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英作家杨银娣远行笔记《我愿为你饮尽那份孤独》

2016年12月16日15:19   新浪读书
《我愿为你饮尽那份孤独》  杨银娣    中国文联出版社《我愿为你饮尽那份孤独》 杨银娣 中国文联出版社

  这是一部纪实读图,也是旅英作家杨银娣的又一部撰写世界各个角度的故事。每一篇故事,会从人性的角度先瓦解后再重构,有着是新鲜的见地。

  这本纪实读图,不是游记,游说,传说的故事,它不会误导我们视线,没有欺负我们嗅觉触不到的地方,有闭目中的享受,喧闹都市中的教堂,袅袅炊烟的轻叙,作品会让读者们忘记滚滚红尘中的繁杂。

  作者以自己渗透思想的拷问,悲凉道出社会的疼痛:萎缩的病态,情感的麻木,欲望的忧郁,逐一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甚至不无自嘲地表示某种饮鸩止渴般的热爱。

  《我愿为你饮尽那份孤独》有大河的深沉,沙漠的暴虐,黄昏的惆怅,又有奢靡的荒诞,宿醉难醒的缠绵。

  人们在欲望的路上拼命奔跑,而她曾放弃了爱情、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放弃了人们羡慕的工作。实际是她背叛了这个时代,背叛了所有人梦想的生活。她奔向了灾难;奔向了劳顿;奔向了孤独与寂寞;当然她也奔向了她所取得终极智慧。就是这样一个图腾般的东方女性,给这个暴躁的世界,给这个不妥协的世界,给这个爱吵架的世界一份宁静。

  她获得的自己想要的真理,她说真理也是要锻造的。一路走来,她安然的锻造着自己的高地。这部新作的命题如同她的良知《我愿为你饮尽那份孤独》送给这个世界又有一份沉沉甸甸的礼物。

旅英作家杨银娣旅英作家杨银娣

  作者创作谈

  问:您的新著《我愿为你饮尽那份孤独》已出版发行。这是你第几部作品?

  杨银娣:已是我第九部作品。三部小说。一部纪实传记体作品。五部远行系列。

  问:面对你您如此安静娴雅坐在这里,很难想象就是满世界找寻故事的那位“兽性”作家。

  杨银娣:中央台采访时主持人也这样问我,当时我笑答,我把野性都给了路途,给了故事,面对你们时,我获得一种温暖,有一种秀色中聊天,在雅俗之间杀出自己的故事。

  问:“兽性作家”,您的出言真是惊人,如同这部书里的故事的语言,看似温柔,总有“杀气”隐藏在某个角落,在阅读中不经意被弄伤了。

  杨银娣:你是以一个读者看这部作品?还是以一个审视着解析这部作品?说来听听。

  问:比如“小巷深处听惊雷”里的那些话:“与老人眼光对视的那一刹那间,我把要撰写二战给这里涂抹的血泪史扔在了那把旧椅下面。让它成为我、老人、狗的座下客吧“。还有“ 我继续在小镇走着,冷风点缀着我的脚步,如同我在电脑上敲打着故事节奏,沉重而缓慢。“1、把二战血泪史仍在旧椅下面。2、冷风点缀我的脚步。座下客。言语极有创意。

  杨银娣: 游走到英国东南小镇,二战时期那里发生了许多悲惨故事,看着冰冷的小镇,本想赞美一番小镇的安静与与世无争的情景来,可思维跳出的了另一故事来。一个老人、一条狗、还有我的到来。想起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敲打出的故事便成了现在的模样。

  问:您作品中的一些故事,主题都非常沉重,你在路途上也看到了很多痛苦。在采访和写作时,您崩溃过吗?

  杨银娣:没有。虽然我曾对人有过不信任,在路途中也看到过人性很多丑陋故事的发生,我有过绝望的感觉,但这种感觉是短暂的。在路途更多的人性美好的故事占据了我视野与思维。

  问:您能把故事的痛苦转化欢愉,又能把痛苦作为救赎。您是怎么把这两种自动转化为自然存在的?

  杨银娣:我曾经采访过中国南部山区很多苦难的人们。站在我的角度,亦或是大多人们的视角理解,他们很苦,很穷,也很无奈。当我亲临他们,与他们聊天时,我没有听到叹息声,我听到

  的是朗朗的笑声,我看到的是纯粹的再也不能纯粹的最原始的生活自然状态,白天他们下地干活,晚上他们与老婆孩子热炕头围看着电视里的故事,不时的露出笑声,笑声中你根本听不出苦难。

  每次离开的时候,我的眼中饱含着热泪。我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是些什么样的人群?所以,在我的故事中没有描写他们所谓的苦难。他们的苦难是世人们在自己优渥的生活圈里靠着自己的想象而出的。

  问:您的作品人物类,采访的大多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或是历史人物,没有看到采访类似英雄、高官、商业精英?

  杨银娣:是的,我采访的都是普通的小人物,所以总是能采访成。我从来不想采访商业精英,高官、英雄、演艺圈。这部作品还算破例,撰写了宁夏三个优秀的男人。著名作家张贤亮,因为他的去世,也因为与他多年的交往,一些故事憋不住,便写了出来。另两位是我尊重他们的人品,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在为社会做着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我去写。

  问:文字如人。您的做事与人格魅力在此。你有想停下来的时候吗?

  杨银娣:不想。我想要的就是不停的出走,不停的撰写故事。如果停下来,我是颓废的,麻木的,不可理喻的。如果停下来,我会横行霸道的躺在日光下,看着窗外,像死人般渡着每一寸时光,无聊到了极致。只有不停的出走,写故事,如同猛兽下山寻觅食物,是那样的专注,那样的着迷,那样饥不择食,这样才能喂养我饥渴的灵魂与文字。如果停下来,我不知我还能活几日。

  问:有些悲伤,更多的是恣意。您现在的状态是很多人想要的生活,您做到了,其他人们在羡慕中,总是无法放弃你放弃的一切走出来。

  杨银娣:千万别煽动人们像我一样走出来,让他们丢掉工作、丢掉爱情、丢掉安静的生活。我说一句大实话。我这样的路途生活与写作,是要强大的抗孤独寂寞,抗路上不可未知的危险与恐惧,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能量。他们在某段时间选择出去玩一下可以。

  问:那您是怎么做到的?总不能你生下来就有这样的能量。

  杨银娣:生下来的时候,我不知有没有这样的能量,但我的记忆中,小时候与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我敢翻墙,爬树、上房;上小学时与男生打过架,玩打仗游戏,不喜与女生玩跳方和沙包。后来放弃了一切后,在人生的路途,在游走的路途,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坎坷与磨难,经历的多了,逐渐的意识到,一个人也好,一个家族也好,甚至一个民族也好,其命运,是一个过程。只关注最后的结局,不能忍受那通往终点的过程,是缺乏对生命的尊重的表现。

  问:《我愿为你饮尽那份孤独》有篇“我与黑格尔“开场写到:在贺兰山的老宅放牧完20万文字,便决定去旷野放逐神情。在那寥廓的花间,我就是那一只狂蜂,采撷着漫山遍野的鲜花,肆意掠夺着天地间的美色。”您用“放牧。掠夺”“狂蜂”。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字眼?

  杨银娣:当我在电脑上敲打文字的时候,其实不是我在寻找文字,是文字自己跑出来霸占了我的字里行间,有时,我也很奇怪,很多文字的出现,是我不曾想到的。也许这就是与文字有着魂的衔接吧。

  问:《我愿为你饮尽那份孤独》文字独特,充满着野性。还有很多篇幅 充满了温柔,与野性、霸道成反比。如“戒不掉上苍厚赐我的毒瘾“里这段文字温润中携带者霸气:“对康河的那座叹息桥,我星眼微饧,总有种说不出的眷爱!还有一种丢不下的伤感,我宁愿任它漫漶于思想的后花园,冷凝成蚌珠一样的文字,铺就成荒唐花色,跌坐沙发,细细龙吟,凤赏,闭眼,风流婉转盈烂漫。”这两者您是怎么做到的?

  杨银娣:当一个人在旷野中待久了,回到居室会温柔,会贤惠,会万千风情。我的文字就是这样转换的。

  问:《我为你饮尽那份孤独》太多的文字可圈可点。不说你的文字,说说你对今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鲍勃-迪伦的理解?

  杨银娣:世界在过去的一年里变革太快。有着令人炫目的文学成果。也有着流血惨重的种族冲突与国与国之间的冷酷交战。文学挽救流血事件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我最欣赏鲍勃-迪伦的自传里一句话:我的人生不需要别人来定义。这是对那些制约人性延伸发展释放是最好的抨击。当然,鲍勃-迪伦撰写了无数动人的诗句,人们开始探讨迪伦的文学,而不仅仅是音乐的价值和地位。我最欣赏的是迪伦是他天马行空的跳跃思维。

  鲍勃-迪伦的文学根基是广泛而深厚的,他的歌词照搬过T.S。艾略特,也照搬过《圣经》,与其说他善于用喻的风格来自迪伦-托马斯的学徒,还不如说源于《圣经》和莎士比亚。

  2000年,曾被奥登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里克斯朵夫-里克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迪伦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里克斯后来撰写《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迪伦是有文学深厚的底蕴的,他创作的歌曲正如里克斯所言 “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迪伦说过:“当我开始说教的时候,我便成为自己的敌人。”这也是我欣赏迪伦的最重要原因,不仅仅是他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欣赏他。不管他获得了什么样的奖项,他的个人魅力是我最赏的。

  问::您对鲍勃的理解与众不同,没有常人那种泛泛对诺奖的追捧,理解,也不去羡慕鲍勃获诺奖的成功。

  杨银娣:我想,鲍勃思想的厚重,不是用一个奖项来掂量的。当然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的地位会是多少人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

  问:今天我们谈了您路途的见解。文字的运用。也谈了鲍勃-迪伦。说说您的感情?

  杨银娣:我的感情曾在很早的时期已被我自己封杀了。骨子里追寻的那份感情的砝码是:一个大度、涵养、学养极高的男人,目前这人已出现,我们的交往既有腾腾烈焰,也有缓缓小溪,更有幽默诙谐伴随,极喜这样的情感搭配。垄断了我以往的情愫。也解放了我游吟山水间的孤寂。

  问:这么说,您不在孤寂的游走在路上了?

  杨银娣:那怎么会。我依然会行走在路上,不过已有相伴的思想,感情弄好了,真好。弄不好了,真坏。。

  问:很有道理,又是一段旷世之恋吧?

  杨银娣:我们万里奔扑与对方,衷情相诉;百转千回;至情至性。在现实中少有同道,与他,如逢知音。在一起我们仿佛是莫逆已久,开始了酣畅淋漓的交往。这就是我现在的感情。

  问:祝福这样人间最美感情。今天的访谈很意外。

  杨银娣:意外最能吸引人。

  问:在博客上看到您在贺兰山下一张图片,太释放了。

  杨银娣:我极喜旷野,肉体装在宽大的袍子里,做自己的帝王,舒服。

  问:下次想与您聊一下你的长篇小说。

  杨银娣:我的小说比较沉痛,那又是另一个世界 。

  问:期待另一个世界。

  旅英作家杨银娣简介:

  旅居英国。定居北京。游走世界各地。钟爱中国西域的沧桑与寥廓。独立探险世界的精彩 。自由撰写未知的故事。

  曾任银川广播电台文学编辑。电视台对外部主任。

  中国纪录片协会会员、作家协会会员、世界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国内数家电视台特约编导撰稿。

  在电视台期间编导撰稿的纪录片、散文诗歌多次在全国、中央电视台、自治区获奖。

  2004年离开体制,成为槛外人,开始游走世界,撰写纪实故事,谱写长篇小说。

  出版发行的作品有:

  2007年出版纪实读图《行走在天路上》

  2009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我的康巴汉子》

  2010年出版了纪实读图《远行让我销魂》

  2012年出版发行长篇小说《避席》

  2013年出版了纪实读图《此行莫恨天涯远》

  2014年长篇小说《红飞花去》

  2015年出版纪实读图《界线》

  2016年出版纪实读图《为你饮尽那份孤独》

  2017年即将出版传记故事《我与剑桥博士儿子的故事》

(责编:小题)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