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频频失联,“黑匣子”何在?

特约评论员邓海建

  河南洛阳市副市长郭宜品于8月5日“失联”。记者从接近当地警方的消息人士处获悉,因涉嫌受贿500万,郭宜品已被列为网上追逃人员。接近当地警方的消息人士称:“警方提供的奖金是500元。”据其提供的在逃人员登记信息显示,该案已由郑州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立案。(9月20日《华商报》)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躲猫猫”。这是网友对副市长失联事件的调侃。拍蝇打虎的语境下,官员急成兔子撒腿开溜,概率上也不是不可理解的事。按理说,地方部门对“疑似问题官员”更应该多一份警惕,既要防止其“反水”,亦要防止其“快闪”。只是,洛阳副市长犹如人间蒸发,为何失联、何时失联,目前尚未有确切的官方消息。然而,当地政府官方网站已将其名字及简历撤下,以及警方“大动干戈”满世界排查找人,无不显示“副市长失联”蹊跷且复杂。

  这些年,官员失联的频率确实令人警醒:广东、云南、湖北等多个省份,均曝出过类似官员失踪、失联事件。譬如,广州市花都区政协主席王雁威去年6月通过区政协办公室向区委请假治病后,曾一度“失联”数月;近日,人民网接网友爆料称,江苏省句容市档案局副局长郑某因卷入高利贷欠下巨债后失踪。17日,句容市档案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证实,郑某目前的确处于失联状态,并称其已向组织提出辞去公职申请。

  郭宜品携开发商失联,有人说这是“真爱无极限”,但其间寄寓的权力想象,恐怕不只是令少数职能部门汗颜。三重追问,无可规避:一者,究竟是谁走漏了风声?官员选择在恰当的事件刚好失联,显然不是“无准备之战”,那么,当事人如何嗅出纪检监察部门的风吹草动?疑似问题官员的“内部情报”从何而来?二者,自8月5日起失联迄今,40几天的时间里,不仅警方毫无头绪,当地政府更是一语未言、再三缄默,如此死不开口,是准备谎报瞒报还是确有难言之隐?舆情喧嚣至此,信息公开条例莫非真是纸上游戏?三者,“村不漏户、户不漏人、逐人排查的行为”,以及“在就任副市长之前,已遭多次举报,指其涉嫌以权谋私等问题”,是否说明官员任免程序上,未尽公平理性之责?自己的干部自己都看不住、管不住,作为一个副市长级别的官员,失联一个月之后才专案排查,是否也昭示着地方干部的日常监管几乎是牛栏关猫?

  涉嫌受贿500万,悬赏抓捕500元。这自然也成了民意反弹的槽点。其实,如若监管得力,这500元也是靡费公共成本。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只须反思两个问题:官员为何“跑路”得这么没有后顾之忧?早点发现问题的苗头,早点治病救人,疑似问题官员又何须“跑路”?为了找人,警方如此费尽心思,人力物力损耗,甚至本可以“修修再用”的官员,皆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沉没成本,谁人对此担责?

  一个法治社会,公众自然相信,失联官员终究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不过,如此多的官员突然失联、失联后地方部门又欲盖弥彰——“官员去哪儿”还要上演到第几季呢?歹戏拖棚,难道只须问责官员素质那么简单?失联官员玩“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总有铺垫、总有痕迹。如果用“海恩法则”来看,失联官员总不至于是一时兴起,必有或大或小的蛛丝马迹,那么,制度预警的基本功能哪儿去了?

  面对这样的既成事实,真正的反思应该是两个层面:一是追踪定位官员行踪的“黑匣子”在哪里?二是此事背后对应怎么的权利责任清单?于前者来说,“裸官”警觉、财产监督等都不能袖手;于后者来看,如何在“反腐新常态”下加强对重点职位的官员监管,制度再不能毫无方向感了。当然,即便从保护官员的角度来看,肃清权力上的寻租风险,可能才是禁绝官员失联的关键。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 。

网友立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