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分钟 带您领略四川巨变

央视推出大型特别节目,

《还看今朝·四川篇》明日精彩呈现

迎接十九大,今朝看中国。9月26日上午10:00–11:30,全媒体大型特别节目《还看今朝·四川篇》将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9月24日下午,《还看今朝·四川篇》导演、中央电视台四川记者站站长朱兴建还在央视演播厅对节目各环节进行统筹、调试,确保直播时准确无误。

自9月16日起,中央电视台联手全国31家省级电视机构共同打造的大型特别节目《还看今朝》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陆续播出,反响热烈。形式新颖的节目编排、互动感十足的实地探访等,让观众从普通人的点滴生活中,看一城一村的巨大变化;在日新月异的日子里,看中国人追逐梦想的不悔执着;在砥砺奋进的五年里,看震撼人心的中国成就。

那么,“四川篇”将为观众呈现怎样的精彩?

还看今朝·四川篇,路为主线>>

★探路

全面创新改革的路径举措,创新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开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系列决策部署,共享协调发展成绩显著

★筑路

民生为本的做法和成效,交通基础设施取得重大进展

★让路

坚定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路”为主线呈现发展魅力 ▼

“我们会在90分钟时间里,为全国观众呈现四川发展的独特魅力。”朱兴建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是节目的纲和魂,是《还看今朝·四川篇》策划的灵感和遵循所在。节目重点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四川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统揽,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四川发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从单个节目看,90分钟是大节目了,但放在四川的五年发展中,90分钟又是极为浓缩的时间段。”2个多月前接到拍摄任务后,一个问号始终在朱兴建的心头萦绕,如何客观精准地把四川五年来的发展变化讲透讲清楚,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分篇”中有特色?

经过反复商讨、研究,最终,以“路”作为整个节目的主线确定下来。“路是四川区别于其他省市区的显著特征,最能体现区域特色。”朱兴建介绍,古时蜀道难于上青天,如今蜀道畅达连四海,五年来,四川无论是全面创新改革、脱贫攻坚还是民生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体现了在路上不断跋涉,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的精神。

“四川篇”分为探路、开路、筑路、让路四大篇章。“探路”篇着力展现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路径举措,创新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开路”篇重点展现四川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系列决策部署,在共享协调发展方面的巨大成绩;“筑路”篇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大进展,展现四川民生为本的做法和成效;“让路”篇通过呈现四川坚定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展现四川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

现场直播突出群众获得感 ▼

9月24日下午,中央电视台记者杨妮还在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施工现场紧张采访,从工程师到一线工人,全被她“扫”了一遍。

“26日的直播环节,我要为全国观众采访介绍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的最后爆破贯通和施工队伍会师,让全国观众看到天堑变通途的四川实践。”电话中,杨妮难掩兴奋。

“直播时,我要给观众讲两个数字,1200和1700。”杨妮说,在采访中这两个数字打动了她。雅康高速建设以来,作为最重要的控制性工程之一,1200余名建设者投入二郎山隧道建设,付出了17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

“四川如何把路走好,我们在点位选择上突出现场感和观众的直接体验感。”朱兴建介绍,“四川篇”节目形式多样,共有“航拍+直播+海采+人物故事”四种节目形态,由中央电视台和四川卫视派出7路直播团队,分赴成飞集团生产车间、“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现场和雅康高速兴康特大桥等现场,向观众直观呈现“四川之路”如何走出来、群众获得感在哪里等内容。

“群众是我们节目的主角。”朱兴建说,为让节目体现互动参与感,拍摄团队进行了“海采”,通过大量的街头随机采访,让群众自己谈对四川的发展认识,谈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其中不乏机智、幽默、动人的“金句”。

“四川的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最终我们节目要展现的,就是四川人的精气神。”朱兴建说,比如,选择芦山和九寨沟两个点位,就是要通过记者采访、群众心里话、人物故事展现四川人不畏艰难、砥砺奋进、拼搏实干的韧劲儿和冲劲儿。

“相信大家会在节目中找到共鸣。”朱兴建说,从“路”的变化来看四川这五年的变化,这条“路”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变,更是人们心里的路。

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幕后|

在前期的采访拍摄过程中,深入一线的记者们采访成果如何?挖掘出哪些感人的幕后故事?9月24日下午,记者连线正在各直播点位采访的相关记者。

龙门处处是风光

“现在龙门处处是风光。”央视记者黄鹂9月23日来到处于芦山“4·20”强烈地震核心区的龙门乡深入采访,见到红色的屋顶、黄色的外墙,她感慨地说,经过几年的灾后重建,如今的龙门乡面貌焕然一新,不少村民吃上“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采访中,让黄鹂感触最深的是村民们的收入大幅提升。龙门乡许多村民不仅将灾后重建的安置房改造成客栈,还流转土地办起猕猴桃种植合作社和茶叶基地等。一名村民在流转土地前,收入不多,如今光是到流转后的果园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就超过2000元。按照协议,村民在流转土地5年后,还有5%到30%不等的利润分红。“明年就可以迎来第一次分红,村民们的收入将有新增长点。”

一组数据让黄鹂印象深刻:龙门乡前几年外出务工人员约占全乡总人数50%,如今减少到30%,“有20%的村民选择返乡发展,说明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了他们。”

天梯彝寨喜事多

联系上央视记者白璐时,她已在雅安市汉源县古路村采访了数天时间。古路村地处大渡河大峡谷,被认为是雅安市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雅安市唯一不通公路的行政村。村民出行,全靠2003年从石壁上凿出来的一条宽只有一米左右的骡马道,骡马道只有3公里,但垂直高差近千米,因而古路村被称为“天梯上的彝寨”。

白璐说,随着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实施,古路村发生了显著变化。2016年,为配合地方政府开展古路村6组癞子坪安置点旅游开发扶贫项目,国网汉源县供电公司将古路村6组用户及旅游开发项目用电纳入2017年中心村农网改造项目。“整个升级工程计划于26日全面完工,届时将为当地脱贫攻坚和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保障。”白璐说,这个好消息将随着《还看今朝·四川篇》的播出传遍全国。

采访过程中,最让白璐感动的是,为了将总重量达10吨以上的电力设备运上古路村,8名工人采用人背、马驮等方式,耗时6天,通过43道拐,凿了300多个牵引桩,一点点将设备运上来。

10分钟穿越“川藏第一险”

“这是我第二次来雀儿山,两次艰难的采访,让我真正体会到为何雀儿山被称为‘川藏第一险’。”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陈宇韬说,雀儿山缺氧严寒,山高路险,平均每年有7个月积雪,积雪最深可达3米,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

采访期间,曾是雀儿山五道班班长陈德华的故事让陈宇韬颇为感动。五道班驻地海拔约4900米,护理约10公里公路,其中有不少危险路段,“陡石门”只能一辆车紧挨陡峭的巨石通过;“鬼招手”弯道极多,一个接一个;“老一挡”则因为坡度大,过往车辆自始至终只能挂一挡。“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陈德华在五道班工作了24年。”陈宇韬竖起大拇指。

如今,已退休的陈德华经常回到雀儿山关注隧道建设情况。目前,雀儿山隧道已具备通车条件,仅需 5到10分钟便可穿越以前需开行2小时左右的雀儿山。“老陈告诉我,通车后雀儿山所有的道班都将完成历史使命,重新分配工作任务,他在这干了一辈子,有些失落,但心里很高兴,因为雀儿山从此不再是‘山鹰飞不过的山峰’。”陈宇韬说。

做好节目 不负家乡父老>>

|采访札记|

接到《还看今朝·四川篇》拍摄任务已两个多月,对于我以及央视四川记者站大部分同事而言,有两个身份。我是地道的四川人,团队中70%的同事在四川待了6年以上,大家多以四川人自居。如何站在四川人的角度把节目做好,让《还看今朝》有更贴合四川实际、符合川人审美的表述,这是要破的首个题。

另外,《还看今朝》是全国各省(区、市)的一次集中展示,如何跳出“四川人”的身份,不落俗套地在全国格局中展现四川的担当和作为,凸显出四川发展巨变中的特色,这是要破的第二个题,也是最重要的。

面对两个破题任务,唯有以强烈的责任感投入拍摄。这是我入职央视4年多来在单一节目中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次,大家也都暗下决心,做好节目,不负家乡父老。

接受任务后,我又把四川跑了一遍。刚做完的一个小节目,要给大家“速说”四川,尽管只有3分钟,但我和同事花了8天时间,行程3000余公里。每天除了睡觉、出镜拍摄,就是赶路,行李箱里装着一年四季的衣服。这样的行程里,除了疲惫,更多的是感动和惊讶。我以为自己对四川很熟了,其实不然,各地很多发展的故事是我以前不了解的。就像这两天,我在雅康高速兴康特大桥建设工地采访。一名参与建设的当地群众给我说,大家像盼春天那样盼着高速修通。他从松茸讲起,他家生产松茸,受运输条件限制,家人需要凌晨两三点到山上采集伞盖将开的松茸,然后尽快运到康定或稻城的机场,但两地机场经常受到天气状况影响,航班不准时,松茸卖得好不好还要看天气。高速修通了,他们可以不那么辛苦,松茸也可以快速通过高速进入内地。所以,他参与雅康高速建设,干劲特别足。

一个工程背后,有千千万万人的生计和生活,这是我想通过节目传递出去的。

采访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感动,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中央电视台记者蒋林口述 川报观察记者张立东整理)


图片据《还看今朝·四川篇》节目

视频据四川电视台

川报观察记者 张立东 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