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pdf 版看完大部头专著是怎样一种体验?

比如 PRML, CSAPP,或者其他理工科的那种几百上千页的书,想知道一直对着电脑能静下心来看书吗?
关注者
3,621
被浏览
504,976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看了一下

@殷守甫

同学的答案,还有其他同学的答案,感觉不敢苟同,因为讨论的重点有所偏离。

所谓「用 pdf 版看完大部头专著」是一个复合概念,但很多答案对其的理解只是围绕着PDF和看这两个关键词。支撑这两个关键词的另一个关键词是:阅读软件。实际上,我们的阅读体验并不是来自于 PDF,而是来自于阅读 PDF 的软件,不同的软件带来的阅读体验差别极大。

读博四年,我在阅读软件上下的功夫很多,因为我深知一个好的阅读软件给人带来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效率的提升是多么显著。同样的一个 PDF 文件,你用最简单的阅读软件读,和用一个能够帮助你整理思路的阅读软件读,效果差别巨大。很多同学提到了Kindle,在我看来 kindle 是最不适合阅读 PDF 的工具。 在此特别说明一下,我有三个 Kindle,对 Kindle 的使用经验很丰富。我安装过多看(已经卸载),甚至帮助协调过多看和Kindle破解方的权益问题。我也同时也越狱安装了 Koreader 等 PDF 插件,安装了各种字典。但做完上述工作,我认为我对于Kindle 阅读 PDF 的功能透支已经接近极限。因此我目前用 Kindle 主要阅读一些软学术著作,比如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一些 PhD研究方法的书籍,一些小说,等等。Kindle是一个非常好的阅读工具,但是它不是为学术研究设计的,因此我们需要对于它的功能有明确的认识。

在此,说一下我阅读 PDF 的工具。我使用 Mac,前期主要利用 Nvivo 来阅读 PDF,这个工具应该被很多人熟知,是做质性研究编码的一个主要软件。但是国外很多人用 Nvivo 来读 PDF,因为它具备很好的信息整理,归类,思维导图建立等功能,是做文献综述的大杀器。简而言之,你可以把不同 PDF 文件上的信息归为一个个节点,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知识元,以后你每一次需要用到这个知识元的时候,只需要打开它,你之前整理的所有相关论文里的信息全部都在里面,轻轻一点自动跳转到 PDF 的段落。你还可以导入语音,视频,截图,笔记等各类文件,同时用思维导图来整理这些知识元,构建二级甚至三级知识网络。在国外,Nvivo 基本是每一个高校都会购买的软件,我很惊讶的是,国内对于 Nvivo 的使用经验接近于空白,我在网络上能够找到的课程都是台湾老师讲授的。如此有用的一个PDF 阅读软件,却不为中国学生说熟知,实在非常遗憾。

下面是 Mac 版本的效果,这是我自己标注的一本书的重要概念,存于相应的节点中。另外最新版的 Nvivo 貌似没有中文版本,因此是英文界面。

这里特别强调一下,Nvivo 的 Windows 版本相对比较好用,Mac 版本的 UI 虽然还不错,但是整体功能比 Windows 版本差了很多。我之前一直用虚拟机使用 Windows 版本的 Nvivo,后来发现太耗内存,频繁死机,所以最后放弃了,选择了下面我介绍的软件。

我后期使用的一个国人自己开发的PDF 阅读软件:Marginnote。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关于 Marginnote 的答案,再次转载一下:

作者:山羊月
链接:zhihu.com/question/425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去年某天,我无意中发现了这个软件正在做免费推广,于是乎下载之。

如今它已经是我必备的科研软件,笔记早已上百条,甚至为此抛弃了很多收费软件,因为最难得的是软件作者本人的勤奋,我提议的很多功能,比如标签强化,比如语音记录等等,全部在作者手上一一实现。最近的测试版里还有我建议的另一个功能:mindmap模式和大纲模式的混合显示功能,自从我提出到他实现,仅仅两周时间。

有些讽刺的是,这个软件在国外的评价远比国内火,很多翻译(比如韩语)都是外国志愿者自己做的,我曾经和作者说他如果在美国早就发财了——他是中国人,目前还在工作,这个软件是他兼职的作品。他加入的一些功能,比如笔记自动导出到anki,其实就是专门为老外定制的——为此我专门花了163元买了anki的手机版,专门学习了如何制作anki的卡片。我有时候不得不感慨,的确还是老外识货,anki的很多功能其实是体现在它的插件上,结果很多国内学生不懂英文觉得它垃圾,殊不知它是国外最火的记忆软件。它的境遇和marginnote同病相怜,只能说明珠蒙尘。

这个软件唯一的缺陷就是作者力量太薄弱了,而且摊子越铺越大,mac版上线了以后很多差评,但老外的差评里都是恨其不争——都等了这么久你就给我这个?作者本人也有苦衷,时间精力都有限。虽然他愣把价格定在200多元,老外也真掏钱啊,其实我看了下国内的销量也不错。

中国苹果商店里那些花哨的软件,有多少能在国外的苹果商店存活?哪怕有一两个个评价都不错了!他的作品竟然能让老外心甘情愿做志愿者去翻译,这就是差距。

我觉得这个软件早晚会流行起来的,至少我会帮他宣传(我没拿过一分钱)。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只要是用苹果设备的,都应该有两套marginnot,一个ipad用,一个mac用。这也算是出口转内销吧。

真希望有一天中国的苹果商店里不再是满屏幕的三国网游,而是有这么一两款可以真正为科研和学习所用的软件。

我和这个软件的作者至今为止已经做过了多次交流。我亲眼看着这个软件如何从英文走向韩文,走向日文,走向更多的国家。我不由得一次次感慨:为什么墙里开花墙外香?

  • 很多同学可能不知道在论文阅读过程中建立思维导图整理逻辑联系的重要性。一图胜千言,这是我目前正在阅读的论文和建立的导图。如果你看了这张图还不理解,说明你平时阅读论文可能没有走心。


  • 所有的笔记都可以做成 Anki 的卡片。你现在甚至不需要去购买 Anki 的软件就能背诵知识点。当然如果你买了也可以一起导出

  • 背诵卡片还有更高级的应用技巧,比如利用截图功能结合涂抹重点之后制作出这样的背诵卡片,对需要大量读图的理工,医学,美术等专业的学生尤其有用。


  • 论文中遇到生词可以选择制作背诵卡片,将单词学习和论文阅读做有机结合。这个卡片的制作也是比较高级的功能。


  • 上文说的混合模式就是这样子,非常方便整理思维导图和笔记之间的关系。


  • 可以把自己的录音作为笔记加入到 PDF 里,比较方便手机端(这是我当年建议的功能)

  • 可以用软件内置浏览器浏览网页,并下载为 epub 格式作为参考书放入当下阅读的文献笔记本内。这是维基百科搜索 consumption 的词条,下载后效果就是电子书,所有链接都还保存着。

  • 所有笔记都自动同步入Evernote 和 dropbox的账户里,方便移动端的使用。为此我花了300大洋买了 Evernote 的高级会员。

  • 下面只是ios 版本的一部分评价。

说下这个软件和 Nvivo 的比较。Nvivo 还是有些臃肿,这个Marginnote 却非常的轻盈,有 iPhone,iPad 和 Mac 三个平台,笔记可以互相传导。同时这个软件还直接和 Anki 有很好的对接,非常适合需要背诵一些知识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这个软件的售价比 Nvivo 便宜多了。

同时这个软件也有缺陷。Marginnote标注的PDF和笔记似乎没法被其他PDF软件读取。同时 Marginnote 的UI设计有些丑不说,很多界面和功能的引导做的不好,学习曲线比较高。当然,Nvivo可能更高。最后,Marginnote还存在很多 Bug,目前正在等待下一个大版本更新,后续功能会进一步加强。

最后,我个人的理解是:处在当今这么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于信息的整理,对于软件的学习,实际上是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中国学生对这种能力的训练和思考远远不如西方国家的学生。我们甚至都没有建立起利用软件进行高效的信息整理和利用的意识。非常可怕的是,我们的信息整理和利用的意识还系统性的停留在对于「书本」和「笔记」实体的迷信阶段。这种实体诚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却完全无法阻挡科技进步的脚步。我们的意识如果不更新,我们终有一天会发现我们自己信息整理和利用的效率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学生,而这种落后导致的后果,就是信息壁垒,就是科技壁垒,就是发展壁垒。

最最后,讲真,我觉得很多同学可能是跟风看一阵热闹,过了就过了。也有很多同学坚持迷信书本和笔记的实体性体验的重要性,对软件的使用不屑一顾。但这些软件的价值,我想只要是真心投入,细心琢磨过科研的同学都会懂的。工具在那里,人用不用是一个主观选择的问题,用的好不好是一个客观效率的问题。两个逻辑需要澄清:首先,一个工具如果不好用就不会被广泛接受;其次,它被广泛接受也并不代表它就对你好用。

科研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局限,不断突破自我局限的过程。这种发现和突破,也存在于对于科研工具的态度上。

PS: 本答案是放入我自己收藏夹里的我自己写的第一个答案,因为我觉得它有实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