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

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
收藏
0有用+1
0
微塑料,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是一种造成污染的主要载体。
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实际上,微塑料的粒径范围从几微米到几毫米,是形状多样的非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肉眼往往难以分辨,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PM2.5”。与“白色污染”塑料相比,微塑料的危害体现在其颗粒直径微小上,这是其与一般的不可降解塑料相比,对于环境的危害程度更深的原因。国际上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有四大类:一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二是内分泌干扰物,三是抗生素,四是微塑料,在被排放到环境中后,被界定为新污染物。 [7]
2018年11月30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王菊英副主任表示,不管是在海水中,以及海底和海底沉积物当中,都发现有微塑料的存在。 [1]2022年3月,科学家首次在人体血液中检测到了微塑料污染。在近80%的实验受试者样本中发现了这种微小颗粒。 [6]4月,英国科学家首次在活人肺部深处发现微塑料。 [8]6月,根据发表在科学杂志《冰冻圈》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南极洲的新降雪中首次发现了微塑料。 [9]2023年6月,最新研究发现,当在微波炉中加热时,包装婴儿食品的塑料容器会释放出大量微塑料颗粒 [11]
2024年1月,哥伦比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市场上三个畅销品牌塑料瓶装水的一升水中含有约11万到37万颗塑料颗粒,其中10%是微塑料,其余90%是更小的纳米级塑料。 [12]
中文名
微塑料
外文名
Micro plastics

简介

播报
编辑
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是一种造成污染的主要载体。微塑料体积小,这就意味着更高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指多孔固体物质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表面积),比表面积越大,吸附的污染物的能力越强。
首先,环境中已经存在大量的多氯联苯双酚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这些有机污染物往往是疏水的,就是说它们不太容易溶解在水中,也不容易被水体稀释),一旦微塑料和这些污染物相遇,正好聚集形成一个有机污染球体。微塑料相当于成为污染物的坐骑,二者可以在环境中到处游荡。
2004年,微塑料这一概念是在发表在Science的一篇文章(Lost at Sea:where is all the plastic?)中首次提出。且由于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对生物产生的各种确定的以及不确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防治工作

播报
编辑
2007年,中国正式启动海洋垃圾监测工作,2016年将海洋微塑料纳入监测范围。 [2]
2019年,监测结果表明,中国海洋表层水体漂浮垃圾平均个数为4027个/平方公里,与北大西洋沿岸等近海区域处于同一水平(低于北大西洋中部环流区热带区域、东北太平洋黑潮区域)。中国渤海东海近海海域表层水体微塑料的平均密度为0.82个/立方米和0.25个/立方米,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中国近海表层水体微塑料含量处于中低水平。 [2]
微塑料和海洋垃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生态环境部重视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治理,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源头减量,对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提出管理要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及2022年7月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禁限期限;
二是替代使用,推广使用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可降解地膜等;
三是加强回收,回收利用和处置塑料废弃物,禁止随意堆放、倾倒造成塑料垃圾污染,规范废旧渔网渔具回收处置;
四是开展清理,开展生活垃圾清理、港湾塑料垃圾清理、清洁海滩行动。 [13]

主要分类

播报
编辑
微塑料分为初生微塑料次生微塑料两大类:
初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而排入水环境中的塑料颗粒工业产品,如化妆品等含有的微塑料颗粒或作为工业原料的塑料颗粒和树脂颗粒
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

存在危害

播报
编辑
《环境署2014年年鉴》和《评估塑料的价值》报告指出,塑料污染威胁到了海洋生物的生存以及旅游业、渔业和商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微塑料的注意。 [3]

生物危害

游荡的微塑料很容易被贻贝浮游动物等低端食物链生物吃掉,微塑料不能被消化掉,只能在胃里一直存在着,占据空间,导致动物生病甚至死亡;而如果是带着有机污染物的微塑料被吃掉,那对于这些浮游生物的伤害更是雪上加霜,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酶的作用下释放出来,加剧它的病情。贻贝、浮游动物等处于食物链底端的生物会被上层动物吃掉,而微塑料,甚至微塑料和有机污染物都进入了上层动物体内,在底层动物体内有害物质只有1%,但是到上层就变成了20%,这样会使大量的食用微塑料的生物生病或者死亡。

人类危害

食物链的顶端的生物是人类,人类在富集的作用下,会累积大量的微塑料在体内,这些难以消化的小颗粒对人产生难以预计的危害。
纽约大学研究发现,婴儿大便中微塑料含量是成年人的20倍。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多见于灰尘、食物和瓶装水中。由于婴儿喜欢在地上爬、啃咬塑料玩具以及使用塑料勺子和奶瓶,使他们更多暴露在塑料环境中。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尚未可知。 [5]

产生来源

播报
编辑
一般来说,生活中已经广泛存在各式各样的塑料,如聚乙烯聚苯乙烯等,这些化合物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被风吹日晒,虽不能被完全降解,但也是在逐渐变小,变成了比颗粒更小的微塑料。另外,我们使用的化妆品或者清洁用品中有大量的磨砂颗粒,这些颗粒的体积小,漂浮在水面上,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根本没办法处理它们,于是它们不能分解,自由离开污水处理厂。
悉尼大学沿海城市生态影响研究中心发现人口稠密地区的海岸上发现了更多的微塑料,并且认定了一种重要源头——家用洗衣机排出的废水。他们指出,每洗一件衣服,就会冲洗掉1900多根纤维,而这些纤维看上去和在沿海发现的微塑料残片一模一样。他们说,这个问题很可能会在今后加剧。
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发现,岩溶地貌区的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化粪池污水。地表径流大气沉降等也是微塑料迁移的重要途径。 [4]

关联信息

播报
编辑
2022年,南京医科大学夏彦恺教授团队,在人体的血栓中发现了一定数量和不同类型的微塑料和染料颗粒。 [10]
2023年6月,最新研究发现,当在微波炉中加热时,包装婴儿食品的塑料容器会释放出大量颗粒。例如,一个冷藏六个月的装有模拟食品的容器释放出大约58万个微塑料颗粒,大小从1微米到14微米不等。同一个容器在微波炉中加热后又释放出400万个微塑料颗粒。 [11]
2024年1月,哥伦比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市场上三个畅销品牌塑料瓶装水的一升水中含有约11万到37万颗塑料颗粒,其中10%是微塑料,其余90%是更小的纳米级塑料。该研究报告1月8日刊载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