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获奖作品、颁奖词

2015年10月26日 11:49 阅读 94868

 

 

第三届乌镇戏剧节  青年竞演单元  获奖作品  颁奖词

 

戏剧节大奖“小镇奖”获得者:《静止》

 

灵感没有大小之分,也没有雅俗之别。面对《静止》这样一部充满机锋与机趣的作品,我们可以高大上一点,说它是一个关于生命起源的寓言,也可以老实一点,说它是把啪啪啪这件事搬上了舞台,以极有想象力的方式。

其实,高度往往不在于思想,而在于视野。《静止》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野,让我们有机会打量我们的身体。我们看到了更早更早的自己,还是静知和小卵的那个自己。我们是来找人的,我们也是来成人的。在这部作品里,意思和意义,都没有缺席。

论舞台呈现,《静止》进退自如,左右逢源,端起京剧范儿来,满宫满调,语气稍一转换,又可以萌倒一片。三个规定元素,灯,圆圈和吻的运用,妙而不玄,分寸极佳。

我们略存遗憾的,是全剧跳进跳出的处理,尚不能圆融精准,吴彼作为一个说书人也是很有台缘的,但,我们期待的是表现手法的非此不可,以及,每一次说书都有每一次的意义。   

此外,静知的入世求道之旅,也没有达成一波三折的效果。这段路,走得有点急,也有点短。

静知有句台词:“师父,这盏灯,看着很像是奖杯啊。”现在,我们评委希望这个奖杯(抱歉,其实不是很像个杯),也能成为剧组诸位主创创作前路上的一盏无字天灯。

现在,我们感谢执着的赶路人静知,我们感谢传灯解惑的师父,他兼任专车司机和不靠谱捧哏。我们还要感谢每次演出时,观众席里承认自己是小兰的那位女观众,不管是安排还是随缘,反正她让那一吻有机会实现,她让好故事有了好结局。

 

戏剧节大奖“小镇奖”获得者:《曾经未曾》

 

这是一部非常成熟的作品,却依然保持着刚刚诞生时的生命温度,很柔和,但绝对不缺乏力量。

一男,一女,飞机上,近距离共处,时而熟悉,时而陌生,这完全可以拿来排演一个现代人彼此冷漠疏离的故事,但,感谢本剧主创,用你们的专业水准,用你们的细致和耐心,在舞台上验证了人与人之间是彼此需要的,是可以彼此成全的。

停顿有力,过渡从容,有点老派,但绝不老土,这是一个你可以放心推荐给任何朋友来观看的好戏,无论他是戏剧界内行,发烧友,还是没怎么走进剧场的怯生生的新观众。

在这部作品里,分寸是太重要的事情,多一点,其实就会少很多,或者说,输很多。

也是基于分寸的考虑,我们要提示主创,有时候停顿过多,虽然是风格上的坚持,但有时也会造成观众的劳累。

不过要特别点赞的是舞台叙事的虚实转换,这种有意义的模糊性,让我们无心计较到底最后跪在舞台上安慰母亲也被母亲安慰的,到底是谁的儿子。反正,他就是一个母亲的儿子。

剧作者选择了北极圈这么一个可以俯视人间的角度,来完成圆圈这个规定元素,又选择了母子间一个最自然的、从唇边到指尖再到额头的吻。这个吻非常特别,与其他十一部参赛作品都不同,这个吻让冰川消融,让舞台温暖。

母亲的子宫,是儿子曾得到的最神圣的保护,而一部优秀的剧作,也能让观众在舞台前得到最好的保护,最深的慰藉。

如今,心灵鸡汤是个理所当然的贬义词,但我们作为观众,非常想念那位母亲熬了一夜却不能带上飞机,只能默默倒掉的鸡汤。还好,看完这部戏,我们又觉得这罐鸡汤似乎没有倒掉,被你们带到乌镇来了,带到我们面前来了。

 

戏剧个人奖获得者:李博

 

我们将个人奖颁发给李博先生,他担任编剧和主演的参赛作品《描红》,给我们以极大的惊喜。三十分钟时间,展示二十二部电影的华彩,这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何况还要限制在四位演员两种道具和一个吻的规定配置中。这很像一个舞台上的吉尼斯记录。

然而让我们欣喜的,是该剧主创并没有这么一种吉尼斯心态,他们只是要跟观众尽可能地分享,分享舞台的可能性,分享表演的多义性,分享美好的假定性。

作为一个戏剧人,李博一直在努力,我们感受到他对表演的敬意。作为一名教师,李博一直在努力,我们感受到他对教育的担当。

一切一定是源自乐趣,李博在课堂上,在排练场里,在舞台上,一定已经得到太多的乐趣。我们颁奖给他,就是想告诉他,我们知道你会一直沉浸在乐趣之中。

 

附:对《描红》的评语——

 

《描红》

 

哑剧为主,首尾相顾,精彩纷呈,不仅精彩,我们还看到精准和精湛。

戏剧人需要展示才华,而在探究舞台可能性的道路上展示才华,最令人激赏。

现场效果惊人,一戏一格,三位演员都能完成每个任务,且有出人意表的塑造。尤其是每次换气翻篇改身份,最能看出表演功力,表演功力有时就是衔接的功力。

至于具体电影片目的选择和排演,若有更好的起承转合,体现更清晰的发展线与因果链,就能上升更高境界了,目前仍有堆砌感。

最后的夫妻之吻,是水到渠成的一笔,可赞可叹。

女演员将道具放回原处,我们感受三位演出者对舞台这个空的空间的敬重和珍惜。

 

戏剧节“特别关注奖”获得者:《纪念日》

 

    《纪念日》是一部佳构剧,没有闲笔,处处得分,对大众文化,对婚姻生活,都完成了极为精当的解剖。我们欣赏的,是这种黑色幽默的格调,是这种高级的冷酷,尤其珍贵的,是这冷酷的深处,还有主创对角色的一丝不舍,一丝不忍。

整体的对称结构,绝不机械,反而是一种公平。对夫妻双方的刻画,特别需要这种公平,这种公平才是悲天悯人,不是悯一人,而是悯两人,以及他们身后的第三人,第四人。

    两位主演非常具有魅力,他们的盟誓和他们的床戏一样有冲击力,他们敢爱敢恨敢疲倦敢杀人,他们同病而不曾相怜,他们触碰不到对方的身体,却能触碰到观众的心灵。

    然而,两位配角的出现,略显潦草,倒是夫妻床戏时,他们出来拉窗帘,妙趣横生。若是评委可以大胆地提个建议:两位配角其实可以在这对夫妇的葬礼上结识,那么,剧作的结构将更显圆满,而不是目前这样留有遗憾。

最后要着重肯定的是,规定元素运用得当,尤其是那盏陶瓷台灯,可以是邂逅出轨对象的契机,可以是爱妻的礼物,还可以是杀妻的凶器。而在令人绝望的婚姻生活中,凶器和礼物,确实很像是一回事。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工作邀约,请联系赵先生,shihang_yingwu@163.com。有空翻翻我前面那些围脖,也花了我不少心血呢。抄书匠,刷屏鸟,关注须谨慎。微博图片,多为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