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岳父”韩寒昨日遭遇发力最狠的一次叫板。

  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评论《“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直指韩寒电影《后会无期》是一部十足的烂片,文中还充满“猥琐”、“无知”、“狂妄”等字眼,称其为“当代文坛最大的丑闻”……

  “颇有文革遗风”,“大字报”,“人身攻击”…… 肖鹰也因此受到了铺天盖地的质疑。

  文化批评不是“大字报”

  《京华时报》对肖鹰“挥舞大棒”提出反对,说其“没有批评家端正的态度”,对口号式语言的胡乱使用,使得文章如同穿越了几十年时光,难以置信这是一位教授应该具备的水平。

  《钱江晚报》直指肖鹰的“戴帽子”、“打棍子”的语言暴力。“倒不是觉得韩寒批评不得,而是对这种批评的腔调,内心打了一个寒噤。有理的批判才有力量。否则,语言再暴力,都是贫乏的,只不过博了个眼球、抱得个大名而已。”

  《新京报》刊登媒体人西坡的文章,提出批斗文风已在公共空间过时了。文化市场和社会整体一起走向开放,姹紫嫣红、各取所需是大势,这个时候仍以“清理”什么“遗毒”为无上事业的人,该睁开眼看看世界了。

  对于给自己的文章贴上“大字报”的标签,肖鹰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并不认可,“这是想堵住别人的嘴”,“不需要回应”。

  面对争议,肖鹰也接受了《法制晚报》的采访,称自己2012年开始关注“韩寒现象”,是以一个文化研究者的心态来观看《后会无期》的。

  但网络评论人@五岳散人却并不买账,“一股福尔马林味道。没领教过文革大字报的文采,今日倒是领教了一次。肖老师这份儿抡圆了骂‘小骚货、对不起世道人心’的做派,可谓文学批评界的‘乡村泼妇’。”

  比“站队”更重要的是论战自由

  有了论战,就少不了 “站队”。

  除了挺韩大军外,撰稿人@盛世小评的评论也不留情,韩寒现象源于文坛造假、社会转型、信仰缺失、道德失落、唱衰时代、反主流综合效应,他是时代的畸形儿。

  作家@冯唐的一篇旧文也被网友重新拿出来,加入讨论。

  冯唐说,是否代笔且不论,我个人觉得,更需要保护的不是一个神像,不管它是否建立在谎言之上,更需要保护的是现世越来越稀有的对于质疑的尊重、对于真相的爱好、对于写作的敬畏。这也是底线,这也是大是大非。

  而中青报则因为刊文“躺枪”,成为“站队”大军中一名尴尬的角色。

  尽管在此文发表的当天,该报就又在自家网站上发表了国际关系学院储殷副教授的反驳文章《不要用大字报的方式来倒韩》来平衡愤怒的舆论。今早又撰文称,韩寒之争背后,没有阴谋。但依然引发了针对《中国青年报》办报理念和价值观的声讨。

  传媒学者@笔力思态度中立,表达了更多的理解。

  报社就是个平台,难道不允许发表反对韩寒的声音?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评论是代表媒体的声音,这是非常错误的,评论只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报社,代表报社的是社论。

  中国网则认为,比论战和在论战中“站队”更重要的是——人人都有论战的权利。在一个提倡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年代,需要多种文化以及多种价值观的共同存在,而共同存在的结果,有些时候是融合,有些时候则是论战。

  储殷的话也有借鉴意义:“作为高校教授,我们有义务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做得更体面一些。”这句话是说给肖鹰听的,也是说给包括“韩粉”、“韩黑”在内所有人听的。希望每个人在进行公共议题、大众话题的讨论、辩论时,能够走出相互攻击、互贴标签的胡搅蛮缠乃至人身攻击,进而在提升公共理性、丰富公共讨论、拓展话语空间等层面不断作出努力。

  新京报新媒体编辑:赵晶磊

  (本文首发新京报新媒体,您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新京报”,或添加微信:bjnews_xjb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