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几天前看到这篇深度长文,一字儿不拉地读完了,心想一定要和各位分享。

在我眼里,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在剧目的艺术水准上,毫无疑问在全国首屈一指。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它,是好戏为中国戏剧环境能做出的一点微小贡献。

本文作者是北京晚报的资深文化记者王润,对于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她从第一届就开始关注和报导,汇总成了最详尽的一篇关于大导展的内容。不管你是还不熟悉还是已经经历过几届,都能从文章中得到收获。

文章首发于“大小舞台之间”(daxiaowutaizhijian)

几天前看到这篇深度长文,一字儿不拉地读完了,心想一定要和各位分享。

在我眼里,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在剧目的艺术水准上,毫无疑问在全国首屈一指。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它,是好戏为中国戏剧环境能做出的一点微小贡献。

本文作者是北京晚报的资深文化记者王润,对于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她从第一届就开始关注和报导,汇总成了最详尽的一篇关于大导展的内容。不管你是还不熟悉还是已经经历过几届,都能从文章中得到收获。

文章首发于“大小舞台之间”(daxiaowutaizhijian)

2017218日,第七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在菊隐剧场召开了发布会。

林兆华、克里斯蒂安·陆帕、濮存昕、何冰、林熙越等重量级戏剧大咖都出席到场,我有幸作为发布会主持人参与其中。

由于这次发布会采用了现场直播的方式,大家即便没有身处会场,也能通过网络感受现场的气氛。因此发布会上的种种亮点,相信关注戏剧的朋友们都已心知肚明。

尤其是可爱的大导林兆华,各种“抢戏”“吐槽”“发牢骚”“刨活儿”“砸场子”的行为和言论,都让人津津乐道。嗯,他就是他,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大导擅长把主持人弄得哭笑不得,所以濮哥拒绝了这个差事。(王昊宸摄)

发布会刚一结束,勤奋的戏剧微信公号的朋友们,即便身处全世界各地,就都已经将第七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内容纷纷公布于众。

反倒是在第一现场的我,没来得及在第一时间向【大小舞台之间】的朋友们进行汇报。

既然速度上已经拼不过别人了,本届邀请展的剧目内容各个戏剧微信公号也已经介绍的比较详尽了,那么对于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我再跟大家聊些什么呢?

“当代中国戏剧界活化石”李晏大哥说:“你就按你自己的想法,回顾一下邀请展的缘起和过往吧!可能有人想知道,其实我就不太清楚。”

原本我会以为关于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这些年……这样的选题有点炒冷饭的嫌疑,但仔细翻看了一下这七、八年来我所写的关于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报道,从2010年的首届到今年的第七届,作为一个每年都亲身经历并深入报道,几乎每一部邀请展作品都看过的媒体人,也许真值得好好回顾一下这个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个人名义邀请国外戏剧团体来京演出的民间戏剧邀请展这些年所走过的坎坷又辉煌的道路。

尤其由于邀请展的发起人,是中国当代戏剧界最有个性、最有意思、最有影响力的“大导”林兆华,更是让邀请展充满了个性色彩。光听大导每年发表的各种不羁言论,就够有意思的了!这些言论只是吐槽和牢骚吗?背后到底有些什么样的深意呢?

王祥摄

所以,就让我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下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回顾一下这个中国当代最重要的戏剧邀请展的初衷、血脉与发展。

也许,通过这个方式,大家就更会理解大导那些看似“吐槽”和“发牢骚”的言语背后,真正的原因和想法。

王昊宸摄

在谈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之前,有必要先来谈谈林兆华为什么要做邀请展。

林兆华应该是中国开放时期最早去欧洲观摩当代戏剧的导演了。他很早就受邀参加过很多国际戏剧活动,包括欧洲各大著名戏剧节和戏剧学术活动,并和很多国际戏剧大家互动与交流,如彼得·布鲁克、海勒穆勒、铃木忠志、太田省吾、李名觉、黄哲伦等。

然而,他并非将其当成炫耀的资本,他回来后的感言是:中国人可以做得更好,其基础就是中国戏曲。

看,这就是大导的自信。

一向被别人认为“先锋”,但自己却说自己很“传统”的大导,当年受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现实主义戏剧体系的教育,而彼得·布鲁克和格洛托夫斯基,包括法国阿尔托的“残酷戏剧”,他们的书籍大导也都看过。但是他历来不受理论的影响,只是将其作为营养。他承认这些人的戏剧对他都产生了一定的启迪作用,但并没有哪个对他有决定性的影响。

而他认为真正让他在导演方面收益最多的,是中国传统戏曲和说唱艺术,在我多年的戏剧理论中,真正让我精神解放的,是中国的戏曲、说唱艺术、南方的评弹,甚至东北的二人转。斯坦尼早期追求探求但并未完成的形体动作方法,在我国戏曲艺术中,不但丰富成熟,而且可以说是达到了光辉灿烂的程度。”

尤其是他看了彼得·布鲁克的《暴风雨》之后,让他感到兴奋的是,他认为彼得布鲁克的戏中,表现手段吸收了很多东方的元素。他在和彼得布鲁克见面交流时,就对彼得布鲁克说:“我在你的戏里看到很多东方的元素,我感到非常高兴。”彼得布鲁克也说:“我是很喜欢东方的。”

资料图片:林兆华和彼得·布鲁克(右)

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初的几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中,会将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以及天津鼓曲作为重头演出。林兆华还多次表示:“裴艳玲是我的偶像大导希望大家看到中国传统戏曲和说唱艺术的璀璨光华,他认为这才是中国戏剧的源泉和精华。

大导和他的偶像、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左)

包括今年邀请展发布会上,大导也对陆帕说:“中国戏剧最好的是戏曲。

大导和陆帕(右),两个有意思的老头儿(王昊宸摄)

虽然毫不崇洋媚外,但大导也绝不排外。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就认为中国的戏剧现状不正常,“为什么表现戏剧只有一个方法?这极不正常。是非常荒谬的事。”

他坦承中国整体戏剧戏剧水平和欧洲的戏剧水平有差距,尤其是话剧这种舶来品的艺术。他坦言:“中国本身没有话剧。我去欧洲去过多次,但说什么惊人的戏剧,我看过的也不多,没几部。但是在欧洲,不论它多么穷,每天晚上,几十台、上百台话剧在一个城市里上演,苏联解体后,莫斯科最穷的时候,话剧依然非常热闹。

因此,他想邀请国外戏剧来中国,给大家看看戏剧的多样性。因为毕竟有机会出国看戏的人太少了,而受邀来中国演出的国外剧目不仅数量少,而且大多水平不高。

林兆华曾说:“我希望有更多世界级的大师能来中国。像我以前在巴黎看过皮娜·鲍什的演出,后来就介绍给了中芭,因为我请不起。这些年我一直在联系彼得·布鲁克,但是价格也很高,我在努力争取。我希望能把国外好的戏剧请来让大家看看,而且希望能出现一些有分量的评论,但现在的戏剧评论根本跟不上。

这里需要提一下当时国内戏剧的环境,其实政府和一些国家背景的剧院、演出公司也一直在举办各种国际戏剧演出季,但也许是受限于体制,也许是受限于选择剧目的人的眼光,基本上都越办越差。尤其是某个曾经声势浩大的国际戏剧季,最后基本沦为国内地方院团剧目展演,然后消失匿迹,不了了之。

所以,今年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发布会上,大导又忍不住说起了关于“国家办戏剧邀请展”的话题,他说,“这样的活动应该由国家来办。但是国家来办也麻烦,请不来好戏!

正是由于这样的大环境,再加上林兆华自己对于戏剧艺术的态度,使得他萌生了以个人名义发起一个民间戏剧邀请展的想法。

当时设想的是,每年邀请一两部国外好戏,再加上国内有戏曲元素的作品,还有中国优秀的本土原创剧目,包括他自己的作品,一起通过演出的形式来互相交流。用大导的原话就是:“请大家一起玩玩!

于是,2010年的冬天,首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就这样诞生啦!

2010年

首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大导还亲自写了一封邀请函,邀请观众们来看戏

今年11月29号,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就正式开幕了。今年是我第一次以个人名义做戏剧邀请展,演出的剧目有七个,有我的作品,也有年轻导演的作品,还有德国来的作品。演出时间一直延续到12月19号。

老实说,现在我的心里很忐忑。外界一直说我是一个不在意票房的导演,这话不假,但是我在意我的作品。一出戏排出来,我想说什么,想让大家看什么,应该是能一目了然的。我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导戏,到今天将近三十年。这三十年我一直在想,什么是戏剧?戏剧到底应该反映什么?表达什么?

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似乎朦胧感觉到,一个导演每排一部戏应有自己的第二主题,不能只是戏剧文学的阐释。戏剧最应该反映的是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思考。我排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有人说你这是莎士比亚的戏吗?我说是啊。莎士比亚的作品反映的是十五世纪他那个时候当下人的内心纠结,也应是当下人的困惑和孤独。

所以这次,我又复排了一遍《哈姆雷特1990》,而且我还邀请了德国的著名导演Luk Perceval,他带来了关注当代德国人心态的《哈姆雷特》。两个王子一块复仇,一定很有意思。

还有《回家》,《说客》、《门客》、《阅读雷雨》和《建筑大师》。我要感谢濮存昕、陶虹、高圆圆、陈瑾、高亚麟这些优秀的艺术家,他们帮我实现了我在舞台上表演的全部探索;我要感谢易立明,他导演的《门客》和《阅读雷雨》让我看到了戏剧创新的勇气;我要感谢过士行和徐瑛,他们创作的剧本让我可以忽视年龄,老想导戏。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对观众们发出邀请。老有人说我“先锋”,其实我骨子里特传统。我拿出一个作品,心里也兴奋也不安,特想知道大家看到它之后的说法。我大胆地邀请百名观众,来首都剧场看我们邀请展的七部戏,我只有一个要求,看过之后,写一两句你们的意见。不用客气,有话直说的那种。甭管是夸的、骂的,我都听着。我都爱。

感谢媒体的朋友们,在他们的平台上帮我征选观众,如果在写下意见的同时再给我发一张你的照片就更好了。我特想知道,写了意见的人长的什么样儿!

——林兆华

今年11月29号,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就正式开幕了。今年是我第一次以个人名义做戏剧邀请展,演出的剧目有七个,有我的作品,也有年轻导演的作品,还有德国来的作品。演出时间一直延续到12月19号。

老实说,现在我的心里很忐忑。外界一直说我是一个不在意票房的导演,这话不假,但是我在意我的作品。一出戏排出来,我想说什么,想让大家看什么,应该是能一目了然的。我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导戏,到今天将近三十年。这三十年我一直在想,什么是戏剧?戏剧到底应该反映什么?表达什么?

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似乎朦胧感觉到,一个导演每排一部戏应有自己的第二主题,不能只是戏剧文学的阐释。戏剧最应该反映的是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思考。我排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有人说你这是莎士比亚的戏吗?我说是啊。莎士比亚的作品反映的是十五世纪他那个时候当下人的内心纠结,也应是当下人的困惑和孤独。

所以这次,我又复排了一遍《哈姆雷特1990》,而且我还邀请了德国的著名导演Luk Perceval,他带来了关注当代德国人心态的《哈姆雷特》。两个王子一块复仇,一定很有意思。

还有《回家》,《说客》、《门客》、《阅读雷雨》和《建筑大师》。我要感谢濮存昕、陶虹、高圆圆、陈瑾、高亚麟这些优秀的艺术家,他们帮我实现了我在舞台上表演的全部探索;我要感谢易立明,他导演的《门客》和《阅读雷雨》让我看到了戏剧创新的勇气;我要感谢过士行和徐瑛,他们创作的剧本让我可以忽视年龄,老想导戏。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对观众们发出邀请。老有人说我“先锋”,其实我骨子里特传统。我拿出一个作品,心里也兴奋也不安,特想知道大家看到它之后的说法。我大胆地邀请百名观众,来首都剧场看我们邀请展的七部戏,我只有一个要求,看过之后,写一两句你们的意见。不用客气,有话直说的那种。甭管是夸的、骂的,我都听着。我都爱。

感谢媒体的朋友们,在他们的平台上帮我征选观众,如果在写下意见的同时再给我发一张你的照片就更好了。我特想知道,写了意见的人长的什么样儿!

——林兆华

第一届邀请函

卢克导演《哈姆雷特》海报

而大导也在这一年,将自己1990年执导的堪称其里程碑作品的《哈姆雷特1990》重新搬上舞台。演员中除了当年就在剧中饰演王子的濮存昕,还有这一次加盟的高圆圆、陈瑾、周明灿等人。

林兆华导演《哈姆雷特1990》海报

日本著名剧评家松冈和子曾评价道:“林兆华的《哈姆雷特》,无论是剧本的重构、导演的手法还是舞台美术、戏剧表演,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不亏是一部巅峰之作。

我曾经问过大导,他“本人真正发自内心想排而且比较满意的作品是什么”,当时大导的回答也是:“《哈姆雷特》和《三姊妹. 等待戈多》。

资料图片:林兆华给《哈姆雷特1990》的演员们说戏

但他特意选择请德国的《哈姆雷特》和自己的《哈姆雷特1990》同时亮相首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却说:“德国的这部《哈姆雷特》太顽强了,太先锋了!我那个再怎么说也是传统的。请德国的《哈姆雷特》来中国演出,是有可能打我自己的脸的,但我就是想让大家看看,真正的好戏什么样!

看,这就是大导的胸怀和态度。

今年,第七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发布会上,他还是这么说:“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中国观众每年都能看到一两部世界上最好的戏,这就行了!我没有理想啊什么的!

但今年一下子引进十多部国外大戏,还是让林兆华自己也吃惊了。这是后话,咱们后面再细细道来。

另外,关于卢克·帕西瓦尔导演,值得再多说一句:他是我最喜欢的国外导演之一,已经多次参加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今年也会带来一部《麦克白》。

2010年的第一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除了一中一外两部《哈姆雷特》,还有过士行原创、林兆华导演的新戏《回家》,徐瑛编剧、林兆华执导的新戏《说客》,林兆华执导的易卜生经典剧目《建筑大师》,以及易立明执导的《阅读雷雨》和《门客》。

其中作为本届邀请展压轴之作的,是在首都剧场连演5场的《说客》。该剧是编剧徐瑛继《门客》、《刺客》之后创作的“春秋三部曲”完结篇,用完全不一样的叙事角度再现春秋战国时期的七国纷争,用孔子弟子子贡的视角看待群雄争霸,剧中引入了昆曲等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在首都剧场连演了5场。

首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主题比较学术,而且有两个,一个是:“当代戏剧表演艺术的扩展”,二是“当代戏剧舞台空间的扩展”还在北大专门举办了关于这两个主题的戏剧论坛讲座。

当时,林兆华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北大戏剧研究所的教授。

在那次论坛上,林兆华的不羁言论是:中国话剧没传统可继承。

当时大导刚拔了牙,一笑就露出光秃秃的牙床。他自嘲道:“我刚拔了牙,现在是无齿之人了。

大导:“我现在是无齿之人了。”

那次研讨会上,和林兆华有过多次合作的濮存昕说:“大导教会我不要卖弄。

林兆华的戏,不去讨好,不去献计,不去卖弄,像禅一样,是一种原本。‘大导’今年70多岁了,他敢于放弃以前的东西,始终追求创新,这种探索的精神令我目瞪口呆。

虽然有的东西可能不见得都好,或者不被观众理解。比如像《等待戈多》,观众边鼓掌边喊‘看不懂’,但‘大导’仍勇于否定自己,去做新的戏剧。

多年来,我从‘大导’那里受益匪浅,我连高中都没上过,跟现在的演员的经历不太一样,但我的东西都是‘大导’给的。

记得演《哈姆雷特》的时候,我饰演一个纵火犯,只有几句台词,‘大导’要求我用和观众聊天的方式说出来,以前我只会抑扬顿挫地背台词,我从那时候知道演员要会说话,但很多演员是不会说话的。

突然间,我不去卖弄,不去表现,往往这种真实是最难的。这是我从他那得到的最大启发。是在林兆华的带领下,我的表演走到了一个新的空间里。

我觉得林兆华一直在做新的戏剧,但他一直势单力薄,中国的戏剧还是缺乏智慧、语言和各种办法,特别是在专业戏剧的领域中,真是没有。

——濮存昕

林兆华的戏,不去讨好,不去献计,不去卖弄,像禅一样,是一种原本。‘大导’今年70多岁了,他敢于放弃以前的东西,始终追求创新,这种探索的精神令我目瞪口呆。

虽然有的东西可能不见得都好,或者不被观众理解。比如像《等待戈多》,观众边鼓掌边喊‘看不懂’,但‘大导’仍勇于否定自己,去做新的戏剧。

多年来,我从‘大导’那里受益匪浅,我连高中都没上过,跟现在的演员的经历不太一样,但我的东西都是‘大导’给的。

记得演《哈姆雷特》的时候,我饰演一个纵火犯,只有几句台词,‘大导’要求我用和观众聊天的方式说出来,以前我只会抑扬顿挫地背台词,我从那时候知道演员要会说话,但很多演员是不会说话的。

突然间,我不去卖弄,不去表现,往往这种真实是最难的。这是我从他那得到的最大启发。是在林兆华的带领下,我的表演走到了一个新的空间里。

我觉得林兆华一直在做新的戏剧,但他一直势单力薄,中国的戏剧还是缺乏智慧、语言和各种办法,特别是在专业戏剧的领域中,真是没有。

——濮存昕

首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据了解是大导的女儿林丛掏钱做的,几乎没靠任何外来资助,但得到了圈内好友以及北京人艺首都剧场的支持,几乎所有的剧目都是在首都剧场演出的。

当年的运营状况是赔了大概几十万,大导的态度是:“还可以呀,没赔多少,咱明年还可以干!

2011年

因为第一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打响了品牌效应,从第二届邀请展开始,陆续有各个单位共同支持合办,歌德学院、波兰大使馆等机构也愿意来搭桥梁,进行各种方式的资助,承担一部分国外剧团来华的吃住行成本,以及在宣传和海关报批等细节方面进行帮助。

所以,2011年冬天,第二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又在北京拉开了帷幕。1121日至1218日,为期一个月的时间内,带来了10部戏25场演出。

第二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国外剧目再次请来了卢克导演和德国塔利亚剧院,演出了让中国观众惊叹的《在大门外》;除此以外,还有慕尼黑剧院的《毒》。这部戏去年中间剧场制作了中文版,由周野芒和李铮主演。

第二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还上演了来自波兰的两部戏《为四位男演员写的情感戏》和《来洛尼亚王国》,这也是国内第一次比较重点引进波兰剧目。记得大导当时私下跟我说:“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波兰戏剧最牛了!不过这两部戏有点一般,主要不应该放在大剧场演出。”

那一届邀请展上,林兆华导演的剧目,一部是已经作为邀请展保留剧目的《建筑大师》;另一部则是当年创作的新戏、由濮存昕主演的契诃夫名作《伊凡诺夫》;还有一部,便是将史铁生小说改编成歌剧的《命若琴弦》。

《命若琴弦》海报

当时我问到林兆华和史铁生的关系,大导说自己排《命若琴弦》这个戏,就是为了史铁生。

“以前和他接触过,他原来身体还能支持的时候,我的每个戏他基本都会来看。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他发表了一个作品叫做《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我给他打电话,想排这个戏。他当时就表示,你排我不要稿酬。选中的男主角是濮存昕。但因为这个戏需要太大投资,相当于在排个话剧的同时还得拍个电影。所以一直到现在都没排成。”

而今年,第七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史铁生的这部《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将被波兰国宝级导演陆帕改编为《酗酒者A》搬上中国戏剧舞台,由著名的中国优秀演员何冰主演

所以说,很多事情,真的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伊凡诺夫》海报

第二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收官大戏,是林兆华和濮存昕共同担任导演的契诃夫处女作《伊凡诺夫》,首演当晚,该剧便被评价为“年度中国舞台上最有分量的戏剧力作”。青年作家蒋方舟看完戏后评价道:没有一丝情感不合理,没有一个人物不值得同情,没有一处悲剧有解决的出路。这才是好剧,太震撼了。

这个戏的幕后也发生了不少有意思的事儿。尤其是大导邀请濮存昕和他共同担任导演,但在合作中,这两位多年至交差点吵起来。演出完谢幕时,濮哥都忍不住落泪了。

其实演出时,濮哥就哭了,我坐在第一排,真真切切地看到他扮演的伊凡诺夫,眼里流出了泪水。而我的眼泪,也流了下来。

濮哥的泪,到底是为伊万诺夫流的,还是为自己?

这个戏排的就很艰难,林兆华多日来只能依靠托人从国外带来的进口安眠药度日;濮存昕直到开演前的一刻,还是心怀忐忑、惴惴不安,两个人“多少天晚上都睡不着觉了!”

正式开演前,该剧视觉总监又忽然提出一个大胆创举——将首都剧场的台口防火幕,有史以来第一次降至离地面仅有两米处,舞台上仅剩下了三分之一高度的空间,所有演员都只能在非常逼仄有限的区域中表演,但却具有了一种别具一格又充满想象空间的诗意。正如剧中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我是来找散文的,没想到却遇到了诗。

但这也意味着二楼的观众几乎看不到舞台上的表演了。不仅首都剧场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做法,而且演员们也差点不知道在这样极度受限制的空间里该怎么表演了。然而林兆华却欣然采纳建议,并且为之兴奋不已。

导演兼主演濮存昕急了,差点和林兆华吵起来:“那二楼的观众怎么看戏?不能太艺术了!”而且是在正式演出前一天晚上10点多做出的决定,把已经排了两个月的调度全变了,这可怎么弄?

但事后濮存昕也承认:“林兆华特别勇敢。他真敢离开那些成熟的东西,这让他快乐。当年,莫斯科艺术剧院总导演叶甫列莫夫来人艺排戏,把舞台上的大幕去掉,露出后面的灰墙,大导当时就在一边说:“坏了坏了,怎么我刚想到的招,他先给用了!”

最终,演出很成功,结束时,难得登台谢幕的林兆华一脸笑意地挑着大拇指走上舞台,还现场“执导”濮哥“左拥右抱”剧中两位女主角;而难抑激动的濮存昕则忍不住泪洒舞台,半天说不出话来。林兆华笑了,濮存昕哭了,两个多日睡不好觉的人,终于在舞台上激动地抱在了一起。

在《伊凡诺夫》的排练现场,我曾给大导做了个专访,他说:“我成功不是因为努力。

大导一直认为自己没有理论,不会说戏,也不用功,成功是因为老天爷给了他灵气,创作主要靠悟性。《伊凡诺夫》排练时,他让濮存昕和他一起当导演,就是因为自己不会说戏,所以让濮存昕用经验来启发年轻演员。

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年的第七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发布会上,林兆华会多次说到“我只是个业余导演”,以及“濮存昕和何冰这样的好演员救了我。

而第二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最大的亮点,既不是外国剧目,也不是林兆华导演的剧目,而是林兆华的偶像,三度梅花奖得主,精通京剧、昆曲、梆子的戏曲大家裴艳玲。

裴先生是我的偶像。”林兆华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这样说道。作为裴艳玲的“忠实粉丝”,林兆华不仅多次去看裴先生的演出,而且就像个“追星族”一样,跑到后台向“偶像”表达自己的热爱,并邀请“偶像”吃饭。一次饭局上,林兆华发表的各种对中国戏曲的见解让裴艳玲颇为认同和欣赏:“林兆华看很多问题比戏曲界的人看得还清楚!

正是因为大导对中国戏曲的重视与热爱,以及这份难能可贵的艺术共鸣感动了裴艳玲,因此她欣然答应大导参加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演出。

裴艳玲首次在首都剧场舞台上“示范”戏曲(陈雄摄)

那一次裴艳玲的演出,可谓轰动戏剧界。而发生在林兆华身上最好玩的事儿,一个是他为了“偶像”差点动手打了现场观众;另一个则是当年已经75岁的他,因为担心自己把“偶像”累着了,竟然当着众人的面,“自抽嘴巴”向裴艳玲“谢罪”。

林兆华“自抽嘴巴”向“偶像”裴艳玲“谢罪”(陈雄摄)

当时在首都剧场现场,亲眼看到这两幕情景的我,真的为大导的赤子之情深深感动,又忍俊不禁,为此还特别写了一篇报道。

裴艳玲:“怪老头让我玩儿命!”

林兆华:“自抽嘴巴”向“偶像”赔罪

本报讯(记者王润)昨晚,北京人艺首都剧场的舞台上罕见的响起了锣鼓,唱起了戏曲,观众席间也罕见的不断爆发阵阵叫好声;谢幕后更是罕见的出现了返场的情景——这是“2011林兆华邀请展”为“国宝级”戏曲大师裴艳玲举办的“寻源问道裴艳玲戏曲专场”演出的盛况。

当晚,65岁的裴艳玲,气定神闲一人连演四段昆曲武戏、一段梆子清唱,还有一出京剧《洪洋洞》,同时还担任主持和讲解。她一边擦汗,一边笑着对坐在观众席中自己的“粉丝”林兆华导演喊话:“你这个‘怪老头’!让我玩儿命!”而75岁的“大导”林兆华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不仅愤怒地冲向不守规矩、疯狂拍照的观众“玩儿命”,亲自薅了一名观众的脖子;而且在散场后,还特意跑到后台,为把“偶像”给累着了而自抽嘴巴“谢罪”。

林兆华此次请来裴艳玲办戏曲专场,被众多戏迷称之为“不可不看”“看一场少一场”的必看演出,因此昨晚的首都剧场,云集了众多圈中名人、媒体记者和文艺青年。大幕拉开,简洁的舞台,一角是乐队,另一角摆放着戏曲演员的化妆台、道具架、服装架,相当于把后台也搬到了台上,就连演员擦汗、饮场、换衣也都展现在舞台之上。

“本来这种形式,是对付外国人的!但今天,是话剧界对戏曲界的一种鉴赏。”短打素装、短发素颜,举手投足间却都是“范儿”的裴艳玲一登场,便赢得观众席一片掌声叫好声。她自己担任报幕和讲解,身上既带着老年间“老艺人”的风范,又有着毫不落伍于今天时代的“大师”气质,以唱念做打俱佳的过硬功底,带领人们见识国粹的真正魅力,去寻源问道追寻中国戏剧、中国文化的传统。

一上来,裴艳玲先以《夜奔》、《探庄》、《乾元山》《蜈蚣岭》四出不同特点的昆曲武戏、四段不同味道的“新水令”曲牌,演绎了林冲、石秀、哪吒、武松四个光彩照人的经典男性形象。其动作行云流水,唱腔声遏云天,引得台下叫好之声不绝。看到这位年逾六旬的老人在台上稳准利落的闪转腾挪时,有观众甚至忍不住站起来叫好。

裴艳玲的轻松和幽默,也让大家常常开怀大笑。一身中性装扮的笑对台下观众说:“小朋友别以为我是男的,我可是女人!”但又说道:“学戏这么多年,深深体会到,昆曲是伟大的,她让我这个当年的小丫头,能演那些大男人。”

四段戏中间,助手帮她换配饰的时候,她同时诙谐地给大家讲解:“我们戏曲演员,身上穿戴复杂,但没有一样东西是多余的,要不怎么显得我们有本事啊!”助手递给她擦汗巾,她双手一推“别擦啦!大家都等着呐!”

她还一口一句称林兆华为“怪老头儿”,并让坐在观众席中的林兆华站起来跟大家打招呼,现场轰动。四大段非常吃功夫的武戏演下来,她一边擦汗,一边笑着冲台下的林兆华嗔怪道:“都怪你这个怪老头儿!让我在这儿玩儿命!”

表演梆子之前,裴艳玲回忆起她55岁时央求师傅教她新戏种,“师傅说我,‘你太老了。’我说,‘你比我还老呢!’于是师傅便教了我。”之后,她清唱了一段河北梆子《南北合》,并请上了一对被她称为“淘宝一样得来”的“老梆子”演员,彩唱了一段《走雪山》,让人见识到了难得一见的梆子“老味儿”。

而最让全场都屏息观看的,则是换了一身白色素衣重新登场的裴艳玲表演的京剧经典《洪洋洞》。这出生动表现杨六郎英雄暮年感情跌宕以及临终前种种复杂心情的著名老生剧目,曾是京剧鼻祖程长庚、“伶界大王”谭鑫培等人的绝唱,也是裴艳玲自四五岁就苦心学习的功课。昨晚的演出,裴艳玲的一曲《洪洋洞》,唱的人潸然泪下,闭眼依然能听到苍苍的尾音……

一曲终了,观众席爆发雷鸣般掌声,观众们起立叫好喝彩,并涌向舞台,强烈要求裴艳玲返场。在观众们“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的强烈呼声中,裴艳玲和为其伴奏的北京京剧院最资深的琴师王鹤文老先生低声商量后,又来了一段《黄天霸》选段。

此时,不少观众冲到舞台前,举起相机、手机疯狂拍照、摄像。而原本坐在观众席倒数第三排的大导“林兆华”,则忍不住冲到前面,大声呵斥一些挡住别人视线的观众,并且亲自冲上去薅住一名不听劝阻的年轻男观众。这位还在拍照的小伙子,发现跟自己“玩儿命”的“老头儿”竟然是林兆华,也震惊了。有观众因此还发微博表示“我太羡慕那个观众了!”

演出结束后,林兆华像个“追星”的孩子一样,跑到后台拜见“偶像”;由于自己把偶像“累着了”,75岁的老爷子还当着众人面儿,自抽嘴巴向裴艳玲“谢罪”,令在场者均为两位艺术大师对艺术执着追求的赤子之心和惺惺相惜的深厚感情而深深感动。

微博上,也洋溢着年轻一代对这场传统戏曲演出热气腾腾的评论和探讨。青年戏剧导演王翀说:“裴艳玲大师专场,看一场少一场。《洪洋洞》在今天出现,寓意颇深,杨六郎向家人告别,谭鑫培向人生告别,裴艳玲向观众告别。一代代大师造就了戏曲,一代代大师渐渐远去。不知我们老的时候,戏曲艺术将走到何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媒体人阿笨写道:“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就像一把刀子,扎进戏剧,扎到每个人心中,他想用实际告诉大家,什么是戏剧。裴艳玲的寻源问道,问的是戏剧之道,人生之道。戏剧到底是什么?六十五的高龄,两个小时的演出,她用演出了告诉了我们。”

本报讯(记者王润)昨晚,北京人艺首都剧场的舞台上罕见的响起了锣鼓,唱起了戏曲,观众席间也罕见的不断爆发阵阵叫好声;谢幕后更是罕见的出现了返场的情景——这是“2011林兆华邀请展”为“国宝级”戏曲大师裴艳玲举办的“寻源问道裴艳玲戏曲专场”演出的盛况。

当晚,65岁的裴艳玲,气定神闲一人连演四段昆曲武戏、一段梆子清唱,还有一出京剧《洪洋洞》,同时还担任主持和讲解。她一边擦汗,一边笑着对坐在观众席中自己的“粉丝”林兆华导演喊话:“你这个‘怪老头’!让我玩儿命!”而75岁的“大导”林兆华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不仅愤怒地冲向不守规矩、疯狂拍照的观众“玩儿命”,亲自薅了一名观众的脖子;而且在散场后,还特意跑到后台,为把“偶像”给累着了而自抽嘴巴“谢罪”。

林兆华此次请来裴艳玲办戏曲专场,被众多戏迷称之为“不可不看”“看一场少一场”的必看演出,因此昨晚的首都剧场,云集了众多圈中名人、媒体记者和文艺青年。大幕拉开,简洁的舞台,一角是乐队,另一角摆放着戏曲演员的化妆台、道具架、服装架,相当于把后台也搬到了台上,就连演员擦汗、饮场、换衣也都展现在舞台之上。

“本来这种形式,是对付外国人的!但今天,是话剧界对戏曲界的一种鉴赏。”短打素装、短发素颜,举手投足间却都是“范儿”的裴艳玲一登场,便赢得观众席一片掌声叫好声。她自己担任报幕和讲解,身上既带着老年间“老艺人”的风范,又有着毫不落伍于今天时代的“大师”气质,以唱念做打俱佳的过硬功底,带领人们见识国粹的真正魅力,去寻源问道追寻中国戏剧、中国文化的传统。

一上来,裴艳玲先以《夜奔》、《探庄》、《乾元山》《蜈蚣岭》四出不同特点的昆曲武戏、四段不同味道的“新水令”曲牌,演绎了林冲、石秀、哪吒、武松四个光彩照人的经典男性形象。其动作行云流水,唱腔声遏云天,引得台下叫好之声不绝。看到这位年逾六旬的老人在台上稳准利落的闪转腾挪时,有观众甚至忍不住站起来叫好。

裴艳玲的轻松和幽默,也让大家常常开怀大笑。一身中性装扮的笑对台下观众说:“小朋友别以为我是男的,我可是女人!”但又说道:“学戏这么多年,深深体会到,昆曲是伟大的,她让我这个当年的小丫头,能演那些大男人。”

四段戏中间,助手帮她换配饰的时候,她同时诙谐地给大家讲解:“我们戏曲演员,身上穿戴复杂,但没有一样东西是多余的,要不怎么显得我们有本事啊!”助手递给她擦汗巾,她双手一推“别擦啦!大家都等着呐!”

她还一口一句称林兆华为“怪老头儿”,并让坐在观众席中的林兆华站起来跟大家打招呼,现场轰动。四大段非常吃功夫的武戏演下来,她一边擦汗,一边笑着冲台下的林兆华嗔怪道:“都怪你这个怪老头儿!让我在这儿玩儿命!”

表演梆子之前,裴艳玲回忆起她55岁时央求师傅教她新戏种,“师傅说我,‘你太老了。’我说,‘你比我还老呢!’于是师傅便教了我。”之后,她清唱了一段河北梆子《南北合》,并请上了一对被她称为“淘宝一样得来”的“老梆子”演员,彩唱了一段《走雪山》,让人见识到了难得一见的梆子“老味儿”。

而最让全场都屏息观看的,则是换了一身白色素衣重新登场的裴艳玲表演的京剧经典《洪洋洞》。这出生动表现杨六郎英雄暮年感情跌宕以及临终前种种复杂心情的著名老生剧目,曾是京剧鼻祖程长庚、“伶界大王”谭鑫培等人的绝唱,也是裴艳玲自四五岁就苦心学习的功课。昨晚的演出,裴艳玲的一曲《洪洋洞》,唱的人潸然泪下,闭眼依然能听到苍苍的尾音……

一曲终了,观众席爆发雷鸣般掌声,观众们起立叫好喝彩,并涌向舞台,强烈要求裴艳玲返场。在观众们“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的强烈呼声中,裴艳玲和为其伴奏的北京京剧院最资深的琴师王鹤文老先生低声商量后,又来了一段《黄天霸》选段。

此时,不少观众冲到舞台前,举起相机、手机疯狂拍照、摄像。而原本坐在观众席倒数第三排的大导“林兆华”,则忍不住冲到前面,大声呵斥一些挡住别人视线的观众,并且亲自冲上去薅住一名不听劝阻的年轻男观众。这位还在拍照的小伙子,发现跟自己“玩儿命”的“老头儿”竟然是林兆华,也震惊了。有观众因此还发微博表示“我太羡慕那个观众了!”

演出结束后,林兆华像个“追星”的孩子一样,跑到后台拜见“偶像”;由于自己把偶像“累着了”,75岁的老爷子还当着众人面儿,自抽嘴巴向裴艳玲“谢罪”,令在场者均为两位艺术大师对艺术执着追求的赤子之心和惺惺相惜的深厚感情而深深感动。

微博上,也洋溢着年轻一代对这场传统戏曲演出热气腾腾的评论和探讨。青年戏剧导演王翀说:“裴艳玲大师专场,看一场少一场。《洪洋洞》在今天出现,寓意颇深,杨六郎向家人告别,谭鑫培向人生告别,裴艳玲向观众告别。一代代大师造就了戏曲,一代代大师渐渐远去。不知我们老的时候,戏曲艺术将走到何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媒体人阿笨写道:“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就像一把刀子,扎进戏剧,扎到每个人心中,他想用实际告诉大家,什么是戏剧。裴艳玲的寻源问道,问的是戏剧之道,人生之道。戏剧到底是什么?六十五的高龄,两个小时的演出,她用演出了告诉了我们。”

这一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也有了广为流传的邀请展主题:“戏剧是什么?

短短的一个问句,其实包含了大导一辈子的思考。

2012年

2012年,第三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共上演了四部国内戏《甲子四折·裴艳玲从艺六十周年戏曲专场》、《建筑大师》、《安提戈涅》、《海淀之北》,和一部由英国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导演的作品《情人的衣服》,这也是彼得·布鲁克的作品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

由于当年正逢裴艳玲从艺六十周年,因此第三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干脆举办《甲子四折·裴艳玲从艺六十周年戏曲专场》作为开幕大戏。

这一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国际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的作品第一次受邀来华演出。

虽然彼得·布鲁克在中国戏剧界早就大名鼎鼎,尤其他的著作《空的空间》更是被奉为教科书一样的戏剧圣典,但中国很少有人真正接触过他。林兆华是少数真正和彼得·布鲁克有过交流的中国戏剧人。

林兆华告诉我,他曾经在欧洲和彼得·布鲁克接触过三次:“他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老头儿。前年我们在英国碰面,我还和他拉勾,请他一定来,结果还是没能来。中国喊了那么多年彼得·布鲁克的‘空的空间’了,可惜没人真正看到过。”。

大家都觉得林兆华有个性,回答问题总是特别“葛”,但彼得·布鲁克比林兆华还“葛”。林兆华说自己曾经问过彼得·布鲁克几个问题,“他都给了让我吃惊的回答”。大导当时告诉彼得·布鲁克,“我们中国戏剧界都看过您的经典著作《空的空间》;结果他说:‘你回去最好把那本书撕掉!’我又问他训练演员要什么样的方法?他回答:‘没方法。’”

可惜的是,由于已经年过八旬的彼得·布鲁克身体欠佳,大师并非能够如约来到中国。他在特意给林兆华的信中写道:“我为自己因健康问题而不能实现此次中国之行感到深深遗憾。但是我的愿望比以往更加强烈,正如你所言,我由衷希望将来能有机会成行。

由于种种原因,《情人的衣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剧院的演出,只能成为一场内部文化交流演出,但该剧依然引起了国内戏剧界的轰动。

这一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主题是:“戏剧是游戏。”这也是一向不愿谈戏剧理论和观念的大导,首次用肯定句的形式,公开概括自己的艺术观点。

2012年的第三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也是林兆华第一次提出“不想干了”,不仅不想再办邀请展了,就连林兆华工作室也想解散了。

大导当时发牢骚说:“不光费钱,还费心,得找大师。明年解散工作室,邀请展也不办了!

虽然裴艳玲、濮存昕、李六乙等好友都纷纷劝大导坚持下去,并表示一定支持,但由于种种原因,2013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还是停办了一年。

2013年

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停办一年。

2014年

原本于每年冬天举办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在2013年缺席一年之后,于2014年的春季回归。这也标志着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从运营上的冬天开始走向了春天。

由于同时担任北京驱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和天津大剧院院长钱程的鼎力相助,第四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剧目演出,从北京扩展到了京津地区;天津大剧院从此成为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坚实阵地。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由于资金等问题,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也开始放弃在北京的演出阵地。北京戏迷们从此开始了“打着高铁看戏”的观剧之旅。

林兆华请到的世界名剧无缘来北京

本报讯(记者王润)昨日,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负责人、天津大剧院总经理钱程透露,由于在北京实在找不到合适演出的剧场,原定在京津两地上演的、首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暨第四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重头大戏《假面·玛丽莲》取消了在北京的演出,5月22日至24日只在天津大剧院演出三场。另一台由林兆华导演为纪念《雷雨》演出八十周年而全新创作的《雷雨2014》,也只于5月16日、17在天津演两场。

对于北京观众来说,这是个令人遗憾的消息,但好在《假面·玛丽莲》享受天津市的“高端演出补贴”,实行了半价优惠政策;而且天津大剧院还给北京观众报销往返火车票。因此,死忠的戏迷们依然可以打着“火车的”天津看戏去。

已经举办三届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请来的国际大戏水平高自然成本也高。今年在天津大剧院的支持下,第四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主场搬到天津,请来了包括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的《朱莉小姐》、德国塔利亚剧院的《耶德曼》以及波兰最重要戏剧大师克里斯提安·陆帕领军的《假面·玛丽莲》等国际剧目。由于成本问题,主办方最初决定,只有《朱莉小姐》和《假面·玛丽莲》在京津两地演出。

五一期间,《朱莉小姐》到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连演两场引起轰动。但钱程私下却透露道,《朱莉小姐》原本也打算取消在京演出:“剧场给我们的优惠场租是一天六万元,这个戏装台需要4天,演出两天,光场租就得三十多万元,即使所有的票全卖出去,票房也不过就二十万元,明摆着要赔七八十万元,我们还是一咬牙演了。”

由欧洲剧场奖得主、波兰戏剧大师克里斯提安·陆帕编剧并执导,波兰国宝级戏剧团体华沙话剧院制作演出的《假面·玛丽莲》,也一直是主办方力保要在京演出的重点剧目。但是因为没有zan助,在一个月前,该剧连演出地点都没能确定。然而最终由于没有剧场有合适档期,也因为没有足够的经费,最终只能忍痛决定取消该剧在北京的演出。

钱程告诉记者,《假面·玛丽莲》此次来华演出,克里斯提安·陆帕大师曾表示,如果该剧只在天津演两场的话,剧组就不打算来中国了。如今北京的演出取消了,天津大剧院只好特意为该剧又增加了一场演出。钱程无奈地苦笑道:“其实天津哪儿有那么多观众看这种戏,我这就是硬撑着。”

记者快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幕后苦衷

王润

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请到顶级剧院、蜚声中外的戏剧大师作品登场……然而去年,这个国内第一个以艺术家个人名义发起的国际戏剧展因资金不足和剧场没有档期停办一年。

其实每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都很受欢迎,但邀请展却始终处于赔钱状态。工作人员透露:做戏剧展需要很大的成本,最大头的是演出费和场租,其次是剧团的食宿行和道具运输开支,再加上广告宣传、设备租金、人员劳务等等费用……从整个剧展的总成本来说,票房收入只是杯水车薪。一般情况下,票房收入在经过所有剧目的票提及剧场场租后,只有三分之一的现金流入账户,远远不能满足支付各种费用。每年林兆华国际戏剧邀请展中,外国剧团的剧目基本都占到二分之一以上,动辄几十万元的国际机票,20至30人的星级酒店住宿等等,再加上邀请而来的都是国际顶级艺术家和剧团,需要支付不菲的演出费,这些花销就花光了票房所得,甚至还会超支。而其他包括新剧目的制作成本以及宣传、人员劳务等开销,自然面临一筹莫展的尴尬。

记者了解到,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运营四年来,运营团队一直是精简的主要几个工作人员,再加上庞大的志愿者团队,每个人基本都是身兼数职。由于没有多余的经费培养固定班底,每年志愿者团队也都在流动,每次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成本来互相磨合。

林兆华邀请展负责人表示,他们这几年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zan助商,但却不断遭遇尴尬。在大多数zan助商看来,戏剧在中国毕竟还只是小众的艺术,出于利润或者影响力的原因不得不放弃。也有一些企业,提供zan助的前提是希望参加邀请展的明星能参加他们的商业活动。但邀请展主办方表示,除了有关剧目本身的排练演出及相关的新闻发布会、观众见面会、节目等合理范围内的宣传活动之外,他们实难承诺也无权干涉明星们的其他活动选择。

虽然林兆华戏剧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始终坚持道:“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不管我们还存在多少不足,但我们还是想坚持一届一届办下去。”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举步维艰的林兆华邀请展随时有可能再次停办。年近八旬的大导对此无奈,一直在背后全力支持他的钱程也没有能力继续赔下去了。

如此的窘境,受损最大的其实还有观众。如果没有足够高品位的国际高端戏剧来到中国演出,那么无论是中国的戏剧创作者、评论者,还是国内戏剧观众,眼界都有限。所以,衷心希望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能够一届一届办下去,而这,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就先从买票看戏做起。

林兆华请到的世界名剧无缘来北京

本报讯(记者王润)昨日,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负责人、天津大剧院总经理钱程透露,由于在北京实在找不到合适演出的剧场,原定在京津两地上演的、首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暨第四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重头大戏《假面·玛丽莲》取消了在北京的演出,5月22日至24日只在天津大剧院演出三场。另一台由林兆华导演为纪念《雷雨》演出八十周年而全新创作的《雷雨2014》,也只于5月16日、17在天津演两场。

对于北京观众来说,这是个令人遗憾的消息,但好在《假面·玛丽莲》享受天津市的“高端演出补贴”,实行了半价优惠政策;而且天津大剧院还给北京观众报销往返火车票。因此,死忠的戏迷们依然可以打着“火车的”天津看戏去。

已经举办三届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请来的国际大戏水平高自然成本也高。今年在天津大剧院的支持下,第四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主场搬到天津,请来了包括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的《朱莉小姐》、德国塔利亚剧院的《耶德曼》以及波兰最重要戏剧大师克里斯提安·陆帕领军的《假面·玛丽莲》等国际剧目。由于成本问题,主办方最初决定,只有《朱莉小姐》和《假面·玛丽莲》在京津两地演出。

五一期间,《朱莉小姐》到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连演两场引起轰动。但钱程私下却透露道,《朱莉小姐》原本也打算取消在京演出:“剧场给我们的优惠场租是一天六万元,这个戏装台需要4天,演出两天,光场租就得三十多万元,即使所有的票全卖出去,票房也不过就二十万元,明摆着要赔七八十万元,我们还是一咬牙演了。”

由欧洲剧场奖得主、波兰戏剧大师克里斯提安·陆帕编剧并执导,波兰国宝级戏剧团体华沙话剧院制作演出的《假面·玛丽莲》,也一直是主办方力保要在京演出的重点剧目。但是因为没有zan助,在一个月前,该剧连演出地点都没能确定。然而最终由于没有剧场有合适档期,也因为没有足够的经费,最终只能忍痛决定取消该剧在北京的演出。

钱程告诉记者,《假面·玛丽莲》此次来华演出,克里斯提安·陆帕大师曾表示,如果该剧只在天津演两场的话,剧组就不打算来中国了。如今北京的演出取消了,天津大剧院只好特意为该剧又增加了一场演出。钱程无奈地苦笑道:“其实天津哪儿有那么多观众看这种戏,我这就是硬撑着。”

记者快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幕后苦衷

王润

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请到顶级剧院、蜚声中外的戏剧大师作品登场……然而去年,这个国内第一个以艺术家个人名义发起的国际戏剧展因资金不足和剧场没有档期停办一年。

其实每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都很受欢迎,但邀请展却始终处于赔钱状态。工作人员透露:做戏剧展需要很大的成本,最大头的是演出费和场租,其次是剧团的食宿行和道具运输开支,再加上广告宣传、设备租金、人员劳务等等费用……从整个剧展的总成本来说,票房收入只是杯水车薪。一般情况下,票房收入在经过所有剧目的票提及剧场场租后,只有三分之一的现金流入账户,远远不能满足支付各种费用。每年林兆华国际戏剧邀请展中,外国剧团的剧目基本都占到二分之一以上,动辄几十万元的国际机票,20至30人的星级酒店住宿等等,再加上邀请而来的都是国际顶级艺术家和剧团,需要支付不菲的演出费,这些花销就花光了票房所得,甚至还会超支。而其他包括新剧目的制作成本以及宣传、人员劳务等开销,自然面临一筹莫展的尴尬。

记者了解到,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运营四年来,运营团队一直是精简的主要几个工作人员,再加上庞大的志愿者团队,每个人基本都是身兼数职。由于没有多余的经费培养固定班底,每年志愿者团队也都在流动,每次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成本来互相磨合。

林兆华邀请展负责人表示,他们这几年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zan助商,但却不断遭遇尴尬。在大多数zan助商看来,戏剧在中国毕竟还只是小众的艺术,出于利润或者影响力的原因不得不放弃。也有一些企业,提供zan助的前提是希望参加邀请展的明星能参加他们的商业活动。但邀请展主办方表示,除了有关剧目本身的排练演出及相关的新闻发布会、观众见面会、节目等合理范围内的宣传活动之外,他们实难承诺也无权干涉明星们的其他活动选择。

虽然林兆华戏剧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始终坚持道:“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不管我们还存在多少不足,但我们还是想坚持一届一届办下去。”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举步维艰的林兆华邀请展随时有可能再次停办。年近八旬的大导对此无奈,一直在背后全力支持他的钱程也没有能力继续赔下去了。

如此的窘境,受损最大的其实还有观众。如果没有足够高品位的国际高端戏剧来到中国演出,那么无论是中国的戏剧创作者、评论者,还是国内戏剧观众,眼界都有限。所以,衷心希望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能够一届一届办下去,而这,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就先从买票看戏做起。

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国际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更大的提升和扩展。

德国邵宾纳剧院、德国塔利亚剧院、波兰华沙话剧院等国际重量级剧院都来华上演;享誉世界的波兰著名戏剧大师、欧洲戏剧奖得主克里斯蒂安·陆帕,也第一次带着作品来到了中国。《朱莉小姐》《耶德曼》《假面玛丽莲》,三部风格迥异却都令人惊叹的国外大戏,让中国观众对国际当代戏剧的发展现状有了新的认识。

这一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也和天津首届“曹禺戏剧国际戏剧节”对接。为了纪念曹禺名作《雷雨》诞生80周年,林兆华导演了一部颇有意思但并不成熟的新作《雷雨2014》。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当中,第四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主题颇耐人寻味,海报上的林兆华一脸的怀疑:“还有戏剧吗?

2015年

2015年盛夏,第五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如期而至。

这一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主题是:“好戏长什么样?

林兆华这样阐释这个主题:

好戏长什么样?谁也说不清。

艺术创造中最宝贵的就是“自由”和“个性”,没有这个都是扯淡

戏剧究其到底是表演艺术,表演才是舞台艺术的核心,你再怎么搞形式,玩花招,演员不出色,体现不出来,也没用。

这回,邀请展请来了几部欧洲的好戏,还跟前几届一样,就是想把好戏请到北京、天津来让大家看一看。也不用借鉴,他们就是他们,咱们观摩观摩完了。

说到底,戏剧是自由的,我努力做好戏吧。

好戏长什么样?谁也说不清。

艺术创造中最宝贵的就是“自由”和“个性”,没有这个都是扯淡

戏剧究其到底是表演艺术,表演才是舞台艺术的核心,你再怎么搞形式,玩花招,演员不出色,体现不出来,也没用。

这回,邀请展请来了几部欧洲的好戏,还跟前几届一样,就是想把好戏请到北京、天津来让大家看一看。也不用借鉴,他们就是他们,咱们观摩观摩完了。

说到底,戏剧是自由的,我努力做好戏吧。

第五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确实请到了世界级别的名导好戏。开幕大戏是由戏剧大师陆帕执导的长达五个小时的话剧《伐木》;闭幕大戏则是彼得布鲁克的《惊奇的山谷》,但年事已高的大师依然没能到访中国。

除此以外,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携《哈姆雷特》和《信任》登陆中国舞台,备受好评的林兆华戏剧作品《建筑大师》五度热演。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戏剧微信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萌生,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大小舞台之间】还专门为陆帕的《伐木》制作了专题,包括大量精彩剧评:

由于有了戏剧微信公众号,戏剧的介绍、评论和传播,都比以往有了巨大进展。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举办的各种国际戏剧展演,大多数都是外国好戏轰轰烈烈地来,然后糊里糊涂地走了,前期缺乏详细介绍,后期缺少研究评论。

而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不仅剧目水平高,而且在剧目介绍和研究评论方面,无疑是目前国内戏剧展演中做得最好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达到专业级别的。无论是前期大量的资料翻译、多角度的导演和剧目介绍,还是每部重量级作品演出后的专家研讨会,以及收集整理的各种剧评,都使这些外国大戏来华演出变得更有价值。这也是国内其他戏剧展演、演出季最应该学习的!

可以说,每一次林兆华戏剧邀请展,都是在给中国戏剧观众和从业人员上课。这方面要特别感谢和zan赏负责天津大剧院微信公众号的工作人员们,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让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变成了最生动的戏剧课堂。

2016年

2016年,大导林兆华迎来80岁大寿,而第六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规模和剧目也都令人惊叹。

托马斯·奥斯特玛雅导演改编自莎士比亚同名剧作的《理查三世》,克里斯蒂安·陆帕导演的最新作品《英雄广场》,卢克·帕西瓦尔导演、德国汉堡塔利亚剧院根据德国著名反战作家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的名作《西线无战事》改编的话剧《前线》。

波兰中生代导演格日什托夫·瓦里科夫斯基导演的被誉为“21世纪初波兰戏剧最经典伟大杰作”的《阿波隆尼亚》;波兰剧场中生代代表人物格热戈日·亚日那的新作《殉道者》,英国万花筒剧团的互动体验式话剧《The Money》,世界首个互联网剧团——波兰neTTheatre剧团的互动体验式话剧《藏匿》,华沙跨大西洋剧团的《卡尔·霍克的影集》……

这一年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发布会上,剧作家过士行说:“每一届林兆华邀请展实际上就是一颗‘炸弹’,影响力非常大。看了林兆华邀请展的几个戏以后,启发都很大。它让你更大胆,能激发你的想象力。邀请展相当于一扇窗户,窗户开了,新鲜空气就进来了,如果总不打开窗户,我们血液含氧量也不够了,脑子犯晕,想象力也不够。

李六乙导演说:“每一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对中国的观众、对中国同行戏剧界都是一个震动,对中国戏剧现状有非常大的影响。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沈林也说:看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胜读十年书。我对我的学生说,只要有能力,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戏都要看。

但大导依然提到了不想干邀请展的话题,他坦言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要面对很多问题:“每年弄这个戏剧邀请展都要赔六七十万,而且演出时,看戏的百分之好几十都是业内的,都不买票,都是看蹭戏,所以我不想弄了。再加上现在我自己意识衰退,这两年也快没激情了。对未来戏剧的发展,我没这个觉悟,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做这个事,我就是喜欢排一些戏,我现在还是这个状况。

这一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剧目依旧无缘北京,反倒是由于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策展人钱程除了担任天津大剧院院院长,又担任了刚刚开业不久的哈尔滨大剧院院长,因此第六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剧目除了在天津上演,好几部还都到了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剧院”的哈尔滨大剧院演出。

哈尔滨大剧院外景和内景

2017年

今年,第七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又来了。

第七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有几大亮点:

第一:剧目多。十六部。连大导自己也吃惊不已。

(点开图片看大图)

原创单元

陆帕《酗酒者A》

格热戈日•亚日那《铸剑》

契诃夫经典单元

列夫•朵金《樱桃园》《万尼亚舅舅》《三姐妹》

法国单元

《吝啬鬼》《美杜莎之筏》

解构当代单元

格热戈日•亚日那《4.48精神崩溃》《白痴》

林兆华、林熙越《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

《斯大林•夜》

马拉松盛宴单元

列夫•朵金《兄弟姐妹》(8小时)

朱利安•戈斯兰《2666》(12小时)

桂冠剧场单元

德国邵宾纳剧院罗密欧•卡斯特鲁奇《俄狄浦斯》

卢克•帕西瓦尔《麦克白》

托马斯•奥斯特玛雅《玛利亚的婚后生活》

第二:名导多。不仅陆帕、卢克、奥斯特玛雅、格热戈日•亚日那等之前参加过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国际名导们,都再次带着自己的力作再次参展;

而且俄罗斯导演列夫.朵金,意大利导演罗密欧·卡斯特鲁奇等鼎鼎大名、享誉国际的著名导演,也将带着自己的名作第一次参加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无疑又将在戏剧界扔下数枚引起轰动的“炸弹”。

第三:重原创。本届邀请展除了引进剧目,还有三部特别值得重视的原创作品。

一部是陆帕导演、何冰主演,改编自史铁生作品的《酗酒者A》,这样一部由世界一流导演和中国一流演员合作的跨国作品,不仅将让戏剧观众大开眼界,也会对中国戏剧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同时,由于是陆帕导演,因此这部作品也有可能受邀参加阿维尼翁这样的国际著名戏剧节,这也将给世界认识中国作家、中国演员一个绝好的机会。

陆帕和何冰携手合作史铁生作品《酗酒者A》。(王昊宸摄)

另外一部是陆帕的学生、波兰新生代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根据鲁迅作品改编的《铸剑》。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林兆华导演自己曾经将鲁迅的多部短篇小说改编成戏剧《故事新编》,就是以鲁迅原作中的“铸剑”贯穿全剧,并穿插了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出关、非功、采薇等几个故事。

演出当时在一个郊区的煤场车间进行演出,非常特别。当年我曾经在现场观看过这部戏,印象极其深刻,并且专门写过剧评文章,这也是我认为林兆华最优秀的舞台作品之一。

资料图片:林兆华和《故事新编》的演员们在煤堆上

所以,这次邀请展中,陆帕导演用大导最喜欢的演员之一何冰,演林兆华导演曾经非常想排的中国作家史铁生的戏;而陆帕的学生,也排演大导曾经排过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这些也都渗透和体现着林兆华导演的戏剧精神。

本届邀请展唯一一部中国导演作品,是由林兆华和林熙越父子合作的《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这部根据一本关于五大戏剧家布莱希特、萧伯纳、皮兰德娄、尤奈斯库、贝克特的学术讲义改编的“不像戏的戏”,当然就更加体现了林兆华的戏剧审美和艺术观念。

《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剧照

这部戏去年在2016第四届乌镇戏剧节上首演,曾引起强烈关注,演出后也引起热议。【大小舞台之间】【好戏】【剧场摩天轮】【安妮看戏】【松果生活】几家戏剧微信公号一起举办的“乌镇观剧评审团”,为该剧给出了各种评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这里查看。

第四:地域广,而且终于回归北京。本届邀请展由于得到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支持,因此大部分演出终于能够在北京上演,这对北京戏剧观众无疑是一大利好佳音。

这也意味着,本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将在北京、天津、哈尔滨三个城市演出,也是历届邀请展演出地域最广的一届。

濮存昕、林兆华、陆帕、何冰和林熙越在第七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发布会上

这里,我还想谈一谈我对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外国戏越来越多的看法。

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从最开始的一两部国外作品,到如今十几部国际大戏,请来的国际名导名团名剧越来越多,越来越牛,让中国的观众也越来越有眼福。

虽然这些作品确实并非全部由林兆华挑选,但这些导演和剧目基本上都是林兆华非常认可的。无论是陆帕,还是奥斯特玛雅,见面时,大导都会拉着对方的手,称对方是世界上最牛的导演,并自谦道自己只是“业余导演”。但这些导演也都知道,林兆华导演是中国最牛的导演。

林兆华和奥斯特玛雅(左) (王润摄)

林兆华和陆帕(左)(王润摄)

曾有人认为,这些国外大戏参加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是在打着林兆华的旗号吸引眼球。但只要对这些导演和作品在国际上的地位稍有了解,就绝不会认为他们的演出需要“沾”大导的“光”,反倒是让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这块金子招牌更加闪亮耀眼,含金量更高。

而且我暗自揣测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策展人钱总的心思,他之前总是希望能让大导多排几出好戏,总是希望濮哥、何冰他们能多演几出好戏。但是大导这几年一方面年纪大了,身体欠佳,一方面总说自己“对戏剧已经丧失了兴趣,激情和创造力都没有了!”而且工作室也因为缺乏资金和剧目而无法留住优秀的演员,所以真的很难盼到林兆华导演的剧目。

就像这次邀请展发布上,大导又再次说道:“我对戏剧已经丧失了兴趣,我的创造力完了!我觉得自己做不出太好的东西来了。所以我现在理解了一些老艺术家为什么能够坚持自己的保留剧目,因为那点东西保留下来就很不容易了。我没什么保留剧目,能做什么就做点什么就行了!我就在戏剧圈搅和搅和就完了,还得继续接着搅和!

是啊,大导这个人,套用现在时髦的标题党写法,就应该这样写:“他本是个演员,却非要做中戏和人艺的‘逆子’,导了一辈子戏仍自称‘业余’‘搅和’,还请来各国大腕打整个中国戏剧界的脸……

王润摄

去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保留剧目《建筑大师》迎来十周年演出,我特意赶到哈尔滨大剧院去看,没想到竟然看得我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十年的历炼,让濮存昕的表演日渐炉火纯青,不仅演出了剧中建筑大师索尔尼斯晚年饱受折磨的复杂内心,也让我似乎窥到了一些大导晚年的心境。

大师依旧渴望着爬上高塔,但内心又充满了怀疑和虚空;他内心仍有骨子里的“山精”,召唤着外部世界的力量,但是又深感力不从心;他从年轻人身上看到令他向往的青春,但又无法真正信任他们。

“我所创造的一切,美丽的,友善的,还有辉煌的,我都必须为之付出代价。不是用金钱,而是快乐。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快乐,还有其他人。这就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为了成功所要付出的代价,还有要别人为之付出的代价。生命中的每一天,我都看到这个代价被一点点偿还,一天又一天!”

建筑大师曾经以为盖教堂是一个人所能从事的最崇高的职业,但在成功后却发现自己除了成为一个建筑大师之外,什么都不是,没有了爱,没有了幸福。

于是,他爬上高高的高塔,对上帝宣布,自己要成为一个自由的大师,再也不为上帝盖教堂了,只盖给人居住的家。但到头来,他却发现人们根本不需要他们的家,他们住在里面也不快乐。“归根结底,我其实什么也没盖,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场空。一场空。一场空。”

而他唯一想要盖的,就是一个他相信能有快乐的地方,一座空中城堡。他希望能够重新爬上高塔,对上帝说:“听着,伟大的主!随便你怎么审判我把,但是从现在开始,我将只盖一样东西,世界上最美的东西!”

而这空中城堡到底如何盖成?我想,这不仅是索尔尼斯的问题,可能也是大导的心结。

《建筑大师》剧照 (王祥摄)

因此我猜测,钱总通过引进国外剧目的方式曲线救国,一方面希望让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能够继续办下去,一方面也希望这些导演和作品,能够像希尔达和“山精”一样,重新刺激起大导的创作激情。

当引进剧目起不到太明显的效果时,钱总又干脆请这些导演,用大导喜欢的中国演员,导大导喜欢的中国作家的作品,就看老爷子动不动心。

果然,第七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发布会上,大导就忍不住“指导”起了陆帕,说道:“你导史铁生这个戏,不要弄太长了,舞美简单点……”到底都是这个圈的资深大腕,陆帕一眼就看穿了大导的心思,立刻说:“我看你已经想要排这个戏了!

王昊宸摄

也许我们都盼着有一天,大导会像建筑大师索尔尼斯一样,在年轻的希尔达所象征着的青春和欲望刺激下,以及他自己骨子里的“山精”召唤下,再次爬上高高的高塔,将花环挂到尖顶。就像他曾经说过的:“我不是大师,大师已在山顶,而我仍想攀登。

正如第七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主题是“每个人,和他的命运。”也许,这也是大导的宿命吧。

王昊宸摄

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耐心看下去。但我相信,和我一样关注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朋友,一起回顾和展望邀请展的发展,应该会有很多感动和感受;而以前不太清楚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朋友,也可以借此机会对大导和他的邀请展有个整体的了解。

了解越多,也就越会懂得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价值和意义,希望它越办越好。而了解越多,也就越会感兴趣,越想参与其中。

因为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不仅仅属于林兆华,也属于我们每一个中国戏剧观众。

说句肉麻的话吧,作为一个中国戏剧观众,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一起慢慢变老。

王润摄

附第七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宣传片:

推荐内容:点击以下图片即可阅读

推荐内容:点击以下图片即可阅读

如何申请非盈利演出版权?看这里

一篇文章告诉你什么叫“戏剧构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