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讲堂:洪兰教授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脑力开发器

2014年10月18日 06:18 新浪博客
洪兰教授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脑力开发器守一归零 摘自 台湾洪兰专栏文章《让孩子的大脑动起来》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脑力开发器

我们的孩子太不快乐,而这不快乐的来源是他们最亲爱的父母。每个父母强迫孩子去做一件事情时,都是说“我是为了你好”,但是没有人停下来想一想全美语补习班、心算班、速读班、记忆班……真的是对他好吗?即便是好,有这个必要吗?所在在这个专栏中,我尽量就父母的疑问,我在报上看到的不正确消息,作一些阐述。“孩子的脑是最珍贵的资源,不可以浪费”,没错,“孩子的脑力需要开发”,也没错,但是过犹不及都不好,而且每个孩子不一样,不能相比,不要每次开口闭口都是“谁谁谁都怎样了,为什么你还是怎样怎样”,一个不被父母看重的孩子表现是不会杰出的。

我也要提醒父母,你才是他最好的脑力开发者,你的关心与爱心是他大脑最渴求的东西,把孩子带在你的身边,让他听到你每天所说的话,让他看到你每天所接触的事,这就是最好的脑力开发。因为他以后要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他眼睛所看到的就是他以后生存所必须会的技巧,他耳朵所听到的就是他以后所必须说的语音,还有什么比这些未来必用的知识更能开发他的大脑呢?更何况把孩子带在身边时,给他很大的安全感,一个在妈妈怀中或背上的孩子是最天不怕,地不怕的,他的眼睛骨溜溜到处转,敢放胆地探索每一个新东西,而实验显示早期情绪的依附经验对孩子后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再昂贵的益智玩具,再好的补习班都比不上亲子共处的时间和亲子共读时的效果。

脑力是不需要“开发”的,它需要正常的发展,就像一块土地,里面已经有很多历年来生活在这个环境中树木所遗下的种子,如果有好的阳光和水,这些种子就会发芽,长出适合该环境的树来,欣欣向荣,如果种了很多其他外来种的树苗,那么原有的种子可能没有机会发芽,因为所竞争的资源就是那么多,刻意栽种的机率通常比自然发生的高一些,有的时候,外来种会长得很好,取代原生种,有的时候,外来种水土不服,长得不好,这块地变成荒地。

那么一个父母的准则是什么呢?一个好的园丁应该密切注意所长出来的小苗,如果是想要的,护呵它;如果是不想要的拔除它;如果有空间,手边有喜爱的树苗,可以在不妨碍原生树苗生长的条件下,栽种它。原生树苗带有它祖先的经验与福赐,长得轻松容易,外来种常需特别的适应,如果长不好,不必勉强,但是偶尔会碰到一个适合这个泥土酸碱度与气候的植物,那它会立刻欣欣向荣,长得跟原生种一样好,年代久了,它也成为原生种了。因此,教育孩子应该适应性为上,凡是适合他本性的能力不需鼓励也会自己跑出来,凡是不适合他本性的能力,特别加持也做得不好。父母不必因为别人在弹琴就赶紧送你的孩子去弹,说不定他原来的长处在二胡,但是因为逼迫练琴,把他原来的对二胡的兴趣也抹煞了。

做父母是件不容易的事,永远在担心自己做得对不对,我想要不断提醒你的是:爱心、信心与耐心是教养孩子的不二法则,不论时代怎么变,孩子永远需要父母的爱与信任。

关心与鼓励是最佳的脑力开发器

我去参加一个研讨会,看到会场上在卖一些“右脑开发工具”,在我看来,不过就是比较复杂一点的魔术方块,但是索价不菲,而且围了很多人,产品上面贴着斗大的字“会用左脑的人是人才,会用右脑的人是天才”非常吸引父母,再细看它的文宣,上面居然保证如果买了他们的开发右脑玩具,可以让五岁的孩子学会“三度空间及数学乘除法”,保证在“四个月内用五分钟背完540句英文会语,且会背十篇英文散文,五篇伊索寓言,同时学会三国语言,而且不会混乱”,看到这种天花乱坠、吹牛不打草稿的广告,又看到很多父母趋之若鹜,真让人感叹我们的科学教育失败,因为我们连基本的普通常识都没有教给父母。

爱因斯坦不靠补脑变天才

我曾经在《学前教育》杂志上反复的强调:大脑是个机动性的组织,绝对不可能只激发右脑,而让左脑躺着不动,更不可能“让右脑停工,甚至养成罢工的习惯”。广告中说,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他多用了他的右脑,“要复制爱因斯坦的成功经验便是较早开发右脑”。这是完全错误的看法。

爱因斯坦的脑在他死后捐了出来,并做了详细的分析,发现他在掌握空间的顶叶聂叶交会处的确比别人大15%,他的脑细胞也比别人多。但是爱因斯坦到三岁才会说话,如果生活在现在,会被认为语言迟缓,他的私人书信及日记被公布后,有人认为他是阅读障碍者。他会右脑比较发达很可能跟他左脑功能不甚强,他自然的用他最擅长的脑去处理讯息有关。如果他母亲每天逼她读书写字,“补强”、训练他不强的左脑,他现在可能还是瑞士标准局的小职员,混一碗饭吃而已。他的例子反而是让我们看到父母应该顺其自然,就其长处去发挥。

上天是很公平的,空间能力好的人往往语言能力不怎样;语言能力好的,空间能力常较差。也就是说,大脑是个有限的资源,总共就是这么多财产,哥哥分多了,弟弟就得少一点,很少人得天独厚样样都好,所以我们不必去苛求孩子。

大脑终身都有可塑性

现在的脑科学研究发现,过去以为大脑过了青春期就定型、不可改变的观念是错的,大脑的可塑性是终身的,人终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经验而重塑他的大脑。美国最近有一个实验,让大学生到实验室来学杂技团的抛球,那时先扫描一次大脑,他们要练习到同时抛接三个球,并持续一分钟而不落地才可以停止,这时再扫描一次大脑;受试者回去休息三个月,不碰触球后,再回到实验室来扫描一次大脑。当实验者把三张不同时期的大脑图摆在一起比较时,很明显地看出第二张的顶叶掌管空间运动的地方有特别活化,血流量增多,区域变大;三个月不练习,那个地方又缩小。因为大学生已经超越青春期,所以这个实验很清楚指出:人类大脑可以因外在环境的需求而改变内在工作的分配,就像一个成功的企业,它内部是很有机动性,随时因应市场需求而调配人力。

学习窗口开放的时间不一样

从演化上来说,每一种功能学习窗口开放的时间不定,有的早早打烊,有的比较晚,人类如果没有这个特性可能活不到现在。

最近研究发现,婴儿在一出生的两个月内若没有两个眼睛同时看到一个东西,以后在深度知觉上会有缺失;如果没有在二岁以前把白内障拿掉,那么即使手术成功,孩子也看不见,因为视神经已分化完成了。

前不久,美国底特律儿童医院的柴加尼医生来台演讲也指出:情绪的窗口开的时间很短,他认为四、五岁之前的情绪经验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会有长远的影响。但是有的功能终身可以改变。例如没有手的人,他的脚趾可以画画、写字,谢坤山十六岁才失去双手,他是有名的口足画家,作品一点都不逊色。

父母只要用心想一想这些例子,就知道孩子的大脑不需要花大钱去“开发”,爱因斯坦的妈妈并没有买这些昂贵的魔术方块给他玩,他也拿到了诺贝尔奖。天才绝对不是只会用右脑的人,他是放对“位置”的人。现在很多孩子不快乐,因为他的兴趣、长处不符合主流的趋势,而被强压抑了下来;更多时候他是忙着补习,玩父母要他玩的东西,念父母要他念的书,被动地在过日子,没有时间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学习是个习惯,当孩子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后,再好的天赋、再大的脑力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昂贵的玩具不如父母的陪伴

   父母不要很迷信脑力的开发,要知道一分天才,九分努力,成功的人都不是绝顶聪明的人,但是一定都是锲而不舍、有毅力、有领袖魅力的人。与其花大钱去买脑力开发游戏,不如不去加班,不赚这个买玩具的钱,把时间留下来陪孩子。再昂贵的益智游戏,它的效果绝对比不上窝在妈妈怀中听妈妈讲故事时来得大,我们不要舍近求远,父母的关心与鼓励才是孩子最佳的脑力开发器。   洪兰教授谈主动学习与脑神经的关系

守一归零 摘自洪兰著《让孩子的大脑动起来》 

乐在学习,脑细胞更发达

   近年来,科学家不但发现了脑神经细胞可以再生,更发现它跟主动学习与深层思考有关系,越需要全神贯注、全心去思考的学习,大脑中新生的神经元存活下来的机率就越高。这个发现直接影响到老师的教学策略。 

大脑神经细胞具有再生能力

在我念书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生物教条,就是大脑的神经元死了不再生,不像皮肤的细胞会不断的代谢。但是,在70年代末期,研究鸟类的比较心理学家发现,公鸟唱歌的神经元在秋天生育季节结束后就萎缩,到第二年春天再长出新的神经元来。

   人类是从鸟类演化而来的,如果鸟是如此,人的神经元有再生的可能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是因为这个假设跟神经学的祖师爷---卡哈的教条相违背,所以没人敢去想。后来,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也看到成年老鼠大脑中有干细胞,老鼠是哺乳类,跟人类的关系又近了一层,但是没有敢公开质疑卡哈的教条,这些话只敢在聚会时,私下耳语。

一直到90年代,科学家在猴子的大脑中也看到了神经再生后,才开始公开讨论。一九九八年,瑞典医生艾瑞克森在鼻咽癌的病人大脑中看到掌管记忆的海马回的齿回神经细胞在显微镜底下发亮,表示是病人在注射了放射性的水BrdU5-嗅化去氧尿嘧啶,这是一种蛋白质,如果要长新的神经元需要用到它。)之后才出生的,显示大脑中也有神经细胞再生,这个教条才被推翻。

终身学习,脑细胞越发达

虽然,目前并不知道人类大脑的海马回每天有多少新细胞诞生,但是从大鼠的实验中知道每天知道每天有5000-10000个新细胞出生,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老狗不能学新把戏”,我们终身都是可以学习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假如这是只老鼠努力学新的东西,那么它大脑中新生神经元的寿命就比较长,而且越要思考的作业,它所存留的细胞越多。

这个实验的做法是实验者先给所有的老鼠注射BrdU,一周后,一半的大鼠接受古典制约的训练:铃声响后,半秒之内会有空气吹到老鼠的眼睛,使它们不由自主地眨眼;另一半则是控制组,不需做任何事。结果发现那些学会古典制约(即被铃声制约)的老鼠海马回中,有BrdU标记的细胞比控制组多,所以学习可以延长新细胞的寿命。控制组人老鼠在实验一开始时虽然也有同样数量的BrdU标记的细胞,但是到实验终止时,已经死的差不多,只剩一点了。所以学习可以延长新细胞的寿命,学习成绩越好的老鼠,它大脑中保留的新神经元越多。

主动学习,神经连接密度高

在水迷宫的实验中,发现学习必须是主动的才有效,主动学习的老鼠大脑神经连接的密度比较高、学习比较快。研究还发现只要用心学习,学得慢并没有关系,那些学得慢、需要练习很多次才得到要领的老鼠比学习快的保留了更多的新神经元,“大器晚成”,良有以也!

   如果问父母,他们希望孩子毕业出校门时,具备什么能力呢?相信大部分会说具有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以目前教学方式来看,这些能力并无法出现。

善用大脑功能,学习事半功倍

看到了大脑中学习与神经运作的关系,我们必须在教学的同时让学生看到学习的目的,去除标准答案的观念,用引导的方式去启发他们的思考,考试的题目应以评量学生学会了多少为主,不应以考倒学生为能事。老师可以多教,但不必都考,像修辞学的“映衬”等,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说明如何使文章写的生动,但是不能去考孩子,因为它的难度超越了小学生四年级的程度。

任何事只要超过人的能力时,就变成压力。人对压力最普通的反应方式就是逃避,大人逃避到酒精中,孩子逃避到电玩中。一百年前英国的教育学家史迈尔斯说:“没有不可教的孩子,端看你怎么去启发他”,我们应该好好检讨一下目前的教材教法,务必使它与大脑的功能相容,才会使学习事半功倍。



史培利的大脑实验

他在一九七六年和南加大医学院的医生共同进行了一个研究,将药物不能控制严重癫痫病人联结两个脑半球的胼胝体剪开,使两个脑半球独立,从而发现两个脑各有各的长处,当中间的桥梁断掉,完全独立后,他们平日所互相牵制的力量没有了,两个脑半球原有的长处就显现出来了。

将这个实验说明最详细的是以前康乃尔大学医学院的院长,目前加州大学的讲座教授,麦可葛詹尼加,有兴趣的人可以去读他所写的《大脑比你先知道》,因为当时葛詹尼加是史培利的博士班学生,这些实验是他亲手做的。

游戏才是观察孩子好时机

史培利从来没有说左右脑波跟人格特质有关,我们要再重复一遍:脑波仪只能收集头壳下神经细胞活动的情形,人的心智是个非常复杂的行为,不可能只贴了四个电极就能得出一大堆的解释、预测。

其实,父母可以从游戏中观察到孩子的兴趣,因为孩子在游戏时会去玩他拿手的东西,这就是他的长处。

人生也没有输在起跑点上这回事,因为人生是马拉松,长得很,不在乎起跑时有多快,中国人不是也说“大器晚成”吗?孩子的“黄金未来”不是花钱算电脑命就可以得到,它需要父母陪伴,花时间在孩子身上,跟孩子一起成长,当他有好行为出现时,夸奖他;坏行为出现时,改正它,他自然会茁壮成材。

生活经验影响脑神经连结

现在脑造影的研究已经发现高层次的认知功能(如语言、记忆、思考)会随着人生活的经验而改变大脑中神经回路的连接,神经是用进废退,久不用的地方会被别人拿去用,常用的区块也会因些而增大,最重要的是大脑不可能养冗员的地方,绝对没有“只有用10%大脑”这回事,目前已知道这句话来自20世纪初美国世界博览会一个摊位的广告词,完全没有任何科学的证据。

家庭是开发大脑的最佳基地

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这些条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实习班或才艺班,他的大脑都会健全的发展,因为几千百万年来,婴儿都是在最自然的环境中生长,眼睛看到的他将来要生活的环境,耳朵听到的是他将来要讲的语言。当他有健全的心智、快乐的人生观时,任何挑战都能去面对,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活过来的,他们留给我们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宝藏。孩子只要在父母的呵护下,都能快乐成长为有用的人,不必刻意去揠苗助长。

基因和环境是个交互作用,不可用人力强求,也不需要用人力强求,与其去加班赚钱给孩子去作指纹检测,潜能开发,不如在家陪伴他,把你的价值观传给他,使他成为一个正直有用的人。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周末,去参加一个幼儿教育的研讨会,听到德国来的一位医师谈他对幼教的看法,发现东西方虽然在文化上很不同,基本上,对幼教的看法是相同的---即回归自然。

孩子良好的环境中,自然地成长,家长不需要带孩子去补习,更不需要紧迫盯人,督促孩子做功课。他说孩子就像种子,家长就像园丁,园丁把种子撒下去后,只要提供基本的生长需求,种子就会长得好。园丁不必每天去检查嫩芽长高了多少,他只要在天不下雨时,灌溉它,刮风时,扶起它,就好了,太多的施肥反而会使叶子焦黄、枯萎。他甚至主张,童年的发烧生病对孩子长大后的免疫力是个帮助,孩子要亲近泥土,父母不必动不动就嚷着脏、不准碰。看到与会人士脸上的表情,我知道有父母不赞同。

其实,最近有研究报告提出,童年时,家里有养宠物的孩子,长大后比较不会得花粉热或其它的敏感症,因为从小对许多不同的敏感原习惯了,长大后,身体已见怪不怪,就不大惊小怪了。我也想到以前看到农夫被镰刀割破手时,用一把泥土捂着,原来土中也有抗生素。这位德国医生一直强调孩子是要让他去玩,不是要他坐在教室里学东西,他说自然界教给你的远比课堂上学到的多得多。

补习不是幼儿的成长任务

走出会场,心中很高兴,所谓“德不孤,必有邻”,终于听到一位也主张童年最大任务便是游戏的学者,或许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可以匡正一些目前社会上一窝蜂补英文、补围棋、补素描、补……的风气。美国幽默作家熊斯坦就认为,对五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最佳的师生比例是零比一。

勇于探索的孩子有智慧

假如教育的目的是为孩子将来进入社会作准备,那么幼儿教育就应该以培养孩子的品德为第一要务。乐观进取、坚忍不拔正是成功的人格特质,大脑中情绪发展开启的窗口时间很短,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敢去探索,有探索才有经验,经验使神经连接的密度增加,而神经连接的密度正是我们对智慧的新定义。如果我们把握住教育的真谛,就可以抗拒这一股揠苗助长的歪风,不必随他人起舞,你会发现回归自然的育儿方式,会使孩子成为一棵快乐的幼苗。

快乐自信的孩子不怕挫折

   人是盖棺论定,应该看他一生的表现,不必在意他现在少学了什么。一个快乐自信的孩子可以对抗失败的挫折,如果小时候的发烧可以增加他长大以后的免疫力,那么,童年时生活的多样性也可以增加他危机时的应变能力。一个忠诚正直、临危不惧、有胆识、有抱负的人不正是我们对未来公民的要求吗?我们都知道下一代孩子面临的挑战比我们还激烈,好比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因为如此,只有最乐观、最能接受挫折的人才能通过独木桥的关卡。请将眼光放远一点,看孩子的千秋作为,而不要在意他一时表现,放胆去做个快乐的园丁吧! 

 

洪兰Daisy L. Hung,1947年5月29日)[1],祖先来自福建省同安,生于台北市,现任国立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知名台湾科学家。她多年来致力于脑科学的研究,以及相关知识在教育的应用和推广。为了提升华人对于生命科学的知识,已经将四十多本科普英文书籍翻译为中文,其中最著名者包括美国心理学家Steven Pinker的TheLanguage Instinct(语言本能)以及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所著Thinking,Fast and Slow (中文书名《快思慢想 》)。

洪兰的翻译作品历来在台湾经常成为科普类书籍中少见的畅销著作,但翻译品质从2000年起一直受到批评

著作[编辑]

  • 《良书亦友:讲理就好5》, 远流出版公司,2006年8月16日
  • 《讲理就好Ⅳ:理应外合》, 远流出版公司,2005年8月
  • 《欢乐学习,理所当然》,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7月
  • 《让孩子的大脑动起来──最科学的聪明育儿法》,信谊基金出版社,2004年7月
  • 《讲理就好Ⅲ:知书达理》,远流出版公司,2004年1月
  • 《讲理就好Ⅱ:打开科学书》,远流出版公司,2004年1月
  • 《讲理就好》,远流出版公司,2001年12月
  • 《理直气平 - 勇于改变才会进步》

译作[编辑]

  • 《情绪大脑的秘密档案:从探索情绪形态到实践正念冥想》,远流出版公司,2013.06
  • 《快思慢想》,天下文化,2012.10
  • 《改变:生物精神医学与心理治疗如何有效协助自我成长》,远流出版公司,2010.08[41]
  • 《站在学生前面:妥瑞氏症教我成为我梦寐以求的好老师》,远流出版公司,2010.01
  • 《天生爱学样:发现镜像神经元》,远流出版公司,2009.07
  • 《大脑当家:灵活用脑12守则,学习工作更上层楼》,远流出版公司,2009.01
  • 《创智慧》,远流出版公司,2006.05
  • 《养男育女调不同》,远流出版公司,2006.01
  • 《心思大开》,远流出版公司,2005.08
  • 《恐惧之邦》,远流出版公司,2005.06
  • 《唤醒冰冻人》,远流出版公司,2005.01

通过积极心理治疗理念传播,聚焦师生、家校一切积极向上可发展因素,营造九中幸福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