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汉语将成为俄罗斯航天界的必修课?

2011年11月11日
【 字号:
在开展航天领域的合作方面,俄罗斯开始将目光转向东方。
在开展航天领域的合作方面,俄罗斯开始将目光转向东方。图片: Niyaz Karim
在开展航天领域的合作方面,俄罗斯开始将目光转向东方。图片: Niyaz Karim
http://tsrus.cn/455421

扫一扫

      11月1日临晨,中国中央电视台对“神舟八号”宇宙飞船发射进行了现场直播。随着北京飞行控制中心的观测结果显示,“神舟八号”同运载火箭成功分立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并打开太阳能电池板。至此,中国顺利实现了其宏伟太空计划的第一步。

     众所周知,此前一个月,中国刚刚成功完成了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的发射,而接下来的重头戏便是11月3日进行的“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两个飞行器在太空实现对接在中国的航空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如果成功,将成为中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轨道空间站的有力证明。按照计划,中国完全有可能于2020年实现建立轨道空间站的梦想。

     不久以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顺利完成第100次发射,成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似乎看起来,完成这一切的时间并不短——足足40年,但要指出的是,近一半的发射是在过去的十年内完成的。

     过去的十年间,中国成功研发、制造多个航天通讯、侦查、导航系统,同时将气象卫星以及系列太空科研实验仪器成功发射入轨。从每次发射的回报率来看,中国已经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航天大国。如今,继苏联和美国之后,中国已成为第三个进入载人航天飞行领域的国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航天计划的顺利实施得益于俄罗斯的巨大帮助。苏联时期,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建立起了自己的航天工业,同时成立了相应的科研基地用于航天研究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毋庸置疑,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出现同研制“UR——200”弹道导弹的俄罗斯院士弗拉基米尔·切洛梅是密不可分的。

     如今,中国正在研制更加新型,功能更加强大,使用更加灵活的系列运载火箭。该火箭结构完整,同时可以通过“拆分折叠”可以完成由重到轻各种规模的运载任务。值得一提的是,依据这个理念,俄罗斯也成功研发了“安加拉”系列运载火箭。同时,中国液态火箭发动机的制造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俄罗斯的液态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原理,而在此基础上,中国的专家学者又对火箭发动机进行了重大的改进。大家都知道,目前中国航天领域的很多专家都曾留苏进行相关学习。

     签订于1996年4月25日的俄中两国政府间相关合作协议成为俄罗斯向中国出售空间技术的法律依据。虽然协议是秘密签署的,但是两国相关领域的动态交往却是为人所知的,例如,中国从俄罗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购得“联盟号”飞船模型,以及自动交会对接设备等。俄罗斯企业也并不否认同中方进行合作的事实,只是,却拒绝透露任何相关细节。

     目前,俄中两国正在积极研究合作研发和实施系列大规模项目的可行性。两国间2007-2012年合作计划正在顺利实施当中,该计划是两国对过去三年合作项目的延续,包括33个领域中的交往合作,如:登月计划为两国2014年合作项目之一;还包括,计划于11月9日发射的俄罗斯“火卫一——土壤”探测器,其目的在于弄清太阳系星球的起源。按照计划,探测器将从火星和其卫星“火卫一”上取得土壤样品。届时,俄罗斯的“火卫一土壤”探测器将搭载中国的一颗用于探测火星环境的微型卫星 “萤火一号”。据报道,“萤火一号”被送入火星椭圆轨道后,将在一年的时间内自主完成对火星空间环境的探测任务,通过对发回的数据的分析,探明火星表面的水是如何消失的。

     与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顺利展开的同时,俄罗斯同欧美的探索开发太空计划并不理想。无论是美国宇航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还是欧洲航天局,均不能拿出合理可行的合作方案。仅有的合作目前还停留在各方对在探索太空领域展开国际合作表示支持的口头承诺上。

     事实上,对于欧美来说,独立进入太空,并且获得相应独立、安全的信息才是他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正是出于此目的,美国宇航局将“星座计划”取代了“乔治布什计划”。这将使大规模太空研究计划得以组织并实施,目前,该项目并未列出其他国家参与的具体说明。

     如今,俄美两国在航天领域的主要合作形式是国际空间站。但是,除却美国航天局的声明不谈,目前美国还只是将使用俄罗斯宇宙飞船当作一项应急措施而已。此外,在“航天飞机”计划结束后,美国还尚未考虑国际空间站的未来发展问题。

      另外,俄罗斯同欧洲在航天领域的合作也较少,目前缺乏明确的合作计划。多年以前,双方就已宣布要合作实施建立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输系统,但是,至今为止,还只是“纸上谈兵”,况且,2008年年底时,欧盟工业委员京特•费尔霍伊根(Gunter Verkhoigen)表示,在进行航天飞行的问题是,欧洲不应该依赖俄罗斯。

     事实上,但从经济和技术的角度来说,独立进行包括航天科研在内的大型技术项目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对此,俄罗斯齐奥尔科夫斯基科学院院士安德烈•约宁(Andrey Ionin)的见解很独到。2008年秋天,他曾说过:“今天,我们必须认真考虑航天领域科研合作伙伴的人选问题了。现在是时候把注意力转向东方了。如今,经济、技术和政治的忠心正在转向亚洲,而中国、日本和韩国正是这个地区的领头羊”。

作者:安德列·基斯利亚科夫(Andrey Kislyakov), 《俄罗斯之声》观察员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