁等行业;两个工业地带结合东京在金融、研发和公司总部等领域的资源和功能,使得东京湾成为了世界主要的先进制造中心。

△图5 东京湾区两大工业地带——左为西岸的京滨工业地带,右为东岸的京叶工业地带;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4]

随着东京湾区的发展,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入东京湾区。因缺乏规划和管理,人口的激增引发了交通和土地等一系列问题。自此,日本政府开始关注城市空间布局,以期解决城市快速扩张和过度集聚发展带来的问题。1956年,日本开始制定《首都圈整备法》并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将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界定为“一都七县”的范围,并一直沿用至今。

此后,根据《首都圈整备法》日本对首都圈进行了五次基本规划。1986年,日本建设东京离岸金融中心——金融业在东京都心发展,并实施“工业分散”战略,让制造业向周围市县扩散。在此背景下,东京湾区成功跻身世界三大湾区和五大都市圈之一。

3. 东京湾区的规划历程及制度

日本政府分别于 1958、1968、1974、1986 和 1999 年制定了五次“首都圈整备计划”,充分考虑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口规模等多个因素,自上而下地将区域内内土地设置成多个政策区,即建成区(市街地)、近郊绿地保护区、都市开发区和近郊整备地带,以防止产业人口过度集聚,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城区建设,划分工业城市和居住城市的功能区域;同时促进其周边地域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充实其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建设,形成多核的分散网络型的地域结构。

△图6 东京湾区五次规划历程及土地区划;图片来源:游宁龙等(2017)和张良等(2009)

对于湾区经济的引导上,日本政府在1951年颁布《港湾法》,规定由政府对整个国家港口发展的数量、规模和政策进行统一规划部署。1967年,颁布的《东京湾港湾计划的基本构想》建议把东京湾沿岸各港口整合为一个分工不同的有机群体,形成一个“广域港湾”。 2008年,東京都、川崎市和橫濱市的地方政府推动进一步合作,并制定和修订《京滨港综合规划》。自此,东京湾港口群形成了鲜明的职能分工。湾区的各港口虽然各自独立经营,但在对外竞争中则是一个整体,从而提升了东京湾区的整体竞争力。

△图7 东京湾区6个港口职能分工图;图片来源:王建红(2008)

为确保东京湾区均衡增长,区域内资源有效分配,日本政府先后共制定了《首都圈整备法》等数十项相关法律、规划政策及技术法规,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以更好地应对实践中的挑战。与此同时,湾区内还成立了区域协调机构,从首都建设委员会(1950年),到首都整备委员会(1956年),再到国土综合开发厅(1974年),促进区域彼此的协调和沟通,并确保区域发展政策能顺利有效地实施,在重大项目中提供资金和制度保障。

小结

日本的东京湾区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主要依靠人工规划而缔造的湾区,是人工规划湾区建设的典范。东京湾区的规划建设经验主要可以归纳为两条:①依靠规划和制度,保持湾区建设的长期性和协同性;②区域建立有效的协调和沟通机制,保证规划的实施。它能够为我们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宝贵经验。

由于篇幅关系,本文仅简要回顾了东京湾区的发展历程和规划历程。接下来粤港澳大湾区专题还会持续更新其他湾区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情况,欢迎大家关注。


作者:Lutalica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官方立场

版权所有,请务必私信获得同意后方可转载。

参考文献:

王建红. (2008). 日本东京湾港口群的主要港口职能分工及启示. 中国港湾建设(1).

张良, & 吕斌. (2009). 日本首都圈规划的主要进程及其历史经验. 城市发展研究, 16(12), 5-11.

游宁龙, 沈振江, 马妍, & 邹晖. (2017). 日本首都圈整备开发和规划制度的变迁及其影响——以广域规划为例. 城乡规划(02), 19-28+63.

韩昊英(2013). 看东京的城市规划:有条不紊的全球最大规模都市圈

juwai.com/news/41695.ht

韩昊英(2013). 特大城市的规模限制与疏散是否可能?——东京的启示

亚太日报(2014). 他山之石——谈日本首都圈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2017). 东京湾镜鉴:产业逐步升级要素自由流动

中国财经报(2017). 东京湾区的专业分工发展之路

周牧之(2018). 东京湾城市圈“引力”

清华华城镇化智库(2018). 研究院报告:国外都市圈建设治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1] zh.wikipedia.org/wiki/%

[2] economists-pick-research.hktdc.com

[3] nasa.gov/specials/black

[4] ja.wikipedia.org/wiki/%
ja.wikipedia.org/wiki/%


编辑于 2019-03-19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