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给我们的宣传片在哪里?

2015年6月17日 17:06 阅读 95454
高考过后,各高校都展开招生攻势,宣传片纷纷出炉。这几天朋友圈都在刷这个,也不停有人让我看各个宣传片,我的总体感受是:画面都非常精美漂亮,情节设计也都颇具匠心,有戏剧性也很有时代气息。对照从前那种新闻联播式招生宣传,的确好了很多,让人至少有看下去的欲望。

抛却对宣传片主题的争议不说(对这个我持保留意见,但限于篇幅以后单说),还有个问题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作为一个女生,我觉得这不是给我的宣传片,换句话说,对这些宣传片,我产生不了一丝一毫的代入感。不仅如此,我感觉到了被工具化的不适。

宣传片的主角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性,不管是出身于小康之家还是辛苦的贫寒子弟,无论是怀揣“摘星星”的梦想还是想自己打拼创业,这都是男孩子们的事;女生们的身份则或是从小就相识的邻家妹妹,或是在大雨中遇到的温柔女孩,她们最主要的身份,是男生们的梦中女孩——那象征着他们的欲望和梦想

 人大招生首页上的“女神

平凡的男孩经过四年刻苦的学习,不懈的努力,追逐到自己理想的同时,也得到了那个白衣飘飘的姑娘。姑娘几乎清一色都是美丽的、清纯的、微笑的、文静的、寡言少语的、片尾要跟这个普通男生终成眷属的。不禁让人想起早在两年前,人民大学早就在自己的招生首页上放上了一个美丽女生的照片,更有宣传口号说“师姐欢迎你”,该女生后来也在网络上小红了一把。

很显然,这些宣传片和宣传网页用来招徕的,就是男性“顾客”——,请原谅我用这个词,在而今的商业社会,招生宣传某种程度上也是种营销,宣传片就是其中重要的营销手段。那么,那些占报考人数一半的女生,她们又被放在了宣传片中的什么位置呢?

片中的男生可以一度以很囧很丑很狼狈的样子出现,反正他是主角,主角嘛,怎么狼狈都是要绝地反击的。但片中的女孩,对不起,你们不可以哦,你们只能白衣飘飘,你们只能经过精心的雕琢化着漂亮的妆容,你们必须美丽且微笑,欣赏男主的梦想,最终成为他的“战利品”。最后,男主在美丽的校园里,收获了毕业证,收获了未来的事业和信心,也收获了美人——这其实依旧应了我国自古以来的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大学里有了美人的陪伴,不也应了旧式男权社会中男性文人“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梦想?至于美人想啥,压根儿不重要也不需要被知道。

于是,问题出来了:在以上提到的宣传片和招生宣传网页里,女生很大程度上是用来吸引男生报考的,且只是因为“颜值”,而这几乎是被毫不掩饰表现甚至表达出来。这又让人想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教授何光顺曾经在微博上放言:“女生应有充裕的时间来打扮自己,能跟上10点的第二节课就好了,从7点到9点的时间应该用来化妆,然后再优雅地进入学堂,于是男生因为美的感动和鼓励,就会赢得奋斗的动力了”,经过众人抗议后,何教授又表示:女生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赏心悦目”有什么不好呢?问题是:赏谁的心?悦谁的目?师姐欢迎的是谁?这里已经不言而喻了吧!可是:凭什么?

和男生同样参加了高考,取得了优异成绩,也应以同等的考生身份来选择报考学校的女生,在看宣传片时得到的信息是:女孩子进到大学里,一定要美丽、温柔、驯顺,这是一个男性主角的世界。女生作为男主角的女友和男主角可以一同经历各种事情,但你只是男主角青春的一部分,连同蓝天白云、绿树成荫的校园。在男主角絮絮叨叨的自白和或曲折或顺利的历程中,你不过是一个必经的桥段,表明成功的道具。

那么,女孩子们的梦想又在哪里?那些为自己的理想奋勇拼搏的优秀女孩,她们的梦想可不是作男生们白衣飘飘少言寡语的女朋友,上大学也不是就为了当一个素质稍高点的贤妻良母。恰如200多年前的英国女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言:“我们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和男人一样来展示自己才能的。”可很遗憾,在片子里你看到的女主角,要么看不到她们读书的身影;即使读书,也总是和男主一道作陪衬。人大招生网页上一脸灿烂的“人大女神”,也从未听说她有什么优异的学习成绩。有的宣传片里最后虽也交代了女孩留学交换等事,却也只是一笔带过,有的片子里则压根儿连提都不提。彷佛拍摄者忘了,大学再怎么样,首先还是个学习的地方;彷佛拍摄者认为,女生学习好坏、表现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美丽的诱饵,让男生们好好学习,努力拼搏。其实,退一万步说,即便是诱饵,徒具美丽的外表而不知内里如何,也只能吸引到像何光顺那样最为浅薄的男性。

难道大学只是让男生们实现梦想的地方吗?当然不,中国优秀的女大学生数不胜数,她们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她们同样怀揣了不起的梦想。但我看了这么多宣传片,以女性为主角,也表现了女生梦想的,只有一个,无论是立意还是视角或是主角本身,都让我感觉不错,那就是复旦抄袭人家的那个《To My Light》,片中女飞行员的那个航天的梦想,没有和任何现世的世俗欲望接轨,但完全可以想象,当学业与事业都已精进,那些现世欲望自然也不难达到——这些东西原本就只应该是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附带的,而不应是目的本身。所以也根本无需出现在片中,更不该大篇幅渲染。大学自古以来就是培养优秀杰出人才,学习知识、磨砺思想的地方,而不应是社会财富的炫耀攀比所。并且,社会财富往往是对能力出众者的一种奖励,不应作为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这一点上,复旦的这个宣传片立意是不错的。

其实,在目前的这个依然男权色彩很浓的社会中,男生从一开始就在社会公领域方面比女生被赋予了高得多的要求,如果一个学校的女生都能够自强不息刻苦学习钻研,在社会公领域而非家庭私领域取得很大成功,就更加不言而喻该校的男生是怎样了。所以选择优秀女生的角度来拍摄,是一个非常好的视角,格调和立意都比较高,在目前我看到的各个宣传片中,复旦的《To My Light》显然是最好的一个。只可惜啊,就这么一个比较欣赏的,还是抄的——也就是说,表现优秀的女生,还是人家日本人的创意。

也许你看了本文会认为我想多了、“玻璃心”,我只能说那是你的心早已在沙漠中被磨得太过粗粝,早已习惯了被遗忘,习惯了永远作演出的配角、无足轻重的路人甲乙丙丁、在比赛之前就已经放弃了竞争的弱者。看那些没有生命力、只能随风吹到哪里算哪里的砂砾,就是在一次次的被遗忘和作配角中慢慢风化而成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美是通向永恒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