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徐州地名里的深刻含义?就点进来看看吧

2017年09月23日 11:40:04 | 来源:今日徐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日徐州   由徐州市民协主席殷召义主编出版的《记住那一片家园共和国时代徐州市消失的村庄全记录》一书,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建国以来徐州市计有668个村庄的消失概况。尤其在追溯村名的由来那部分,既有胪据多种史料的证实,又有耐人寻味、津津乐道的民间传说,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民俗、社会、民族等各方面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充分表明了徐州地名除了本身所应有的代表空间范围概念以外,在不同的时间范畴里,还有更为复杂的深刻的含义,非常值得我们重视保护和传承研究。下面择取几例村庄名,以飨读者。

  簸箕洼 

  簸箕洼村坐落在云龙湖西岸、韩山的东坡。云龙湖在北宋时代是一片洼地,当中有些水沟,苏东坡在《寄子由诗》中有“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秔稌”。因为两山之间形状如同簸箕,所以叫做簸箕洼,洼久成湖。所以,云龙湖还有一个簸箕洼的别名。后在湖的北面居住人家,形成村庄,便称簸箕洼村。《明史河渠志》里把这里叫做苏伯湖。因夏秋多雨,山洪爆发,湖水常泛滥成灾,淹没良田,于明代万历年间,百姓刻了两只石狗坐在湖边以镇湖水,故改名“石狗湖”。簸箕洼村于1956年因村庄合并与石狗湖扩建而消失,整村搬迁至韩山重建新村。

  石狗湖于1963扩建成一个人工湖,因靠近云龙山而改名“云龙湖”,近几年来经多次整修完善,现在湖面碧波粼粼,水光山色,宜人悦目,已经是一处吸引游客的游览胜地了

  千百年来,有关石狗湖与簸箕洼村的传说很多,但一直被簸箕洼村民世代有序传讲最多的还是《石狗显灵的传说》——

  古时候,在簸箕洼湖边住着一位老石匠,家中养了一条大黑狗,老人孤独一生,唯有黑狗相伴,于是大黑狗成了老人不可分离的伙伴。当时有一恶县令常常为非作歹,仗势欺人。一次恶官吏得了风湿腿疼,需要一条狗皮裤子来保暖双腿。按理说去屠狗摊上花俩钱买一张狗皮不就行了吗?可是花钱从来不是恶县令的风格。风湿得治,狗皮得要,花钱没门!指望只进不出的恶县令吃肉吐两块骨头出来,还是烧高香吧!其实恶县令早就打起了老石匠家大黑狗的主意,于是趁一风黑月高的夜晚,恶县令派人潜入老石匠家,打死黑狗,扒了狗皮,抛了狗尸。老人家是有冤无处诉,有苦没法说。也真是恶有恶报,那县令穿了狗皮裤子后越穿腿越疼,最后双腿都由不得自己控制了,当他走到湖边,一头栽到湖里淹死了。人们都说是大黑狗显灵了,老石匠为寄托他对老伙伴的哀思,就在湖边刻了一个石狗,石狗湖之名也由此而来。据说那石狗还能往湖中吐水,即使大旱之年湖中从不干涸。

  此外还有《义犬为主复仇》《石狗湖的来历》等,均是讲述“簸箕洼”“石狗湖”的来历的。

  海子崖

  凤城街道海子崖村李顺、李安墓碑

  海子崖村,原址坐落在丰县凤城街道东北2公里处。2010年因开发区建设,228户人家整村拆迁至原村南1公里处重建新村。现隶属凤城街道海子崖社区。

  海子崖何时建村,年代不详。据李姓家谱记载,李姓先人始迁此地后,又有赵、张、陈姓陆续迁入。后渐成村庄的四大姓氏,和睦相处,互助友爱。因当时李姓人口居多,众人建议称之李庄。但李姓长老坚决反对,提出若以李姓先居和人口众多而命村名,就是以强欺弱的表现,不利于今后相互团结。于是,便以村北有一俗称“海子”的凹塘,因在海子边崖建村,故名“海子崖。”此村名得到大家一致拥护,后随世代繁衍至今,现海子崖村仍以李姓人口兴旺,约占总人口的70%,赵、张、陈姓各占10%。

  俗话说,前世仁德待人,后代兴旺发达。海子崖村在明洪武至永乐年间,李氏一门五世出了6位将军,荣邑乡里。以李忠为一世祖记谱。李忠,字素裕,隐世不仕,世称善人。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三月十二日追赠怀远将军。二世祖李顺,字彦达,自幼勇敢,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归附徐达麾下从军,累当锋刃,精锐超群。洪武十六年升为指挥佥事(正四品)。后因年高体弱,以长子得春代役。明永乐元年被赠怀远将军。三世祖李得春替父从军,屡建战功,洪武三十四年十月,升指挥佥事(正四品)。洪武三十五年在小河大战中阵亡。永乐元年被追封怀远将军。李得春无子,李顺次子李安领准袭职。永乐元年钦升怀远将军。于永乐七年八月与胡寇大战中阵亡。李安无子,侄儿李贵袭职,为怀远将军,李贵死后儿子李广袭职,为怀远将军。

  海子崖村有李顺、李安墓。李顺墓前石碑立于明正统九年,李安墓前石碑立于明正统十年。碑前有祭案、香炉。林门有华表一对。整个墓圆占地30亩,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套楼

  丰县史套楼村泰山行宫碑记(明万历十九年立) 

  史套楼村,原址坐落在丰县县城东北2.5公里处,北邻丰沛铁路。全村398户人家,1046口人,以史姓居多。2012年9月因建设开发区工业园,整村搬迁至安居小区,从此,史套楼村地名消失。2015年为凤城街道龙雾桥社区。

  史套楼建村始于公元1368年,明朝开国大臣、中书右丞相、镇阳王史天泽之曾孙史子成,自真定(今河北正定)避乱徙丰,定居兹土,披荆斩棘,复拓延袤十数里,入了丁兰里九甲民籍,因建在大泽湖畔,故村名曰湖村,后书写成胡村。

  明宣德年间,史氏三世祖史伯能分居南庄,弟史得博虎有功,钦赐英武壮士,四世文林郎史信、五世河南浚县县丞史全,七世沭阳教谕史芬,八世浙江处州府遂昌知县史可传,九世顺天府举人史文煃,皆诞育于此村。明末清初,十世庠生史增珏,在胡村建双层墙大楼,胡村遂更名为史套楼,一直沿用至今。

  史套楼村中有枌榆社、泰山行宫遗址;村南300米有龙雾桥、龙雾庙、龙塘庙遗址。

  相传,很久以前,丰县城北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古称大泽湖。湖边有一小村,名曰湖村,村内有一棵大榆树,树高参天,枝桠茂盛,幅荫半个村庄。谁也说不出它的年岁,人们以为树上有神,常在树下跪拜,祈祥纳福。后在树旁建庙,名枌榆社(即土地庙)。庙里常年香烟缭绕,祷求者络绎不绝,且每求必应。

  当时,刘执嘉夫妇住中阳里,在枌榆社东北一里许高黄庄附近开了一片荒地耕种,每天必由庙前经过,且每次都到庙里磕头求拜,心诚则灵,感动了上神。一日,泰山神巡游至此,见这里百姓淳朴善良,这对夫妻如此虔诚,遂令东海龙宫里的赤龙进驻大泽湖龙潭中,随时降福于此地。一天,刘执嘉在田劳作,妻子为其送饭,行至一座石桥边,突然乌云四起,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如注,她急忙躲在桥下,缓缓如梦,赤龙附体,不久身怀有孕,生下刘邦。刘邦及幼常随父母到庙进香。刘邦成人,秘密反秦,枌榆社成了结交反秦义士之活动场所。刘邦后来入沛做泗水亭长,押徭役赴咸阳,途径枌榆社,进庙求拜许愿后西行,至丰西泽,纵徒起义,进芒砀山。四年,平定天下。称帝后,刘邦令丰县重修枌榆社,后每年派专使来隆重祭祀。人们把当年的石桥称龙雾桥,在桥北建庙一座叫龙雾庙。龙潭旁又建了龙塘庙,枌榆社旁建了泰山行宫、观音阁。

  龙雾桥遗址出土三通石碑,一为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重修龙雾桥碑记》;二为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重修龙雾桥碑记》;三为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重修龙雾桥碑记》。

  建国后史套楼属丰县二区(冯屯区,区政府驻史小桥)洪井乡;1956年至1958年属红井乡红星一社;1958年至1982年属张五楼公社史套楼大队;1983年至1994年为张五楼乡史套楼村;1994年至2002年为凤城镇龙雾桥村;2002年3月至2014年12月为凤城镇周新庄村。

  观音阁

点击查看原图

  观音阁村原址坐落在睢宁县双沟镇西北2公里处的古黄河南岸。1995年因建徐州国际民航机场,整村搬迁到双沟镇区北1华里新建观阁家园。现隶属临空工业园区下辖村民委员会,改称“观音村。”2017年6月公布双沟镇为徐州中心城市空港区。

  追溯观音阁村来历,是因早年这个村子里曾经有一座观音阁庙宇而得其名,该村原有的小学就建在观音阁的旧址上,名曰“观音阁小学。”

  传说,很久以前的一年秋天,泰山奶奶邀请各路神仙到玉皇顶聚会。南海的观音老母带着金童玉女,驾着祥云直奔泰山而来。当他们来到今日双沟镇上空时,金童突然惊叫起来:“快看,那是什么?”观音老母向金童手指的方向一看,只见形似一条弯弯曲曲、银光闪闪的玉带,自西北方向飘然而来,又蜿蜒向东南伸展而去。于是就对金童说:“这就是九曲黄河,从昆仑山流来,向大海流去。”

  金童又指指黄河两岸,问道:“看看,那些都是什么?”

  观音老母一一介绍道:“高高的是秫黍,矮矮的是地瓜,不高不矮的是芝麻,穿绿的是芦苇,挂铃铛的是棉花”。

  玉女也看得入了迷,就恳求道:“师傅,咱们下去看看吧!”

  观音老母点点头,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谁知金童和玉女看呆了,被黄河两岸的美景吸引得流连忘返。过了一个多时辰后,在观音老母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下,他们才恋恋不舍的驾起云头。都已离开黄河老远了,还不时地的回头看看。金童无限感慨地说:“这地方真美啊!比我们的普陀山好多啦!我真想住下来不走了。”玉女也附和着说:“就是呢,我们俩都留下吧,住在一块儿。”观音老母一听,生气了,连忙呵斥道:“休得胡言乱语!”金童玉女吓得互相瞅瞅,瞪大眼睛,吐了吐舌头,不敢再说。

  当他们从泰山聚会回来,一路上金童玉女一直念想着那九曲黄河两岸的美景,又向观音老母多次苦苦哀求,让他们留下来。可是,观音老母一直就是不答应。当他们再次来到黄河岸边时,两个仙童一起按下云头,说什么也不愿意再走了。观音老母一看他们真的铁了心,就叹口气说:“唉!按佛家的规矩,男女是不能婚配的。我看你们也是真心实意相爱,下凡心切,也罢。佛家向来以慈悲为怀,就破破这个佛规让你们留下吧!”于是便驾起彩云,独自直奔南海去了。

  两个仙童千恩万谢之后,来到黄河南岸,搭起草棚,定居下来。他们相亲相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小日子过得挺甜蜜。观音老母念其心诚,就赐给他们一双儿女,他们的日子过得更美满更幸福了。他们更加勤劳耕种,勤俭持家,慢慢地积攒了一些银两,为了感谢观音老母的大恩大德,就在黄河岸边建造一座庙宇。在大殿上为观音老母塑了金身,取名“观音阁”,以便常年为观音老母烧香磕头。从此,四邻八乡的百姓也纷纷前来烧香上供,尤其是每初一、十五或是过年时节,那香火更是特别旺盛,像逢集、赶会一般。后来,随着烧香拜佛者不断增多,前来做各类小生意者也与日俱增;观音阁旁边逐年也便有了人家迁来居住,随着世代繁衍,慢慢的形成了一个小村庄,人们便自然称之观音阁村。

  据历史记载,观音阁始建于公元1770年,即清乾隆三十五年,是一座尼姑庵。因此庙建于一大路中心,便取名叫“穿心阁”。庵里供奉泰山奶奶、观音菩萨等塑像。又因为“观音阁”与“穿心阁”语音相近,当地群众就习惯称之“观音阁”了。

  当年,观音阁的旺盛香火一直到解放初期,每年春节前后还在这里逢庙会。四面八方的客商都聚集到这里,搭棚摆摊做交易。车响马叫,人声鼎沸,好不热闹。正月十五前后,各村的文娱节目,如耍龙舞狮的、跑旱船玩花车的、踩高跷挑花篮的都自行聚集到观音阁庙前的广场上表演一番,数十里以外的百姓也都前来观看。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观音阁被拆除,庙会活动从此消失。观音阁遗址上建设的观音阁小学于2003年并入双沟小学。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