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继和:阅读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生的工作

成都商报原创

image.png


谭继和的家在西南民族大学校内的一栋老旧居民楼里,一进家门入目之处皆是书,柜中、桌上、过道边、茶几旁、沙发上……


除了厨房和洗手间,每间房都被各类专业学术书籍堆满了,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家就因藏书量超过两万册而被选为“天府藏书家”,这一牌匾如今还挂在客厅中。



 

这天清晨,谭继和在书桌前伏案工作,审校厚厚的一大叠书稿。这些书稿已经淹没了他的头顶。书桌那头,是他的夫人祁和晖,谭继和叫她祁老师,“她是搞文学的,西南民大的教授。”


两人相对而坐,安静地埋首于书海中,专注于各自的工作和阅读。他们携手走过50多个年头,写出过不少论文和著作。


“现在书香成都兴起阅读之风,其实阅读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生的工作,工作是阅读,闲暇也是阅读。”


谭继和感冒已久,咳嗽不断,但丝毫不敢懈怠,每天投身于忙碌的工作中。


去年,为配合“丝绸魂”展览热潮和一带一路学术论坛,他撰写了《天府丝绸,文明摇篮》论文,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今年,一套写了10年的《巴蜀文化通史》即将出版,他忙着审稿。


同时,他忙于编一套《江口沉银》历史文献丛书。


谭继和还有学者的“较真”,一直在纠正对成都文化的各种误读。


此外,他还参加了工程规划:杜甫千诗碑、天府绿道……


谭继和就是天府文化的研究者、守护者,无时无刻不在为成都的发展竭力奉献。他的信念就如他喜爱的苏轼笔下那句诗:“不羡千金买歌舞,一篇珠玉是生涯。”他说,如果能写下一篇大众喜爱的珠玉似的文章,便此生无憾。

 

一个读书人的谦逊

“我不是名人,我是研究名人文化的人”


谈到这次入选“天府成都·十大文化名人”,他表示:“让更多市民认识和了解天府文化,投身发展天府文化的创新实践,扩大宣传还是有必要的。如此多人都得知了该活动,证明这是天府文化宣传得好的活动。不过,我不是名人,我是研究名人文化的人。”


谭继和说,作为深入研究天府文化的引子,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他还是很高兴的。感谢得到这样高度的评价,感谢大家对他不足之处的宽恕。


谭继和认为,“名人文化”是天府成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文化现象,两三千年天府文化发展天空中,凡是引人注目的彩虹,都有名人的贡献在支撑,都会有代表性的名人作为他那个时代的文化坐标。


创华夏的大禹、开天府的李冰,赋圣通儒司马相如、“汉代孔子”扬雄,对文化中国有大贡献的武则天、再到天下文宗陈子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千年第一文人苏轼、剑南诗宗陆游,明代文化巨人杨升庵、清代函海百科大家李调元、性灵南宗张问陶,现代文化巨人郭沫若、巴金……


直到今天识途马老的“识途”、沙河先生的“流沙”、阿来的走近民间来……都是天府文化结晶的文化现象。


同时,他们又对天府文化的历代转型和创新做出了贡献,如宋人所说:“天地有大文”,“吾蜀”则总是“擅宗匠”。


一个学者的执拗

力图纠正错误的文化解读


1976年,谭继和回到成都后就专门从事成都文化与巴蜀文化的研究。


他认为今天对天府文化的理论探讨和学术创新,赶不上大众对天府文化的实践创新,理论探讨和学术创新的相对滞后是现今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我们不光在历史解读上欠了账,在现实解读上也欠了账,有些解读不正确,有些史料在卖旧铜钱,不少文字照抄网络,误人也误己。发展天府文化,首先要研究好它的内涵,才可能外延出去,走进民间、走进社区。我做了一些有关天府文化的讲座,目的就是宣传天府文化的真正的学术解读。”


谭继和认为,从三星堆到金沙“神权政治说”、“文化西来说”和“犹太人创造说”的过程,是对蜀本土文化最大的误读和亵渎,是对本土文化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


宝墩文化证明蜀文化是土生土长的。从三星堆的鸟崇拜到金沙的太阳神鸟,这种以“羽化飞仙”为特征的遨翔宇宙、控引天地的文化想象力,是创造天府文化的蜀人最大的特征。

1.png

至今成都人的九天仙乡人居和逍遥自在似神仙的生活方式以及浪漫梦幻的精神创新力,都是几千年蜀文化、天府文化基因土生土长、传承孕育的结果。不相信这一点,而相信“苏美尔来源说”,“中亚欧洲神权政治说”,是对最大的文化本土的不自信。


谭继和说,天府文化,不从远的渊源说,就从得到“天府”桂冠两千年说起,历代天府人对他那个时代的天府文化,甚至一方地域文化对中华大文化的贡献都是了不起的。长期以来,研究者包括自己在内,都认为成都城市在汉、唐、宋时期文化贡献最大。最优越秀冠的文化都出在这段时期,而到明清以后就蜕化了。


谭继和正带领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研究。


“实际上,明清成都在文化上不是贡献小了,是文化转型和创新了。汉唐成都在精英文化上创的第一多,宋以后,明清转型为市民文化,成都对百姓基层文化贡献犹多,今天成都生活与精神还受其影响,所以,需要转变研究视角,重新研究。至于今天发展天府文化,更需要新的世界视野。”


谭继和还提到,有个别媒体人还在用“府南河”这个称呼,一定要纠正。“府南河”实际上不存在,应该称为“锦江”。锦江包括府河和南河,现在成都地图上对此早已作了纠正。


此外,成都三环路的十七座立交桥都是谭继和参与领头取的名字。


“羊西线”被称为羊市街以西的延长线,所以立交桥就命名为“羊西立交桥”,最早一直用这个工程名字。


后来经过他的研究,这条线东边起源于羊市街,西边到犀浦,所以正确名字应为“羊犀立交桥”。但是搞工程的人一直不肯改,在立交桥上的路名和地标还是用“西”一字。于是谭继和与干道指挥部的人商量,请他跑到工人做路标的地方,监督改过来,把“西”改成了“犀”。现在“羊犀立交桥”这个路标,有历史记忆的味道,谭继和很高兴。


一个高级水泥匠最大的遗憾

消失的龙池书肆


“通经致用,学术研究是为现实服务的,尤其是我们今天成都文化的发展,体现在文化产业上、旅游发展上、文化的各个方面上。我主要的工作就是把成都的景观建设,城市环境的建设,城市文化的建设,多注入学术内涵,用学术内涵来引领,挖掘景观的灵魂。”谭继和不断提到学术需要通经致用。


在中山广场四周四条街上,地面各铺了四块铜雕,共雕了16个“老字号”,上面有“老凤祥银楼”“春熙大舞台”……当时谭继和为了确认这些老字号的名称,翻阅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成都旧报纸,找出当时的广告,还原了这些老店铺当初的原始面貌。


在天府广场南边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一块乌木,上面是谭继和撰写的《成都颂》和《天府广场记》。广场四周矗立着12根青铜柱,被称为“巴蜀文化十二体系”,上面写着“水润天府”、“天下名城”……


谭继和说,一根柱代表一个旅游主题,当时上面的说明文字必须要浓缩成200字以内,这在当时是最难的工作。


近几十年,天府之国的不少城市文态工程都有谭继和的声音。


从沙河、天府广场等多个景观工程,到锦江(府河、南河)工程、“五路一桥”工程、西岭雪山、市内小游园建设工程;从春熙路改造到街道立面整治等项目,这一系列工程的参与建议、论证和设计中,都有谭继和的身影。成都地面上几十处景观也留有他的署名或未署名的诗、词、联、颂、记作品,这些东西是他参与文化策划后的思想结晶。可以说,谭继和见证着天府之都的发展。


他称自己只是为城市建设添砖做瓦的“高级泥水匠”,专门为各种载体注入文化黏合剂。


WX20180204-202710@2x.png


这些年是否留有遗憾?


谭继和回忆起上个世纪春熙路上的“龙池书坊”。在当时,这是书香成都的标志,曾为成都市民所亲睐。当时很多小书店、小书铺集中在春熙路,都是卖旧书、古籍书的摊子。


后来,谭继和为其取名叫“龙池书肆”。他撰文记序书肆掌故,刊刻于书肆南北大理石碑上。


谭继和说:“雕版印刷,源于成都。龙爪蜀刻,世传奇珍”。成都不仅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世界雕版印刷术的起源地,他考证出作为世界印刷起源地的“成都县龙池坊”就在这一带。


今天的天府文化都应该把这些作为创新课题继续研究。


不过,这个历史上曾经能代表书香成都的“龙池书肆”最终还是消失了,成为谭继和内心最大的遗憾。


一个研究员的专注

三项研究两项工程


去年,谭继和被聘为天府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在做的三件研究,都与天府文化有关。


首先是天府文化研究院在为天府文化的四大特征“创新、创造、时尚、优雅”,每一个特征出一本书。


这个事由院长谭平主持。现在“创造创新”已经出来了,大家都写了文章。谭继和写的是《天府文化在丝绸文明起源的贡献》一文。


去年,他和其他学者包括王毅在内的考古工作者一起,发掘天府丝绸之路。“天府之国成都是中国丝绸文明的重要起源地、摇篮。”


中国丝绸文明几千年,它在整个中华大地上,如满天星斗一样,也是多个丝绸文明的起源地。而天府成都则是不可忽视的中华丝绸文明的一个重要起源地。


WX20180204-202813@2x.png


去年的丝绸之路敦煌展览,成都人每天有一万多人去参观,这个非常了不起。一百多万人参观展览,这表示成都人对天府文化是非常重视的,对于了解天府文明也有一种渴望。


天府文化很重要的特征:它不是在盆地内封闭的,而是自古以来就渴望追求外部的知识、外部的世界。


所以去年,谭继和开始做了较深入的研究。


其次,他为天府文化的“时尚优雅”做了研究,谭继和准备就“书香成都”为主题来写一篇文章。


时尚优雅方面很多,历史上最大的特征就是从古以来注重阅读文化,也就是书香成都。举例来说,不仅读书人喜欢读书,就是一般市民也是耕读传家,挑着锄头,锄头上挑着经书。这一种锄经文化,在历史上就是很时尚很优雅的。直到唐宋时期,邛崃还发明了省油灯,为成都的秀才参加科举考试做出了贡献,这一点很了不起。


谭继和说,成都在各个方面都很重视读书人,这也是天府文化很重要的特点。


他还表示,第二件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也就是为《巴蜀文化通史》审稿。有60位学者已经写作了十年,今年就要出版,大家正在做最后出版前的工作。


WX20180204-200619@2x.png


第三件工作是谭继和为江口沉银遗址出水的上万件文物编了一套《江口沉银》历史文献丛书,这个也是市民希望了解的历史内容。张献忠是否千船沉银等公众感兴趣的话题,也有望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而揭晓。


此外,谭继和还参加了成都的两个工程,一个是杜甫千诗碑的策划研讨。另一个则是成都天府绿道的规划和评审工作。


谭继和希望把林盘文化贯穿到天府绿道的建设当中。林盘是天府文化的重要遗产,现在整个成都有10万多个大大小小的林盘,这些林盘在保护规划里都被列出来了。


谭继和认为,要进一步发展林盘,因为林盘文化是中国独特的,也是世界上独特的。成都平原的林盘从汉唐代以来,就以小桥流水竹林茅舍为特征,成都平原的村落跟北方的村落是不一样的,北方是一村聚集在一起,而这里是单家独户。杜甫讲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就是这样的场面。

 

解读天府文化


作为研究巴蜀文明近50年的资深专家,在谭继和看来,天府文化研究的提出,是成都历史文化走向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新阶段的产物。


如今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天府文化的内涵、性质和特征。谭继和说,实际上天府文化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


天府文化是整个巴蜀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几千年的文化。


一方面是源远流长,巴蜀文明本身有4500年以上的文史,天府文化作为巴蜀文明的核心部分也有4500年以上,这四千多年的文化的发展上升为文明历史的发展就决定了整个巴蜀文化的面貌,同时也代表着长江上游古文明的起源,巴蜀文化共同体内,蜀文化是最典型的,蜀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农耕文化。

四川的农耕起源是整个中华三大农耕起源之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到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蜀人经营蜀地,有2000多年,到东汉才被称为天府之国,得到外界承认,接下来的2000多年,成都一直保持着天府之国的文明追求。现在我们如何保护这个“优越秀冠”的称号,保护的过程就是经营4500年文化的过程,需要不断转型、不断创新。


汉唐,唐宋天府文化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天府文化进一步发展。所以到汉唐,中国的城市发展反而居于世界财富城市的前列。在世界财富城市里面,我们的中国财富城市称的是“扬一益二”,扬州或者成都,成都或者扬州是当时全国的农业财富集中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财富集中的城市,也对汉唐以来的丝绸之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到明清,天府之国的农业文明不断转型,特别是到了近代化现代化时期我们农业文明又向近代化转型。到今天天府文化发展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天府文化面临着新的转型,这个新的转型时期最大的特征就是要在传承天府历史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时代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天府文化、天府文明,这就是今天天府文化的主要任务。


谭继和表示,他接触到的很多成都市民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文化的要求高,特别是对文化的核心、学术的理解要求高,所以这就促使他们在研究文化的核心,学术问题上更加用心。


首先是市民满意,你的回答是否真正对天府文化的学术内涵、学术解读掌握住了。我们成都市民的文化水平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天府文化的学术内涵的追求上,其次才是天府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谭继和认为,本来天府文化是个很广泛的概念,把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也包括天府文化的若干新的制度、城建建设、长期形成的民俗、风俗、习惯、天府人的生活方式,这几大方面都是天府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但是这几大方面的文化核心是它的学术,是两千多年蜀学发展对天府文化的核心的内涵的解读,和对天府文化的特征的解读。


谭继和说,“这个是我们学者今后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根据今天成都人创新的天府研究天府文化的转型、转化和创新,这也就是创新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转型。我们整个巴蜀文明人,同时也就说天府文化的人。”

 

*记者 陈谋*

*摄影 陶珂*

*实习生 刘珂君*

您有线索,欢迎报料 一经采用,将付报酬

报料热线:(028)86612222

报料邮箱:sb86612222@163.com

报料QQ:772555018

报料微信:cdsbbl86612222

报料新浪微博:成都商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