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污染,越健康?

2015年4月9日 08:49 阅读 69253
摘要: 在看得见的大气、河流等环境变差之下,有一种有利于健康的因素随着工业化在持续改善。并且,这个有利因素带来的好处超过了环境变差造成的危害,因此,人们才会延年益寿。这个因素是什么呢?
原作者:李子旸



“先污染,后治理”是广受抨击的发展模式。批评者认为,这种发展模式是在用人们的健康受损来换取经济发展,是一条错误乃至邪恶的发展道路。批评者主张,后进国家在发展中应该避免走这条歪路,应该从经济发展的一开始就严格控制污染,而不是等到发达富裕以后再治理。

确实,今天的发达富裕国家,当初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几乎都出现过严重的环境污染——先污染。当然,他们后来都走出来了——后治理。现在,发达国家的自然环境要明显好于发展中国家。

人均寿命是一个全面又简洁的指标,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人们的健康水平,还不易造假。如果“先污染、后治理像批评者说的那样有害,那应该会观察到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有一个先下降、再恢复、然后增长的过程。可事实并非如此。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国家人们的平均寿命随着经济发展持续延长。

1900年美国人平均寿命只有47.5岁,1930年达到60岁,1960年达到70岁,1990年突破75岁,2000年是77.5岁。增长几乎是直线型的。


因为严重空气污染,伦敦一度被称为雾都,泰晤士河也曾经肮脏不堪,但英国一百多年以来的人均寿命却在持续增长。当然,其间增长有快有慢,但重要的是,并没出现因污染而人均寿命下降的情况。当期没有,污染过后的几十年也没有。

 

曾经有过环境污染,大气、河流等质量变差,有时还很严重,但人均寿命却持续增长,这是怎么回事呢?

逻辑上只能有两种解释。一、污染不会危害健康。这个解释肯定是说不通的。有毒有害的空气河流,一定不利于健康。那就只能是第二个解释:在看得见的大气、河流等环境变差之下,有一种有利于健康的因素随着工业化在持续改善。并且,这个有利因素带来的好处超过了环境变差造成的危害,因此,人们才会延年益寿。

这个因素是什么呢? 

20145月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致命的炊烟”(中译见南方周末2014731D26版)。这篇文章或许可以揭示这个因素是什么。

“致命的炊烟”一文指出,世界上现在还有近30亿人在生火做饭时使用固体生物质燃料,也就是木柴、动物粪便、农业废物和木炭等等。印度三分之二的家庭——总数约为1.6亿个——天天用这类燃料生火做饭。

在印度,这种炉灶由粘土制成,非常简陋。还有人使用更简单的三石生火法——把锅架在三块石头围成的三角形上加热。这种生火法,人类已经使用好几千年了。

简易的炉灶,其中燃烧固体生物质燃料,结果就是在厨房中散发大量烟雾。2014年一项对印度的调查表明,使用固体生物质燃料的住宅,室内PM 2.524小时均值达到每立方米337微克。

2014年北京PM 2.5年均浓度为85.9微克/立方米。重度污染的标准是300微克。污染峰值曾经超过400,但持续时间很短。相比之下,那些家中使用固体生物质燃料的印度妇女儿童几乎是24×7×365处于超重度污染的空气环境中,因为天天都要烧火做饭。

厨房烟雾会引发的疾病包括:下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肺癌。每年导致430万人死亡。比疟疾、结核病和艾滋病的致死总数还要多。

这些印度妇女儿童,大部分生活在乡村。这些乡村的整体空气质量不得而知,但想来应该比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要好。可是,整体空气质量再好也无济于事,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外面田野里的空气,而是被人们吸入肺里的空气。由于使用粗陋的炉灶和燃料,他们直接呼吸的空气,质量远远低于北京的空气。

发达国家的好心人对此很同情,想要帮助他们。很多NGO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2010年,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倡导下,成立了全球清洁厨灶联盟。厨灶联盟确立了宏大的目标,要在2020年前说服1亿户家庭采用清洁厨灶,到2030年消除厨灶致死现象。

NGO集结各路专家和工程师,专门研发出改良型厨灶。这种新型厨灶虽然仍然使用固体生物质燃料,但提高了燃烧效率,改善了通风条件,有的还加上了风扇——其中有使用USB接口的,可以减少有毒有害气体向室内的排放。

在好心人的慷慨解囊和努力工作下,820万部清洁厨灶被发放到民间。印度政府更早实施的项目发放量更大,1983年至2002年,印度政府总共发放了超过3000万部清洁厨灶。

可惜,费了这么大力气,花了那么多钱,几乎没有效果。发放下去的清洁厨灶,基本都被弃置不用。人们不愿意使用清洁厨灶的原因很多:尺寸太小,温度不够高,使用起来不方便——传统炉灶直接丢进去一捆木柴即可,新型厨灶则需要人守在旁边不停添加燃料。清洁厨灶的维修、配件也很成问题。落后地区低效的交通运输根本无法满足需要。

效果不好,研究人员积极着手改进,可无论怎么改进也推广不开清洁厨灶。人们就是不愿意用。研究人员后来发现,根本的问题在于:固体生物质燃料并没有统一的规格和性质。木柴、动物粪便等燃料的含水率等各项指标相差很大。根本不可能设计出一种适用于各种固体生物质燃料的厨灶。

要知道,燃气炉灶中,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都不能混用,必须严格区分,这样才能做到充分燃烧和废气排放最低。而所谓固体生物质燃料,其实是一个大杂烩,种类繁多、各种各样。人们随处捡来的木柴、粪便、稻草、秸秆,怎么可能规格、性质一致呢?谁能设计出满足如此多样化燃料的清洁厨灶呢?

除了厨灶的问题以外,在印度,妇女外出收集固体生物质燃料——也就是捡柴拾粪,这件事本身就充满危险。由于这些地方往往偏远——近处的木柴、牛粪早就被人捡走了,妇女在这些偏僻地方不得不面对性侵犯的危险。

就算没有遇到性侵犯,背着沉重的木柴、牛粪跋涉,也异常艰辛。印度还算好,毕竟还有比较丰富的固体生物质资源。非洲许多干旱地方更为悲惨,可烧之物很难找到。人们往往要花很多时间,走很长的路才能找到生活做饭的燃料。

最终,清洁厨灶的开发人员不得不承认,解决厨房有毒有害气体的办法其实是发达国家人们日常使用的那些厨灶——燃气炉或电磁炉。想要弯道超车、另辟蹊径,不是那么容易的。

可是,燃气炉、电磁炉的生产运输销售,以及天然气、电力的生产配送,都离不开整套工业体系。问题被令人沮丧地归结为经济发展问题。在一个贫困落后的社会里,你不可能单独提升厨灶水准。

换句话说,印度那些人之所以在室内吸入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环保健康意识,而是因为他们穷,因为他们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还很低。解决之道不是好心人慷慨解囊,或设计师提出高明方案。解决之道在于提升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

好在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在并不慢,工业化在快速进行中。如果不被干扰破坏,若干年后,印度会建立起足够多的钢铁厂、发电站、化工厂,在全国范围内建起电力、燃气输送网,生产出普通人都买得起用得起的燃气炉、电磁炉。到那时,印度人厨房的空气就会改善,妇女儿童就不必在家中常年吸入有毒有害气体了。

这种改善一定会反应在印度人平均寿命的增加上。现在,印度人的平均寿命是65岁,中国是71岁。当工业化大幅进步以后,印度人的平均寿命就会赶上来。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印度势必要冶炼大量钢铁,生产大量水泥、制造大量化工产品。发电站高压电塔输电线路燃气管道都离不开钢铁水泥化工产品。燃气灶电磁炉必须用钢铁制造,不可能以牛粪为原料。

这只是直接的物资需求,实际上,即使生产一支小小的铅笔,供需链都会扩大延伸到整个工业体系。让上亿人不再烧牛粪,转而使用燃气电力,所需的工业体系之庞大,可想而知。

庞大的工业体系,就一定要排放废气废水,就一定会带来污染。假设印度现在只是室内空气很糟糕,室外空气很清新——其实我很怀疑事实是否如此。工业化实现以后,上亿印度人不再靠牛粪木柴生活生火做饭,他们用上了清洁的天然气或电力,厨房里再不是烟熏火燎了,住宅里的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从原来的PM2.5每立方米337微克,大幅降到了几十微克甚至更低。

可遗憾的是,因为发电站、钢铁厂、水泥厂、化工厂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室外的整体大气变得比以前糟糕了。PM 2.5含量增加了,增加到北京的水平,年平均85.9微克/立方米。如果遇上低气压无风天气,还会进一步恶化,达到重度污染——两三百的样子。

那么,请问,印度人的生活质量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呢?

显然是变好了。现在每年因为厨房烟雾而死的43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被拯救了。他们可以多活很多年了。看,印度人的人均寿命提高了。工业污染多了,人们反而更健康了——越污染,越健康。这就是工业化虽然增加了污染排放,但人们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平均寿命却一直在持续提高的原因。

工业化或许让大的环境变差了一些,但工业化从一开始就改善了你身处其间的小环境——我称之为贴身环境。大气、河流质量如何,只是一个间接指标。对你的健康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是你贴身环境的好坏。

说到改善人们的贴身环境,任何环保主义、自然主义、反文明主义做到的,都不如他们天天斥骂的工业化的万分之一。通过工业化,人们才能与粪便污水垃圾隔离,建造出冬暖夏凉的居住空间,得到清洁卫生的厨房,喝上干净的饮用水,摆脱繁重的家务劳动,享受威力强大的现代医学,拥有丰富愉快的精神生活……

人们被告知,雾霾天气时不要出门,要留在家中。也就是说,他们至少还有家中相对好的贴身环境。别忘了,这个贴身环境可不是自然的产物。在真正的原生态生活方式中,除非你不吃饭,否则根本无从躲避烟熏火燎。实际上,你能捡到柴禾,就已经不易,算你今天运气好。烟熏火燎,那都不是事儿。

现代大都市中,居民舒适便利的生活直接依赖于复杂的各种生活管网:电力、热力、燃气、上下水、电信、污水……没有工业化,不可能有这些管网。轻旋开关,就可以点火做饭;拧开水龙头,就流出清水。这不是大自然的恩赐,而是工业化的结果。自然的原生态生活方式是用半天时间到处砍柴拾粪,到河边挑水。

没有工业化,即使大范围的自然环境再好,人们时时刻刻身处其间的贴身环境一定恶劣无比。山洞中围着篝火的原始人,大口大口吸着篝火释放出来的有毒有害气体,吃了上顿没下顿,吃的还都是未经消毒的食品,有病只能祷告神灵。他们的人均寿命只有十几岁二十几岁,不是很正常吗?当代人如果完全复制那种自然生活,几天都坚持不住,不死也会得场大病。

不用说到原始人那么远,就在若干年前的中国,排着队上公共厕所、在没有抽油烟机的厨房做饭、基本依靠人力的交通、冬天放在室内的煤球炉、狭窄拥挤的居住空间、压抑的生活状态、贫乏的精神生活……所有这些,一个记忆中的阳光灿烂就足以抵消吗?

接下来看一个表格:中国各省人均寿命

1

80.26

北京

3

78.89

浙江

5

76.63

广东

7

76.46

辽宁

9

76.3

吉林

11

75.98

福建

13

75.7

广西

15

75.08

河北

17

74.92

湖北

19

74.75

湖南

21

74.68

河南

23

74.44

江西

25

73.38

新疆

27

72.23

贵州

29

69.96

云南

31

68.17

 

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人均寿命和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高度正相关。如果你相信了流行说法,为了呼吸清新的空气而离开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远离遍地工厂的东部沿海地区,搬到远离工业污染、蓝天白云的西部去生活,那么,从平均的意义上来说,你的健康水平会下降,预期寿命会缩短。

越污染,越健康,听上去是个荒谬的怪话,但实际上很有道理。之所以越污染、越健康,是因为污染代表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代表着生活方方面面的改善,代表着你贴身环境的持续优化。污染当然不好,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已经对污染做出了足够甚至超额的补偿。

污染实际上是一种成本。世界上又有什么事情没有成本呢?人们所应追求的,是收益大于成本,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要求完全没有成本。成本和收益,是硬币的两面,没有成本,也就没了收益。

那么,难道说不应该治理污染吗?当然应该治理。但必须时刻谨记的是,这种治理必须以整体效果,而不是单一指标为衡量标准。如果单一指标的改进以整体局面退化为代价,这就不是改善,而是恶化。

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降低污染排放,也就是削减成本的,从来都不是决心和政策,而是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是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而这些,需要投资和时间,需要稳定的市场环境。朝令夕改、追求表面效果的环保主义及其公共政策,所做的正是恶化市场环境,阻挠投资,延缓工业化。说环保主义是破坏环境的最大力量,这并不是夸张和修辞。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基本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水平大幅降低,经济发展长期低迷。苏联时期的大量重工业纷纷陷入不景气,想排污也排不出来了。那么,俄国人的健康水平是不是因此节节高呢?人均寿命和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请看这个图表:欧盟和俄罗斯预期寿命的对照图

 

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只能通过继续发展谋求解决。延缓或者打断发展,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反而会让问题恶化。这是一句老话,本来没必要反复提及,但既然人们总是忘记教训,一再重犯老错误,老话虽然乏味,也就只好一说再说。

2015/4/6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铅笔经济研究社创立于2006年6月,宗旨是传播、宣传、推广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