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下的中国“机遇”

2015年3月27日
【 字号:
【《透视俄罗斯》消息】一年前,克里米亚半岛和塞瓦斯托波尔并入俄罗斯联邦。很多人认为,无论对于俄罗斯政治,还是整个世界秩序来说,事已定局,无路可退。莫斯科对西方势力试图“瓜分”邻国的地缘政治企图所做出的激烈反应,表明了莫斯科方面的真正“底线”,一旦跨越可导致任何结果。现在各方都已没有退路—大国威望和声誉都受到了威胁。
制图:Iorsh
制图:Iorsh
http://tsrus.cn/456563

扫一扫

这一整年发生了太多事,一系列的事件令人不吐不快。

首先,政治动机压倒了经济的权宜之计。无论如何评价俄罗斯和西方自2014年春天起所作出的任何决定,经济成本显然成为了次要因素。至于安全问题、固守战略位置的必要性以及民族尊严等其它因素则主导了双方的行为。用马克思主义术语来说,上层建筑凌驾于经济基础之上。

在克里米亚事件中,莫斯科向西方表明了其真正“底线”,重新提起了维护主权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年有关全球化进程中主权国家角色的错误观念被打破,主权国家仍然是世界体系中的结构化单元。不过,国家如果不能保护其领土不受经济、外交、思想和文化等外来因素影响的话,则丧失了国家的作用。而当国家机构无法有效管理时,内部问题就会与外部影响相互推动,从而导致破坏性的后果。乌克兰局势就是个非常鲜明的例子。

人们一直认为,在全球化环境下,经济互动会成为避免政治对立升级的缓冲。过去的经验并未证实这一理论。相反,却使我们得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结论。如果政治冲突不断出现,从实际伤害和相互认知的角度来说,意味着经济互动从有效缓冲变成了推波助澜。

在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联邦一年后,世界的势力平衡已经改变,尽管我们也许应该只把它说成是某些变革的开始,而不是新格局的确立。俄罗斯和欧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而且很可能无法逆转。所谓“战略伙伴关系”模式持续了25年。无需详述,其实质可归纳为对未来的共同愿景:俄罗斯和欧盟欲建立一个“大欧洲”,而这需要经济融合及规范统一。诚然,观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最初的热情面对着现实,甚至开始产生怀疑,但没有人提出反对这样的目标。

然而,乌克兰危机终结了这一切。即使是在局势稳定之后,俄欧双边关系也无法回到曾经的状态。自21世纪初以来一直“惯性”存在的互信遭到了破坏。同时必须了解一点,正式制裁的取消并不意味着贸易壁垒的去除—政治和经济机构掌握着必要的工具以“非正式”手段施加影响。俄罗斯和欧盟在危机之后需要一种新的关系模式。

中国成为了欧亚势力平衡中的关键角色,​​也许是乌克兰危机最意想不到的结果。

跨大西洋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在所谓俄罗斯威胁论甚嚣尘上之际,我们目睹了西方世界集团重整旗鼓的企图,就像在冷战时期那样,一方面是通过北约组织的复苏,另一方面是在美国支持下强有力的经济封锁(跨太平洋伙伴关系与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前者不太可能,后者或许可行)。这样的举措未必能成功,因为环境条件与以前已大相径庭,这也是进程结果可能不如预期的原因。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西方在经历了一段逐渐松散的时期后,正试图重拾凝聚力。

最后,全球地位上最重要的变化出现在了一个未参与乌克兰危机的国家—中国身上。在俄罗斯与欧盟/美国在争夺乌克兰问题上发生冲突时,北京宣布了完全不同的、尽管仍针对地缘政治区域的举措。

习近平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时机(2013秋季),正值俄罗斯与欧盟在乌克兰问题冲突上达到高潮之际,这是很有象征性的。中国显然是要与所有的竞争保持距离,同时提出了一个绕过所有其他人,甚至可以吸纳其计划的项目。尤其是北京所能调动的资源是任何人都无法与之竞争的。换句话说,在其他各方(俄罗斯、欧盟和美国)还在欧亚大陆上以能够挑起摩擦的政治工具为主要手段的时候,中国则提供了“真金白银”和政治中立的立场。 

中国成为欧亚势力中的重要一环,或许是乌克兰危机最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对俄罗斯、欧盟和美国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 www.tsrus.cn/40703 |

需浏览俄文原文稿件,请登陆《俄罗斯报》网站

作者: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Fyodor Lukyanov),《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杂志主编、“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科学负责人。, 俄罗斯外交和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团主席

文章中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编辑部立场。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