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肖泰
肖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32,915
  • 关注人气:3,8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像爱人那样爱梨花

(2018-05-09 01:16:54)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艺评论

                      ——读张猛散文《梨花劫》

像爱人那样爱梨花

泊头是鸭梨之乡,每到梨花盛开的季节,歌颂梨花的文字连篇累牍,呈铺天盖地之势。但是,佳作不多,或者说只是凤毛麟角。大多数都是学生的娃娃腔调,八股的酸臭味道:先是描写一下梨花的美丽,引用一些名典名言,古体诗词,最后总结出一些似深实浅的所谓哲理。语言稚嫩、苍白,描写老套烂俗。读一篇而知全部,读一年即知年年。作为梨乡人,我也写不出满意的作品,但一直期待佳品出现。多年过去,这种期待始终没得到满足,看到的仍然是那些烂俗的文字垃圾,逐渐的由希望,而失望,最后是绝望。

忽然读到了张猛的《梨花劫》。一个“劫”字,激活了我的期待。它突破了以往歌颂梨花的窠臼,不再是小学生的“数鼓锣子”,不再是无聊文人的搔首弄姿,它注入了作者的人文关怀,有了色彩,有了感情,有了温度。于是,我亟不可待的读下去,直到读完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才松了一口气。对梨花最美的赞颂,终于由一个不是梨乡人的张猛完成了。

我是深受启发的。不妨试着来探讨一下,看看从张猛这里,能够学到点什么。

    写梨花,自然属于状景,但这景应该如何状,却是大有讲究。很多人写梨花,观察的很细,也搜肠刮肚的寻找美好生动的语言来表现,可是,笔下的梨花就是不生动,不感人。何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注入作者的真情实感,就像欣赏一个美女,看上去很喜欢,但仅仅喜欢而已,这种喜欢是浮在表面,与爱是两个迥然不同的概念。 我说过,不管是什么景物,早已被古今中外的大师们所穷尽,所以,写景千万不要完全依赖眼睛,也不要完全依赖想象。观察得再细致,描写的再生动,你还能写过那些大师吗?最后只能落个东施效颦。最好的办法就是作者全身心的投入,爱花如爱人。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未必真像西施那样漂亮,但在对方眼里,却比西施还漂亮。这就是注入了主观的因素,有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是靠心感受出来,用心悟出来的。 多年前读过贾平凹的一篇散文,其中有一句描写美女的话,“只能用你来形容你了!”有了这个形容,所有美若西施、貌比貂蝉之类的比喻、联想,都黯然失色。

被赋予了强烈个人色彩的笔下,淌出的一定是别人无法模仿,无法复制的精彩的语言流,所描写的景物,也就有了活气,语感,节奏、韵律等等随之而来。很多人都形容梨花如香雪海,但是,你肯定没有见过张猛笔下的“香雪海”:“成群成群的梨花,翻着波浪,从眼前滚滚涌向远方,在视线达不到的地方与瓦蓝瓦蓝的天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梨花海洋。”“翻着波浪”,不仅让梨花有了动势,也有了气势,“滚滚涌向远方”,“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梨花海洋”,可以见出作者强烈的心情激荡。人们大部分都着眼于梨花的静谧之美,纯洁之美,像张猛这样把梨花写的如此波澜壮阔,却是我从未见过的。

当然,也有细腻的描写,那一个个汉字,都被张猛赋予了生命,形象起来,灵动起来:“梨花包裹着一个个淡绿色的花苞儿,不显眼不挣扎也不做作,温婉而安静,静静地等待着,让淡绿色的花萼滋养在夜的星光与渐暖的阳光里,随着和煦的风游走到每枚花瓣的尽头,染透染匀染实,突然地开放,就会烂漫如雪,浪漫如云,脉脉如眸,把个空间弄得一尘不染,生发出浓浓的香气,醉倒一大片一大片的野草野花和赏花的……”这还是纯粹的写梨花吗,分明是一个有呼吸的活体,“不显眼不挣扎也不做作,温婉而安静,静静地等待着”,作者显然是把梨花做了拟人化的处理。这样的表现,是那些烂俗作者们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对于散文来说,语言只是肌肉,而骨架却是情节或情绪的层层推进。本文题目《梨花劫》,一个“劫”字,就有了故事。梨花开得早,虽然风景很漂亮,细心的作者发现没有蜂与蝶的出席,却有“劫”的“隆重登场”。梨园主人告诉作者:“梨花盛开是件好事,但不是该开花的时候,开早啦!”而开早的结果就是“今年梨树遭殃了,挂不好果子……”

原来人们眼前漂亮的景色,却是一个美丽的陷阱!读到这里,相信多数读者都会被惊住了。“花蝴蝶们(女文人)一脸懵懂,把头摇的像极了随风颤抖的梨花。梨园主人好脾气,指指边上的桃花,她开败了,梨花盛开就对了。桃花是适应地气而为,地温上来,桃花就开了。梨花喜爱春风,风一暖和,就认为该开花了。其实,她被春风欺骗啦!天气不稳定,再一冷,梨花就该受罪了……”这就是梨花的“劫”!

    面对着梨花之劫,作者感慨万千:“我的眼角突然湿润了,为这片梨花海落下了一滴泪……”最令读者动容的是最后一句:“我在想,如果地球变暖,傻傻的梨花会不会在白雪皑皑里炸开一树花?人们还会欢欣鼓舞地来赏景吗?到时候,傻的还是梨花吗?”这是感慨,这是抒情,但更是思考。从梨花的盛开,到梨花的误开,在读者根本没注意的情况下,话题却由普通的梨花转到了人类的居住环境,人类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漠视与挥霍。这是作者对生活的追问,对人生的追问,也是对人类命运的追问。文章写到这里,还用发一顿似深实浅的所谓“哲理”吗?

这样写梨花的作品,谁见过?

当然,作品也有缺憾。比如对“仲永”的联想。“伤仲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用早开的梨花比喻早熟的仲永也算贴切,但把梨花的早开归咎于“因被抬举被吹捧被骗被诳而失去根本失去理智”,就有点牵强了,而且与前后的语言环境与氛围也不协调,显得有点突兀,仿佛平滑如玉的玉臂中间有一块赘肉堆在那儿,很是硌眼。另外,就是前面引用的古人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其实原作者是用来咏雪的;用来表现梨花,不是不可以,但须加以限制。梨花的开放,是因为“一夜春风来”,但不能用“忽如”来限定,加了这二字,整个背景就变了,时间不再是春天,自然也就不会有梨花的盛开。这些,虽然都是小的瑕疵,瑕不掩瑜,但读了让人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还是注意一下的好。我之所以在此特意提出,不仅仅是张猛犯了这个错误,在泊头,犯这个错误的大有人在,包括一些很有学问的人。

总之,张猛给梨乡人做了一个文学榜样。作为梨乡人,我自己写不出这样的作品,心里很是愧得紧。

                                                                                            2018-5-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书在人已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