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大家很忙。

  昆山爆炸、云南地震、起底郭美美,还有有点被大家忽视的河南大旱,人祸连着天灾,除了悲痛,我们更要面对。救人、赈灾、质疑、播报、追责……

  有的在求关注,有的害怕被关注。

  周末的连环灾难

  8月2日,江苏昆山中荣公司抛光车间发生粉尘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又是一起看似老调重弹的“监管缺失”安全生产问题,但里面的生命却是鲜活的。

  75人遇难,185人命悬一线,其中烧伤病人为多,而且绝大部分烧伤面积达到80%至90%以上。

  祸不单行,8月3日,云南省鲁甸县发生地震。截至6日中午,这场6.5级地震已夺去589人的生命。媒体和读者都把目光转向了云南,24小时的滚动报道,人们通过网络祈福、捐款。

  有人调侃,是云南救了昆山。这个“黑色幽默”确实印证了一个现象,人们的目光转移了。

  到处都是救灾进展、灾民状况的报道,以及对为何死亡人数众多的解释、对地震预警的反思。

  3日22时14分,@南都评论发出呼吁:昆山爆炸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昭通又遭遇地震,如此频繁的悲剧客观上会削弱单个事件的关注度。

  郭美美的“搅局”

  就在4日凌晨央视放出郭美美身穿囚服的视频后,舆论场变得更加繁忙。新华社、人民日报带头,连篇累牍地起底、揭开郭美美的面纱。

  @作家崔成浩说:槽点实在太多,使我一时都顾及不上昆山的工厂爆炸、云南地震等大事了。

  郭美美能吸引这么多的目光当然不仅因为她的“花边”多,更主要的因素是这个延续了几年的传奇故事里的“红十字会”。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4日 1时02分发了5条微博声讨郭美美,并向其讨要清白后,呼吁大家忘记这个女人。

  这一呼吁得到了响应,@人民日报转发红十字会的微博并评论:这一刻,请忘记郭美美。

  @主持人钟晓对前来声援的人民日报回复:您刚刷完12条郭美美,现在又号召忘掉郭美美。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毕竟,地震前线形势危急,从媒体的报道篇幅和新浪微博的热点话题来看,地震的关注度最终还是盖过了郭美美。

  6日,新京报社论《为何有“关注云南,别忘河南”之论》猛然间提醒了人们,在河南有超过74万人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在汝州部分村庄,民众取水得抓阄排号24小时排队。因为炒菜费水,人们不吃炒菜,吃烙饼。

  @东方今报感慨:老天啊,你欠河南240亿吨雨水!

  目光应该放在哪里?

  事情接二连三,公众应接不暇,一些媒体的表现也被诟病。

  地震次日,《扬子晚报》头版大幅报道郭美美引发争议。中国青年报斥责,郭美美案关注度不应盖过云南地震,并对此进行了舆情分析。

  传播学研究者@展江也提醒:新华社、人民日报,请你们多报道昆山工厂爆炸和云南地震后续消息。

  去年芦山发生地震,有人认为舆论“反应过度”。新京报当时的回答是“反应过度因看重生命,舆论的关注也是一种抗震救灾”。

  时至今日,已经不需要“求关注”了,上升的死亡数据把公众的目光定格在了云南震区。

  相信红会要求把目光从郭美美身上转移是为了救灾,但呼唤仍招来了众多质疑。红会并非“死”于郭美美的“谋杀”,而是死于“自杀”,中国青年网如此评论。“红会能因此松口气么?”很多媒体认为,郭美美倒下后,人们质疑的目光仍然不会从红会身上移开。

  至于河南的干旱,我们可以从@河南日报和@大河网的报道里看到,龟裂的地面,枯死的农作物和面带愁容的农民都无力地诉说着,真的很渴。

  @搜狐新闻客户端刊载文章:“记者求送水,官员:录像先沟通。”河南禹州市苌庄乡堂梨山村400多名村民,24小时轮流守候在一口几近干枯的水井旁等待取水。记者向乡党委副书记转达村民的诉求和呼声,该官员始终不作答,却要求记者先沟通再录像,随后开车离去。

  能苛责媒体和读者的关注不够吗?

  新京报指出,民众之所以在网上争夺“注意力”,恰恰说明一些地方可能在旱灾救援方面不力,一些地方的救灾不是根据自身的职责和灾情实际,而是根据来自上级或外来的注意力和压力而起舞。

  无论旱灾还是地震,舆论的聚焦对救灾确有促进作用,但最终应起主导作用的仍是地方政府。

  (本文首发新京报新媒体,您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新京报”,或添加微信:bjnews_xjb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新京报新媒体记者 戴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