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噶尔之战:最后一支唐军在西域的覆灭
原创
阅读 71204赞 455
公元8世纪,怛罗斯之战的失败与安史之乱的爆发,让大唐王朝的势力逐步从中亚和西域撤出。他们的努力,让唐朝的军政制度在西域坚持到了公元1000年后,才终遇倒在了不断东进的伊斯兰突厥人之手。

公元8世纪,怛罗斯之战的失败与安史之乱的爆发,让大唐王朝的势力逐步从中亚和西域撤出。然而留守在当地的驻军却一直坚守下来,其中也不乏于阗这样心系大唐的土著王国势力。他们的努力,让唐朝的军政制度在西域坚持到了公元1000年后,才终遇倒在了不断东进的伊斯兰突厥人之手。

西域的小中国

于阗位于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口


于阗王国位于今天新疆西南部的和田地区。早在西汉时,就与中国发生了重要联系。早期抵达这里的汉使发现,相比很多西域的小国势力,于阗不仅更为富庶也更为开化。这里的居民不仅有较高的农耕水平,还占据着丝绸之路的东西方要道。

除了农耕产出与贸易收入,于阗国附近还有非常好的玉石矿资源。这对于玉文化情节浓厚的东亚贵族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优质宝石。因而他们很快就成为汉朝西域经营战略的重要一环。公元1世纪初,原本已经被莎车国吞并的他们,就在名将班超的帮助下复国。这里也就开始成为汉朝经营西域的驻军点之一。

于阗在公元1-2世纪 成为贵霜与汉朝的势力交汇点


但在当时,于阗人并没有立刻选择投入汉朝的怀抱。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居民大多属于波斯文化辐射圈内的东伊朗人口,其国王甚至以波斯式的“万王之王”自居。同时在西面,还有刚刚兴起的贵霜帝国势力存在。

所以两头称臣的于阗,很好的玩转于两个大国之间。通过贵霜势力的支持,保住自己的独立属性。又通过与汉朝的交好,吞并了附近不少地盘。甚至在汉军与贸易队伍帮助下,引进了稻米种植与桑蚕养殖。这一时期的经营,为于阗在后来纷乱的乱世中幸存,打下了基础。

于阗王国早期钱币 有比较浓郁的伊朗风格


一直到唐朝再次经营西域,于阗国因其地理位置险要,成为唐朝重点经营的安西四镇之一。当地的唐军不仅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关口,还可以同时节制北方的突厥与南方的吐蕃。大量唐军的进驻,让于阗当地开始了一个漫长的汉化过程。内地城市的里坊制在于阗城出现,原本的部落制则继续在城市周围的乡村施行。

公元2-3世纪 于阗当地的青铜头像


安史之乱中,唐朝大量招募番将来对抗安禄山的外族将领集团。于阗国王尉迟胜就相应号召,带着当地驻军为李唐王朝作战,最后自己也死在了长安。经此一乱的大唐,已经难以维系对西域的牢固掌控。不得已之下,开始逐步将权力下放给于阗的尉迟氏王族。

公元8世纪末,盛极一时的吐蕃人从南方的高原杀出。位于南疆的于阗,因为地理位置靠近青藏高原,被吐蕃人顺势吞并。但这并不意味着唐朝制度在当地的式微。相反,由于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吐蕃人只是在当地设立最高管理与驻军。滞留的唐朝残军与汉人后裔,继续成为城市生产的主力军。这反过来也强化了他们与于阗本地人的合流。

于阗在唐朝时成为安西四镇之一


公元9世纪,于阗人终于利于吐蕃人的衰落,再次获得独立。尽管中原的晚唐已经无力顾及他们,于阗人还是不断遣使中原。这个种植稻米、养蚕制丝、出口玉器的绿洲番邦,基本上恢复了被吐蕃也压制的唐制,自己俨然已经成为一个西域的小中国。在穆斯林势力开始在中亚获得绝对控制力后,恪守佛教信仰的于阗人继续通过与敦煌一带的汉人归义军交好,维持着通向东方的贸易线路。

唐朝是的于阗妇人壁画形象


佛教圣战

接受石敬瑭册封的李圣天


公元938年,于阗国王尉迟婆跋遣使中原的后晋王朝。在被石敬瑭册封为大宝于阗国王李圣天后,整个国家似乎得到了复兴。一个由于阗、归义军和信奉佛教的回鹘势力组成的联盟,在当时的西域悄然建立。

但就在李圣天死前不久的960年,王国的北方局势出现大变。原本信奉佛教与摩尼教的喀喇汗王朝,在第三代大汗萨图克·博格拉汗手下,皈依伊斯兰。这些突厥化的回鹘人,原本在中亚以锡尔河畔的怛罗斯为中心。却在波斯人的萨曼王朝攻击下,节节败退到西域的喀什噶尔。

源自回鹘的喀喇汗王朝在中亚不可避免的伊斯兰化


为了强化内部组织与战斗水准,喀喇汗国依然选择皈依伊斯兰,并通过与河中地区的穆斯林教团联合,集聚实力。当李圣天努力维系一个佛教文化圈的国际贸易同盟时,喀喇汗国的伊斯兰骑兵已经在西面的世界吹响反攻号角。

对于于阗人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他们过去的贸易网络,主要仰仗地区内势力之间的实力均衡。当喀喇汗人在河中等地频频获胜,一个近在咫尺的强权已经显露端倪。后者不仅以宗教教团来加强自身组织,还通过学习波斯式的中央宫廷制度,逐步强化了对麾下个部落的掌握和管理。于阗人若是不愿在日后被强大的对手威胁,就必须选择先下手为强。

于阗 高昌回鹘与喀喇汗国的对立形式


公元962年,于阗趁喀喇汗主力军在中亚与萨曼波斯人对峙,出兵攻击了喀什噶尔。这也是自吐蕃人攻灭安西四镇后,唐系军队在西域的首次大规模出击。虽然唐朝本身在数十年前已经被推翻,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西域的后裔,继续以高仙芝时代的战术作战。

于是在喀什噶尔的佛教徒求救下,于阗的唐式步兵与高昌回鹘派来的骑兵一起,包围了喀喇汗国的首都。这次战争本身没有太大建树,但厉兵秣马的于阗人,还是在7年后夺下了喀什噶尔。这也就为双方在此后数十年内的长期拉锯战,打下了基调。双方基本上围绕喀什噶尔一地,不断发生拉锯消耗战。

身着便装的于阗武士


由于喀喇汗王朝的军队基本以骑兵为主,所以无论是人马具装的铁甲骑兵还是灵活机动的轻装弓骑兵,都在攻坚战中用处有限。于阗人的军队依然是一支以步兵为主的安西军部队。在野战中保持缜密队形,就可以顶住游牧式骑兵的疯狂进攻。他们还经常直接发起围攻战,将步兵的优势做了最大化的发挥。和于阗是同盟关系的高昌回鹘,则会像过去的突厥人那样,派出同盟骑兵。这不仅抵消了喀喇汗人的骑兵优势,也可以在围攻战中承担外围警戒任务。

早期喀喇汗国军队以清一色的骑兵组成


公元971年的英吉沙之战,就是双方军事差异的最佳体现。依然保持唐制的于阗步兵,在高昌回鹘骑兵的帮助下,与从中亚回师的喀喇汗主力军大战7天。最终,双方因为都无法战胜对手而被迫罢兵。

二十多年后的996年,已经在中亚获得优势的喀喇汗人,又一次被于阗偷袭了喀什噶尔。这次,在围攻技术上有了长足进步的喀喇汗军队,通过筑坝断绝水源与挖地道的方式,反复折磨着困守艾斯克萨城堡的于阗守军。经过5个月的围困,终于迫使于阗军队突围逃走。

通过这场战役,于阗人发现喀喇汗王朝的军队中,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来自中亚等地的步兵。知道自己优势即将丧失的他们,决心一劳永逸的将喀喇汗人打出西域。在998年的第二次英吉沙之战中,于阗人不仅动员了国内所有的军队与高昌回鹘的骑兵,甚至从吐蕃和更东面的甘州回鹘与归义军那里,找来了帮手。依然需要在东西两个方向上同时用兵的喀喇汗人,将军队一分为二。一支向西攻打中亚名城布拉哈,一支向东对付于阗组织的佛教圣战联军。

唐末宋初的于阗贵族形象


由于需要攻打布哈拉,喀喇汗王朝的步兵力量几乎都被留在了西线战场。大汗阿里.阿斯兰则带着一支骑兵大军去帮助喀什噶尔城解围。最终,在喀什噶尔城下的决战中,喀喇汗王朝的大汗与他的骑兵主力一起,全军覆没。于阗人获得了他们发动战争以来的最大胜利。

鼎盛时期的于阗王国


喀喇汗国的绝地反击

正在召开军事会议的喀喇汗国贵族


阿斯兰汗战死的消息传到布拉哈,已经彻底歼灭宿敌萨曼王朝的优素福·卡迪尔汗成为了喀喇汗国的统治者。没有后顾之忧的喀喇汗王朝,也决心向东方发动有史以来最大的反击。

由于数十年的战争,原本作为喀喇汗突厥人自留地的喀什噶尔一带,已经在地缘政治上处于边缘位置。喀喇汗王朝不仅拿回了旧都怛罗斯,更是通过战争夺取了中亚的最大城市撒马尔罕。整个汗国的核心区域与力量源泉,都从西域转回了内亚。大量中亚,尤其是河中地区的前萨曼波斯势力,归附到他们麾下。波斯宫廷制度的引入,让汗国已经成为内亚一霸。伊斯兰宗教信仰的号召力,也将优素福·卡迪尔汗包装成了正义凛然的卫道者。


公元1000年,整军经武的喀喇汗大军开始东征。他们翻阅帕米尔山区,从费尔干纳进入西域。于阗人则再次向四方同盟求援,召集来高昌与甘州的回鹘骑兵,吐蕃的骑马步兵和归义军的唐式步兵。双方在争夺多年的喀什噶尔城附近,展开了最终决战。

喀喇汗国军队


这也是于阗人的佛教联军,第一次遭遇阵容完整的波斯-突厥式军队。精锐的古拉姆奴隶重骑兵占据整个中央位置,同两侧列阵的阿拉伯-波斯步兵一起,构成了喀喇汗王朝的中央阵线。来自花剌子模、锡斯坦与加兹尼的骑兵部队则在两翼列阵。跟多通过内亚教团形式募集来的圣战炮灰,在全军的最前方构成第一道战线。卡迪尔汗自己则同最精锐的卫队一起,位于全军身后的预备队位置。

于阗一边的佛教联军,则依然按照高仙芝时代留下的唐军战术布阵。于阗军主力与军制类同的归义军占据中央阵线。50人为一队的步兵,以营为单位,组成多个楔形阵,构成了前后两线布置。高昌与甘州的回鹘骑兵,分别位于步兵阵线的两翼。吐蕃人的骑马步兵则会被用于加强步兵阵线。


于阗军队基本上任然以昔日安西军班底构成


战斗首先在双方的轻骑兵之间展开,同为回鹘-突厥系的双方,在你来我往中耗尽了大部分箭矢。接着,大量自愿前来的圣战者发起进攻。但装备差且没有什么组织的他们,很快就被于阗的步兵击溃。于阗人的一线步兵发起楔形阵模式下,特有的攻击优势,却也在同这些炮灰的厮杀过程中,消耗了大量体力。

这时,喀喇汗国的主力骑兵从中路杀出,冲击于阗人的步兵阵线。他们顶着于阗步兵射出的弓弩火力,冲锋到重步兵跟前。但采用双线布置的后者,依然可以用预备队来填补第一条战线上的空档。无法得手的中亚骑兵,只能暂时撤回己方步兵之间重组。

战斗中的喀喇汗国骑兵


但装备更好的中亚骑兵,无疑在两翼的交战中较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了游牧特色的回鹘人,只能通过西域与中原的有限城市,获得质量不高的盔甲与武器。他们面对的对手却可以从怛罗斯、撒马尔罕、伊斯法罕、布拉哈、加兹尼、赫拉特等地的作坊内,获得质量更高的盔甲与武器。特有的马种优势,更让内亚骑兵在同西域对手的交战中,占得先机。

根据典型的唐式军阵布置,最精锐步兵往往会在后方成为包抄对手的奇兵。但随着两翼回鹘人的被压制,他们也就陷入了与中亚铁器的混战当中。喀喇汗的步兵主力,无论是波斯人还是阿拉伯人都是非常重视使用弓箭的民族。他们在伴随骑兵前进时,也以密集火力压制对面的于阗人。完成重组的古拉姆近卫军,则反复冲击着逐步被削弱的于阗军阵线。

唐朝中后期的步兵战术


整场战役,无异于当年怛罗斯战役的翻版。一支使用波斯-突厥战术的内亚军队,与一支使用唐朝-游牧混合战术的军队对垒。只是在喀什噶尔,于阗与归义军步兵都无法获得当年安西先辈们的巨大优势。喀喇汗国的军队,则比过去阿巴斯王朝的东方军团更为精锐。

中亚的阿拉伯步兵


随着联军在战场的各处被压制,回鹘骑兵首先推出战场。来不及逃走的于阗步兵,则开始被中亚的步骑兵们逐步合围。巨大的体能消耗与不利的战场形势,最终让联军全线崩溃。喀什噶尔城内的守军,在目睹了主力部队的覆亡后,选择了投降。

策马奔腾的突厥系骑兵


西域的历史转折

征服河中等地后 喀喇汗国也拥有了自己的工兵部队


公元1000年的喀什噶尔之战,无疑是于阗这样的佛教国家的灾难。得胜的喀喇汗国,不仅拿回了屡遭侵占的喀什噶尔城。随后又乘胜追击,夺取了兵力空虚的叶尔羌与叶城。损失掉大部分部队的于阗人,连自己的王城都无法坚守。国王尉迟萨格玛依只能逃到南方的山区打游击。

这一年的双11,卡迪尔汗仅带着数千人的部队追击到南部山区。埋伏在山麓两侧的于阗残军,利用喀喇汗士兵集体朝拜的时候,获得了最后一场突袭胜利。吃了败仗的卡迪尔汗,仅同少数人一起逃回于阗城。这一年的大规模东征,也就随着冬季来临而告一段落。

新建于喀喇汗国时期的清真寺


1001年,休整完毕的喀喇汗军队,再次席卷南疆各地。残存的于阗城镇被悉数占领,尉迟萨格玛依战死。延续千年的于阗王国,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喀喇汗军队随即又开始了针对高昌回鹘的攻势。后者同样在内亚强军面前,无力硬抗。

随着于阗王国的灭亡,西域当地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原本在当地占据绝对优势的佛教势力,开始遭到伊斯兰扩张的打压和清算。虽然部分团体依然坚持了很长时间的佛教信仰,西域本地也依然有诸如摩尼教和涅斯托利基督教信徒存在,但整体伊斯兰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455
  • 原创|发布:2018-03-31 21:47:39    更新:2018-03-31 21:47:39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tashuo@baidu.com。
+ 1已赞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