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中西戏剧理论

主讲教师:

教师团队:共1

  • 何辉斌
学校: 北京大学
专业大类: 中国语言文学
开课专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教师团队

何辉斌

职称:博士

单位:北京大学

部门: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职位:博士

戏剧词源

中文戏剧一词的字源来自于“南戏北剧”的合称,戏指的是戏文,剧指的是杂剧,是在元代以前在中国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政局与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不同表演艺术,将两者合称则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用法。

世界各国语文中与“戏剧”一词将近的词汇囊括的范围不一,例如在印度文中的lila一词除了是戏剧之外,也包含舞蹈、运动竞赛等意义。但是几乎世界各国语文中与“戏剧”相关的词汇,几乎具备与“游戏”类似的意义,例如在英文中将一部剧作称为是play(通常指有剧本有对白的戏剧)。中文中“戏剧”的“戏”,也带有“游戏”的意义。

世界上三种古老戏剧文化,包括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及中国的戏曲。

戏剧的起源实不可考,目前有多种假说。比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为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比如上古中文,“巫”、“舞”、“武”三字同源,可能是对一种乞求战斗胜利的巫术活动的合称,即戏剧的原始形态。另一为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古希腊戏剧被认为起源于酒神祭祀。

中国戏曲

戏曲(traditional opera)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历史上也称戏剧。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中国戏曲虽然产生的比希腊、印度晚一些,但是早在汉代就有了百戏的记载,在13世纪已进入成熟期,其鼎盛时期是在清代。新中国成立之初,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数计。世界上把它和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戏曲始终扎根于中国民间,为人民喜闻乐见。一般说来,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的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友人们誉为中国戏曲三鼎甲。其它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古罗马戏剧

古罗马戏剧萌芽于远古时期对农神的祭祀和农事节庆。罗马民间很早便流行一种相当粗鲁、带有戏谑色彩的即兴诗歌对唱,称为菲斯刻尼曲调,农人欢庆收获,常用这种曲调互相嘲弄。菲斯刻尼曲调具有戏剧对白的雏形。公元前364年罗马发生瘟疫,罗马人请埃特鲁里亚人来表演舞蹈,以禳灾祛邪。埃特鲁里亚人表演的舞蹈庄重严肃,也很优美,引起了罗马人的兴趣,罗马青年加以模仿,同时加进菲斯刻尼曲调式的嘲讽对唱和相应的动作,这样便逐渐形成了“杂戏”。“杂戏”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表演者称为“基斯特里奥”,意思是演员。罗马早期戏剧的另一种形式是阿特拉笑剧,于公元前 300年左右在罗马出现。它原是坎佩尼亚的奥斯克人的戏剧,后来传到罗马,很受欢迎。阿特拉笑剧主要以古意大利乡村生活为题材,演员带面具,有4种主要人物类型:“马库斯”──愚憨的丑角;“布科”──贪嘴的饶舌者;“帕普斯”──吝啬、好色的老年人;“多塞努斯”──不学无术、招摇撞骗的驼背。此外,罗马还流行摹拟剧,可能是从南意大利的希腊人那里仿效来的。摹拟剧的题材与阿特拉笑剧相近,有时戏拟神话中的人物,表演以滑稽摹拟见长,演员不带面具,妇女也可以参加演出。

参考教材


课程评价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