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国】中国为何拍不出《太阳的后裔》?

2016-03-23 07:11:17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缺乏具有国际化背景和视野的人才,不会用国际化的包装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恐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一个“痛点”。

Img440440452.jpeg

【解码哥说】

中韩合拍电视剧《太阳的后裔》在中国大火,引发《来自星星的你》之后又一轮“韩流”来袭。22日,军报刊文呼吁“文化输出期待激活思维、更新观念”,引发关注。为何一部军事题材的韩剧会引发中国剧迷的如此热捧?中国能拍出《太阳的后裔》么?

码妹:一看宋仲基,顿成脑残粉,简直停不下来!没想到军事片也能拍的这么唯美,相比之下,咱们的军旅剧在“吸粉”能力上好像还差了那么一点吧?

解码哥:是啊,网上不是有一个段子,把《亮剑》和《太阳的后裔》相比,两部剧都是讲军官和医生恋爱的电视剧,可画风却是一个南极,一个北极。《亮剑》这样的军旅正剧自然也有其价值,但在争取电视剧最大的用户——女性方面,恐怕难以和《太阳的后裔》这样的时尚偶像剧抗衡。

我们的军旅剧在拍摄时,可能有着对宣传导向的误解,认为一说要讲导向,就一定要“端起架子”讲故事才行,让人感觉难以亲近。其实我们可以看到,韩剧《太阳的后裔》全篇都是在输出韩国的价值观,塑造韩国军队的正面形象,但这种宣传是隐藏在男女明星轻松的爱情故事、具有异国风情的精致场景背后的,让“拒绝沉重”的年轻一代更乐于接受,反而起到了更好的宣传作用。

码姐:是啊,年轻人最讨厌的就是“我说你听”式的说教了,要不怎么说舆论场“去中心化”呢。不过,除此之外,《太阳的后裔》应该还有其他的成功密码吧?

解码哥:不错,除了采用的叙述方式的成功之外,《太阳的后裔》的“大卖”背后,是以韩国发达的文化产业作为后盾的。

韩国的文化产业以美国为师,早期有大量从业人士前往美国学习,既学习影视拍摄的技巧,也学习发行、经营方面的经验,消化、吸收的结果,今天的韩国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从人才培养到产品开发、营销渠道,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标准化。

从歌手韩庚开始,吴亦凡、鹿晗等一批从韩国严格的“造星”产业中“毕业”的男星在中国市场大展手脚,让我们看到了韩国娱乐产业的人才发现、培养机制;从韩国引进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在中国的“大火”,使我们感慨于韩国电视业蓬勃的创造力,也看到了我们的差距。

码妹:是啊,这么一说,好像真的是“细思恐极”,为什么我们的影视产业就产生不了这样有创意的文化产品呢?

解码哥:中国影视产业缺乏高质量的剧本已经是广为人知了,由于缺乏好的创意、思想,大家只能在明星、特效、场面上做文章,可这样的结果就是,拍出了大量“热闹”的作品,却没有真正的精品。这种思想的匮乏是最可怕的。

匮乏的原因有很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和市场的不成熟恐怕难辞其咎。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相比于知识型社会所需要的保护力度,仍有不足。在侵权无处不在又得不到应有惩罚的社会中,辛苦创作显然不是聪明的做法。而一个高素质水准的市场尚未建立起来,观众满足于低水平的作品,创作者也就难有提供高质量“供给”的动力。

其实,要拍联合国维和这样的题材,中国比韩国更有资格。据公开发布的数据,中国目前派出的维和兵力有3100人左右,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的No.1,超过其他四个国家的总和。日前,微信上一篇《他们不是太阳的后裔,他们就是太阳》的文章,让我们走近了这支特殊的军队,感慨于他们在所在国做出的种种努力。但为什么这样的题材没能进入中国影视人的视野,值得我们深思。缺乏具有国际化背景和视野的人才,不会用国际化的包装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恐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一个“痛点”。(执笔/王少喆)

    海外网“解码中国”栏目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