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见:做社科版的科学松鼠会

2014年9月19日 18:15 阅读 68

自我介绍:政见,ID:cnpolitics。向你介绍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是怎样分析中国的。我们致力于发掘海内外学者和智库的智慧成果,引进思想资源。在这里,我们“靠谱的谈论中国”。

受访者:方可成,政见CNPolitics团队创始人,曾任《南方周末》时政记者,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媒体与政治。

榜妹:#标配问题#“政见”是从何时开始运营的?现在关注者有多少?团队成员有多少?大家是怎么分工的呢?

政见:政见的微信公号是今年年初开始运营的,但政见作为一个团队的历史则要追溯到2011年11月。我们的第一个平台——至今也仍然是核心的平台——是网站(//cnpolitics.org),与网站差不多同时开始做的是微博。但是现在,运营不过几个月的微信粉丝数已经超过了微博,达到了近7万(微博是近6万)。我们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在手机上被阅读的,通过桌面端登陆网站阅读的已经占不到多数——互联网的移动化浪潮无法抵挡。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网站是我们的核心——文章收录完整,分类及其他功能更为完备。今年我们的网站进行了改版,除了在视觉上非常美观之外,我们也对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建起了一个“谁在研究中国”的初步数据库,非常方便感兴趣的读者查询和阅读。

整个政见的团队成员名单可见://cnpolitics.org/static/?static_page=team.php 具体负责微信的主页君有三位:张烨、吴睿、徐驭尧,此外还有设计师钱争予设计了模板。他们细致的工作对微信的运营至关重要。读过我们的微信号就会留意到,我们对每一部分的排版细节都相当讲究。

榜妹:#标配问题#从开始运营到现在,内容模式经历过几个发展阶段,粉丝出现过几次增长高峰,是哪些原因呢?

政见:单就微信公号而言,粉丝增长高峰一是在做各类互推时(没办法,微信公号可被发现的渠道太少了,于是互推这种非常原始的推广方式至今仍然非常有效),二是在有传播力极高的文章时。迄今为止我们传得最疯狂的一篇文章是主页君的神作:《如果男人有月经》。想看吧?哈哈,关注政见账号回复0310即可提取。

榜妹:在我们的新媒体排行榜(ID:xdnphb)上,“政见”是学术类的上榜大户,每日一文都有不俗的阅读量。榜妹经常觉得一篇不过瘾,求问为什么不多发几篇呢?

政见:我们是一个完全的志愿团队,各位成员都是义务写稿和维护账号,大家的空闲时间也很有限。这样的团队能够坚持每天一篇原创文章发布,已经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了。

知道你们设计了新的榜单规则,原创这一点的权重一定要大大提高呀!

榜妹:“政见”每天推送的内容都是由观察员原创或推荐的,能和我们介绍下个这团体吗?你们现在有多少观察员?

政见:简单来说,我们类似于社会科学版的科学松鼠会:将社科研究,尤其是关于中国的研究,以通俗的语言介绍给普通大众。之所以想做这个,是因为我发现:一方面,大众媒体上的观点类文章大部分都是无营养的快餐;另一方面,学术界的很多有价值的内容躺在厚厚的学术论文里,只在很小的圈子里交流。我们要做的,就是开采学术界的思想资源,呈献给大众。

现在团队里写稿的观察员有二十位左右,其他还有主页君、设计师、工程师等成员。

榜妹:学术类读物具有很高的信息量和阅读价值,但是严谨的逻辑往往造成阅读上的高门槛,所以阅读范围通常局限在专业圈子内。“政见”称自己是“政治科普”,要把有价值的学术资讯传达给普罗大众,请问你们怎么去平衡专业性和可读性?两者之间有矛盾吗?

政见:这个确实是我们一直在做,但总是有提升空间的地方。专业的也可以活色生香,不专业的也可以味同嚼蜡。怎么提高可读性?靠具体的技术吧,包括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跳笔”等写法,包括消灭专业词汇,将之变成人人都能看懂的语言。写作是一门技术,有天赋的成分,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靠学习和训练。

榜妹:新媒体的出现给了学术圈很好的机会去向大众呈现自己,“政见”是运用这一机会的典范,在微博和微信上都拥有很多粉丝。但是还有很多学术类的公众号还在辛苦的探索,“政见”能不能谈一下运营的关键?

政见:坚持就是胜利吧。你们的学术榜算是最“清净”的榜单之一了,没有什么热闹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榜单上的数字小得有点可怜,但我相信这个榜上的内容是最能沉淀下来的。

当然,清净不等于清高和保守。做学术类的人,其实对“前沿”会很敏感,因为学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各个领域的前沿不断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那么,在做传播上,为什么不也尝试前沿的方法,开拓前沿的理念呢?比如政见团队创建初期积累人气很大程度上就依靠的是制作信息图,是国内信息图的领风气之先者。

榜妹:“微信十条”发布之后,有人欢喜有人愁。请问立足于学术的“政见”如何拿捏学术与时政的边界?

政见:学术的内容,天然地更加理性、平和,没那么刺激。而且,一篇论文从开始研究到最后发表,往往都过了五年十年,确实是与时政跟得不是那么紧。有时候为了传播率,我们会努力将文章包装得刺激一些、贴合热点一些。

榜妹:请问方老师,您认为“政见”跟“智谷趋势”的相同与不同在哪?

政见:相同在于创始人都是《南方周末》的前员工,不同在于政见的创始人是《南方周末》普通员工,智谷趋势的创始人是《南方周末》编委。哈哈!

智谷的属性接近智库,对当下动态保持紧密的关注,用靠谱、创新的研究方法来发布原创报告,解读政经趋势;我们目前则更多是学术界思想资源的矿工和搬运工,以介绍他人的研究为主要内容。智谷是真正的创业,我们则仍然是业余爱好。

榜妹:“政见”是否是持精英主义倾向?精英和大众在推动社会进程方面各自扮演什么角色?

政见:我们是个松散的团体,成员各自有自己的态度,所以也很难说作为一个团队是什么倾向。

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精英能有更强的责任感,希望精英不是一群卓越而失去灵魂的人。至于大众,我想说的是,“乌合之众”从来只是对大众的一种描述而已,不是什么绝对的真理。从根本上来说,如果你相信大众只是乌合之众,那么做大众媒体便不过是为了利用、操纵这群乌合之众,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如果你相信教育、相信informed citizenry(抱歉没有找到合适的中文翻译)对民主的重要性、相信更好的公共生活的可能性,那么做大众媒体便有了更加向上的追求。

榜妹:“政见60秒”用一分钟的现场播报带来鲜活语音资讯,这么好的栏目为什么停止更新了呢?

政见:没有停止啦,只是两位声优的时间不太固定,后面肯定会继续的!

榜妹:“政见”每周推出的《政见周报》为读者提供了鲜活的学术资讯,但是榜妹注意到,除了“研究类(中国)”部分是基于国情且由中国研究者主导,其它大部分都是来源于美国的研究,请问您怎么评价这种现象?

政见:我们介绍的研究,大部分也来自西方的学术期刊,作者大部分也是西方高校的研究者。这是由学术界的现状决定的:高质量的研究大部分来自英文世界。

另外,我们也有意识地没有太多去介绍中国研究者的研究,因为其他的媒体都有渠道去报道他们,我们不必重复。我们要开掘的,是其他的大众媒体没有能力、没有兴趣做的内容。

榜妹:“政见”背后是一群有理想有担当的有识之士,日常运营也是志愿者无偿义务做的,很多人像榜妹一样好奇你们运营的费用从哪里来?以后“政见”是否会考虑盈利或收费,从而获得更多资源来实现自身的宗旨?

政见:正如你所言,大家都是义务劳动,所以也就没有费用问题。仅有的支出是网站服务器和域名,这个来自我们给合作媒体供稿的稿费收入。

我们当然希望认可我们的读者可以为内容付费,这样我们的确也可以有更多的资源去做更多的开拓。但目前就整体生态而言,应该还不太现实。

榜妹:榜妹其实是看《南方周末》长大的(方老师不要鄙视我啊),请问,您怎么看这个前东家现在的生存状态?或者说,您为什么要放弃那么有前途的一份工作,跑去米国读书?

政见:怎么会鄙视呢?看《南方周末》长大的都是好孩子!

我去年7月离职后的一年内,又有很多老同事离开了,当然他们离开不是因为我走了,而是这张报纸陷入了困境:经营上受新媒体冲击,没有探索出好的应对模式,内容上也依然是空间极小。以后,读南方周末长大的孩子会越来越少了。这很可惜,但也只能一声叹息了。

我到美国读博,纯粹是因为个人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前(钱)途和兴趣哪个重要呢?还是后者吧。

榜妹:从南周离职去美国读书,但又在大洋彼岸继续眺望中国,请问方老师,让您高兴的是什么,遗憾的又是什么?

政见:高兴的是在美国高校中不断汲取养分,获得智识上的愉悦;遗憾的是远离热闹的中国,没法亲身参与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

#榜妹必求#:能否让我们见识一下幕后英雄的真容,让我们知道每天享受的智慧果实都是哪些母鸡下的蛋?求团队合影一张。

政见:我们团队成员分布在天南海北,从来没有(将来估计也不可能)有合影……你们能去上面给的那个团队页面把大家的头像拼一下吗?……

谢谢“政见”(ID:cnpolitics)接受榜妹的采访!也欢迎加榜妹个人微信(ID:madnnnn)。

新媒体排行榜顾问

新浪总编辑

陈 彤

腾讯副总编辑

李 方

搜狐总编辑

吴晨光

网易总编辑

陈 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陈昌凤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徐 泓

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院长助理

李未柠

欢迎关注新媒体排行榜。这是一个综合评估微信、微博以及其它平台的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由媒体舆论研究机构徐达内.COM秉承独立公正传统出品,特邀包括腾讯新浪高管在内的业界学界知名人士担任顾问,公认最早最权威。不服就来冲榜吧!

我们正在寻找各个细分行业和领域中领先的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新媒体排行榜(xdnphb)微信号中的冲榜报名功能!您也可以加榜妹的个人微信(madnnnn),或者发邮件给我们:contact@xdnphb.com

(长按红色区域可以复制ID与邮箱)

注:根据腾讯官方政策,本榜所列微信阅读数是指前台显示数据,大致相当于UV,且超过10万者一律显示为10万+,与微信管理后台所显示的PV式数据可能不一致。“发布”中两个数字分别是指统计周期内的发布次数和篇数,“总阅读数”是指统计周期内所有发布内容的阅读数总和,“头条”是指统计周期内所有头条发布内容的阅读数总和,“平均”是指统计周期内所有发布内容的阅读数平均值,“总点赞数”是指统计周期内所有发布内容的点赞数总和。

新媒体,找新榜。新榜——数据驱动的互联网内容科技公司,助力中国企业数字化内容资产获取与管理,服务于内容产业,以内容服务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