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
屡有鲸豚搁浅身亡,是自杀?他杀?还是意外?
2017-02-17 羊城派 原创
说天说地说新闻,解花解语解趣事

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近日,有700多头领航鲸在新西兰南部一处沙滩先后搁浅。虽然新西兰全力救援,但仍有超过一半的鲸鱼没逃过死亡的命运。

新西兰民众自发救援现场  图/网络

鲸豚搁浅自古有之。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有1000头鲸鱼同时搁浅,并且就发生在新西兰。数据显示,历史上有记载的搁浅鲸鱼超过1万头!

在大海中遨游的精灵,为何会搁浅在沙滩上?对此,历来说法很多。有人认为是意外,有人认为是“自杀”,更多人认为是人类破坏环境导致的悲剧……

海中自由嬉戏的鲸鱼  图/网络

海中精灵本属兽类

说到鲸,首先要理清一个概念:这是生活在海中的大型哺乳动物,外形像鱼,但和鱼无关。在动物学分类中,鲸目中包括98种动物,包含鲸类,也包括海豚类。

鲸的种类多达近百种  图/网络

从生物进化角度讲,鲸豚和陆地上的有蹄类动物很近。只是,它们在适应海洋环境过程中,前肢进化成了鳍状,后肢则完全退化,尾末皮肤变成了水平的尾鳍。

动物学家的推测是,在遥远的古代,一种在浅水中捕食的兽类,由水陆两栖逐步进化到完全适应海洋生活,最终变成了今天的鲸和豚。

鲸和陆生兽类是近亲   图/网络

鲸豚体长从1米到30米不等,体型最大的蓝鲸重达160吨。它们全身皮肤裸露,仅吻部有少许毛。

鲸豚眼睛很小,视力退化,只能看到17米以内的物体。一头巨大的鲸鱼所看到的范围,还没自己的身体大。不过,它们进化出了强大的回声定位能力。这一点很像空中飞翔的蝙蝠。

鲸与蝙蝠都用超声定位  图/网络

鲸豚在海中游泳,不断发出超声波。声波遇障碍返回,被鲸豚耳朵接收,从而判断周围环境,捕捉猎物和逃避敌害。

由于环境恶化和人类的捕捉,目前一些鲸豚品种已濒临灭绝。国际上有专门保护鲸豚的组织,但仍有个别国家和地区有猎鲸旧传统,他们是日本、挪威、冰岛,以及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和北加拿大的一些土著部落。

日本有捕杀鲸豚的旧传统  图/网络

“鲸鱼墓地”凄凉恐怖 

成群的鲸豚在浅水沙滩上挣扎,尾巴拍打水面,发出绝望的哀嚎。当潮水退去,海边只留下一个个庞大的尸体……

鲸豚搁浅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地方,过几年就会有鲸豚重蹈覆辙,成了这个物种的伤心地。因此这样的海边沙滩,也常被称为“鲸鱼墓地”。

海滩变成了伤心地  图/网络

本文开头提到的新西兰费尔韦尔沙咀海滩,就有着很高的鲸豚搁浅率。就是在这一区域,去年2月发生过同类事件,当时有超过200头鲸鱼遇到麻烦。

无疑,费尔韦尔沙咀沙滩,就是一处鲸鱼墓地!

据新西兰鲸鱼救援组织的数据,仅此一个国家,每年就有超过300头鲸鱼和海豚搁浅死亡。

“鲸鱼坟场” 凄凉恐怖  图/网络

18世纪,一些航海家在南太平洋海域的塔斯马尼亚岛,发现了恐怖的鲸鱼坟场,一堆堆的腐尸和白骨散布在沙滩上,景象特别凄惨!

鲸豚搁浅沙滩,这是个自古就有的现象。最早发现这一现象并记录下来的人,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但他没能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古代就有学者把鲸群的集体搁浅现象归为“自杀”。

搁浅的沙滩死气沉沉   图/网络

搁浅真相扑朔迷离

在这个蓝色星球上,70%面积为大海覆盖,生活在海里的鲸豚为何还会冲上沙滩搁浅死亡?这个令人费解的难题,当年亚里士多德没弄明白,今天仍令科学家感到头疼。

不过,今天已有多种有理有据的说辞。大概其中一些已接近了真相。也或许,如此复杂的事件,本身并没有唯一的答案。

鲸豚是大海中自由的精灵  图/网络

其一是地形说。在海水逐渐变浅的岸边,若水下是软质泥沙底,鲸豚的超声波落在上面发生衰减。得不到定位信息,鲸豚就会惊慌乱走,从而陷入绝境。荷兰科学家1962年分析研究了133桩鲸豚搁浅案例,发现搁浅地都有这个特点。

以这次搁浅的新西兰案为例:费尔韦尔沙咀伸入大海,两侧是海湾和沙滩,鲸豚游到这里,回声系统失效,海水越来越浅,鲸豚就被困住。

新西兰出事海湾地形图  图/网络

其二是天灾说。1997年,马尔维纳斯群岛海岸有约300头鲸豚搁浅死亡。阿根廷学者指出,当时太阳黑子活动强烈,引发地磁场异常,破坏了鲸豚的回声定位系统,导致它们游错了方向。

英国专家猜测,也可能是海底低频地震产生的冲击波干扰了鲸鱼的回声定位系统。

回声定位原理示意图  图/网络

其三是水压说。鲸鱼在深海觅食后若迅速浮出水面,水压变化会导致身体受伤。对此美国科学家做过研究,他们在搁浅致死的抹香鲸骨骼上发现了小洞,解释为骨骼坏死现象。

抹香鲸可以潜到3200多米的深海觅食,如果它们快速浮上水面,压力的变化会导致体内氮气涌出形成气泡。这些气泡聚集在组织中会压迫神经、阻塞毛细血管,甚至出现骨骼区域性坏死,最终导致鲸豚受伤后被海浪冲上沙滩。

抹香鲸图形庞大  图/网络

其四是忘情捕食说。当鱼群和乌贼洄游近岸产卵时,鲸豚尾随而至,在追赶捕猎过程中,疏忽了海水深浅的变化,若正碰上退潮,就会在沙滩上搁浅。

另外还有个群体救援说。前苏联生物学家研究认为,鲸豚的搁浅现象还可能涉及生理和心理因素。当一头鲸豚因某种原因搁浅后,会发出求救信号。鲸群接到信号,出于保护同类的本能,就会不顾自身凶险冲上去施救,这就导致更多鲸豚陷入困局。

水中追逐嬉戏的鲸豚  图/网络

海中军演也是元凶

当然,在各种说法中,也有人认为是人类活动惹的祸!

有法国科学家认为,军舰的声呐和回声探测仪所发出的声波,及军事演习中水下爆炸产生的噪音,也会使鲸豚的回声定位系统发生紊乱,导致他们惊慌失措,冲上海岸搁浅致死。

军用声呐工作示意图  图/网络

这一说法也是有依据的:几年前美国海军在巴拿马岛深海中使用了大型声呐设备,随后,一些鲸豚纷纷搁浅死亡。

这一点,在倡导环境保护的电影《美人鱼》中也有体现:追逐利益围海开发的商家,正是利用大功率声呐驱赶美人鱼和海洋生物的!

电影《美人鱼》海报  图/网络

研究指出,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会因躲避声纳而放弃捕猎或哺育幼鲸,这对它们的生存影响很大。过去一个世纪,蓝鲸数量减少了95%!

还有更多证据:1989年10月,24头剑吻鲸冲上加那利群岛沿岸浅滩,当时该群岛附近海域正在进行军事演习。1985年和1986年,也同样发生了军事演习期间鲸鱼冲上浅滩的现象。

蓝鲸是体型最大的鲸类  图/网络

1950年代开始使用军事声纳以来,异常的大批鲸豚搁浅事件越来越频繁,多种鲸豚同时搁浅于数个不同地点,此类事件每年都会发生。

海洋渔业部门及海军的调查也显示,声呐噪音导致了海洋生物的死亡;他们发现受到声呐影响的鲸豚,脑部及耳骨周围出现了血迹。

军演对海洋生物带来不利影响  图/网络

出手相救当心安全

如果有人在海边旅游,碰巧遇到有鲸豚搁浅,该怎么办?相信有很多人会出手相救。

不过,救援是个技术活,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切不可仅凭爱心鲁莽行事,否则会有安全之忧。

民众安抚搁浅鲸鱼  图/网络

如果你碰巧看到鲸豚搁浅,最稳妥的办法是立即向专业部门求助;同时守在附近,不让人或动物伤害它们。

鲸豚体表光滑,但不可轻易触摸。尤其是他们的尸体,可能含有大量病菌。如果已经接触过,事后一定要彻底洗手消毒,并查看皮肤有没有破损。

救援措施主要是为鲸豚泼水或盖上湿布保湿,等待涨潮时帮它们重新游回大海。泼水和盖布时要注意保证鲸豚呼吸孔通畅,避免窒息而死。

浇水、盖布为鲸鱼保湿  图/网络

还要切记,救援中不要靠鲸豚太近,尤其不要靠近鲸豚头部和尾部,以免被它们挣扎误伤。

对搁浅的鲸豚来说,致命的不仅是干燥和暴晒,还有失去海水浮力后,巨大体重对内脏和骨骼造成的压力。因此,如果人手多,可以在它的旁边挖出水槽,齐动手滚动鲸豚身体,让它腹部朝下趴在水槽里。

帮助鲸鱼翻动身体  图/网络

等潮水上涨,已被浮起的鲸豚也不是一放了之。让它对着深水的方向,随潮水起落晃动它的身体,让它的状态渐渐恢复。如果鲸豚可以从水里浮起来呼吸,就可以放归了。

如果它还不能自行浮起,你需要再等等。切不可强行放归,否则会导致它溺水而死!

鲸豚能浮起呼吸时才可放归  图/网络

历史上的鲸豚搁浅事件

1754年,法国奥捷连恩湾的沙滩上,30多头抹香鲸搁浅死去。

1783年,18头抹香鲸搁浅在欧洲易北河河口;次年又有32头抹香鲸在法国奥迪艾尼湾搁浅。

1918年有约1000头鲸鱼在新西兰外岛查塔姆群岛搁浅。

1946年10月,800多头虎鲸冲上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城海滨浴场,结果全部死亡。

一处海边搁浅死亡的虎鲸   图/中新网

自1963年以来,仅在南非,就至少有160多头不同类别的鲸鱼自行搁浅。

1970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皮尔斯堡的沙滩,150多头逆戟鲸冲上海岸。

1979年7月17日,加拿大欧斯峡海湾,130多头鲸死去。

1985年,约450头鲸鱼在新西兰北岛奥克兰附近搁浅;同年,我国福建福鼎县秦屿湾,12头抹香鲸身亡。

1986年,4头鲸鱼冲进兰萨罗特岛搁浅。

1989年10月,24头剑吻鲸冲上加那利群岛沿岸的浅滩。

江苏盐城搁浅的抹香鲸  图/网络

1997年,马尔维纳斯群岛海岸有约300头鲸豚搁浅死亡。

2005年3月10日,广东吴川,一条长8米重约4吨鲸鱼搁浅死亡。

2008年3月11日,一头2吨多重的鲸鱼在海南文昌潮滩港搁浅死亡;同年8月30日,一头成年日本喙鲸在青岛金沙滩海域搁浅。

2012年3月16日,4头抹香鲸搁浅在盐城新滩盐场附近浅,全部死亡;同年10月26日,约40头巨鲸在印度孟加拉湾附近搁浅死亡……

愿悲剧能少一些发生  图/网络

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图/网络

来源|羊城派
栏目主持|夏杨
责编|谢哲

已有 1 个赞

最新评论

请点击右上角的「 ••• 」按钮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分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