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治疗的突破性尝试

2015年6月27日 11:51 新浪博客

溶栓治疗的突破性尝试

 

江苏省大丰市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任世银

血管堵塞性疾病是心、脑、下肢血管病的主要类型,也是当前中老年人的主要疾病之一。

血管堵塞性疾病的主要病因是:(1)动脉硬化斑块形成,(2)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脱落,(3)血栓形成,(4)血栓脱落,(5)血液粘稠,(6)动脉痉挛。其中第34、5叁项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物——纤维蛋白。

血液中纤维蛋白增多,会引起血液粘稠(次要因素是缺水和血脂高,其综合检测项目是“血流变”),血栓形成也是在血小板聚集的状态下由纤维蛋白网罗而成。因此无论是降低血粘度,还是溶解血栓,其关键点就是要溶解“纤维蛋白”。

西药中溶解“纤维蛋白”的特效药——“尿激酶”。第一代尿激酶(UK),属血浆型,其90分钟血管开通率53%,有效时间窗在3小时内;第二代称阿替普酶(rt-PA):属组织型纤溶酶,90分钟血管开通率大于80%,有效时间窗在34.5小时;第三代:瑞替普酶(r-PA)、替奈普酶(TNK-tPA):属基因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90分钟血管开通率大于80%,有效时间窗仍在34.5小时;

从上述资料中可以看出,无论常用的第一代尿激酶,还是新研发的第二代阿替普酶,还是正在进行实验室研究的第三代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其共同的特点是:都存在有效时间窗的限制,其范围均在34.5小时之间。

所谓“有效时间窗”,即指从纤维蛋白原转化成纤维蛋白的时间起算,在34.5小时内使用溶解纤维蛋白药(又称溶栓药),才有效,超过这一时间,用药无效,故将这一时间段称为该药的“有效时间窗”。这就好比水泥渗水后,超过一定时间不可塑型是同一道理。

在临床上,正是由于“有效时间窗”的原因,使得许多脑梗、心绞痛、下肢动脉堵塞的患者失去使血管再通的机会,从而增加了这类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正如《健康报》2012-7-5第一版《缺血性卒中治疗定下“双20”目标》一文中报导的那样:“根据“十一五”期间的调查显示,我国仅有16%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3小时内被送到医院,其中只有1.3%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为了提高溶栓的有效率,会议提出要开展:公众教育体系建设,院前急救体系建设,院内急救体系建设,溶栓信息上报体系建设。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已形成的血栓溶解之艰难。

面对以上状况,中医中药界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索,先后上市了不少具有活血化瘀、促进血管再通的中成药,其中多数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对于严重的血管堵塞性疾病疗效显著者却不多见。

本人在此方面也进行了多年研究,试配了《强力祛瘀通血方》,经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不但能有效治疗改善重度脑梗,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冠心病等心、脑血管堵塞性疾病,而且能够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脉管炎等患者因缺血而坏死的足得以重生。用药后患者除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除外,影像学资料(CTMRIB超)也证明这类病人狭窄的血管已经畅通,原先堵塞的增生物(一般由硬化斑块和/或血栓构成)也已缩小或完全消失。

以上仅是本人在血管堵塞性疾病方面对于溶栓治疗的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的尝试及体会。有不足之处欢迎广大同行和患者批评指教。

咨询方式:手机1:18962070552。手机2:18012520735。QQ号:1061350415。

(更多文章可通过微信公众号(订阅号)关注《江苏大丰百草堂》而获取)

微信请关注《江苏大丰百草堂》。微信号:bctreshiy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