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閻學通:大國外交得區分敵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8-25 10:06:55


  中評社香港8月25日電/2013年我國開始了“大國外交”的轉變。之前,我國外交中的“大國”是指美國、日本、俄羅斯、德國、法國、英國、印度、巴西這些外交對象國,如今“大國”是指中國自己。外交地位的轉變使我國外交理念面臨一個新挑戰,即外交是否需要區分敵友。

  從不結盟走向不區分敵友

  《環球時報》刊發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文章稱,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報告提出“中國絕不依附於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的“不結盟”原則之前,我國的外交理念是明確區分敵友的。在上世紀50年代,根據與我國社會制度的異同程度將國家分為“帝國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民族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在60年代和70年代,調整為根據與我國國際地位的異同程度劃分為第一世界(超級大國)、第二世界(超級大國之外的發達國家)和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這兩種劃分國家類別的標準雖然不同,但都體現出當時區分敵友的政治外交理念。

  在不結盟原則的指導下,十二大報告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適用於我們同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在內的一切國家的關係”。從此,我國外交開始淡化敵友的理念,外交服務於經濟建設的任務使發展中國家的排序後移。十二大報告中的外交對象國排序為日本、美國、蘇聯、第三世界。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報告取消了外交對象國的排序,提出了“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係”。不區分敵友的做法體現了開展經濟合作的外交理念。

  1989年的政治風波發生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全面制裁,但廣大發展中國家與西方國家立場不同。面對這種現實,1992年中共十四大報告的外交工作任務中恢復了國家分類,但這次只分了兩類,即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和“所有國家”(意為“非發展中國家”)。這種國家分類是想在明確外交重點和不區分敵友之間建立一種平衡。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報告找到了不區分敵友和明確外交重點的一個國家分類排序方法,即周邊國家,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這三類國家的劃分方法延續至今,但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報告將三類國家排序調整為發達國家、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種國家分類排序於2006年被歸納為,“大國是首要,周邊是關鍵,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它的優點是使各類國家看上去同等重要,增強了外交原則的靈活性,即以哪類國家為外交主要對象都合理。有人認為這種國家分類排序是符合全球化時代的,說全球化時代外交無敵友,區分敵友的外交是“冷戰思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