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程门立雪,今有“九旬院士做报告,听讲学生睡大觉”。

  中青在线报道,9月16日下午,人民大会堂,92岁高龄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走上报告台。他站着用35分钟讲完了题为“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大批后排的学生“倒”下,趴在桌上睡去。据了解,当天,台下坐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

  事件一出,引发热议。

  学生不懂尊师重道?

  华声评论表示了对吴良镛院士的敬重。作者认为,身为中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吴院士完全可以不必客气,完全可以坐着作报告,但他坚持站着做完报告,这是他对台下学生的尊重。《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个演讲的主题。而台下的学生“睡”掉了对演讲者最起码的尊重。

  长江网说,如今的大学生,真的该好好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敬业、奉献精神,不要自以为是、眼高手低,不要浮躁轻薄、目光短浅,不要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由德高望重的吴良镛院士亲自作报告,又是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这都不能提振某些研究生的精神,真的令人担忧。

  媒体人@中青报曹林以中立的态度,建议网友和媒体不要在道德上将院士和大学生对立起来。应心疼老院士,理解大学生。

  院士到底讲了啥?

  吴良镛院士究竟讲了什么,引得台下学生纷纷去会周公?

  中青在线整理了吴良镛院士的报告全文。在演讲的开篇,他就表示我“不讲大道理”,“只想通过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体会和同学们讨论。”在35分钟的演讲中,他分别就理想与立志、选择、坚持、师生关系以及学术道路上的几个顿悟展开了演讲。在演讲中还时不时拿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

  虽然媒体的评论大多“一边倒”,但也有少数人提出,或许应该从另一个层面想想。网友@心内的DrBLP说,听听这名: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会。@律师白少磊拿自己举例,好学者未必是好老师。吴老是建筑大师,去讲道德,就像一个律师去做外科手术,本来就不专业,大家不爱听也很正常。

  凤凰网的编辑模拟90后的口吻给吴良镛院士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我们需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树新风教育,走到研究生阶段,面临巨大的就业和年龄压力,我们已经对“务虚”失去兴趣,需要的是“务实”。与集中精力去听什么“净化校园、树新风”的空泛讲话相比,能在专业领域有所精进,或许才是更大的道德。以吴良镛院士的专业水准,给我们讲讲中国美术史,或者西方建筑师,配些图片,我们想睡也睡不着。

  网友@烧伤超人阿宝说, 首先对院士的精神表示敬佩和感动。但不得不说的是:这种敬佩和感动虽然足以支撑我听一个93岁的老人讲35分钟的人生道理,却不足以支撑我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全神贯注。

  最该骂的是组织者?

  网友@狂奔的4号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1、学生如果是自愿的,会打瞌睡?2、院士的内容足够打动学生,学生会打瞌睡?3、这就是中国教育。没有自由和失去兴趣的学生,古板而又老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一矛盾不是一天两天啦,如何改变?

  @浅斟轻吟分析,九旬院士站着做报告,台下学生睡成一片。出现这种尴尬场面,既不要责怪听课的大学生没礼貌、没纪律、没志向,也不要责怪讲课的老院士不精彩、不生动、不新潮,而要痛骂活动组织者一厢情愿、僵化教条、脱入俗套。这种强行对接的灌输模式,根本不考虑受众感受,累了院士苦了学生,是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

  老院士90岁高龄了,可以搞个网络直播呗,还能坐着。网络同样可以对话交流,这种报告会,未必非面对面。@妍不及伊的想法或许更符合当下的潮流。

 

  新京报新媒体编辑赵晶磊

  (本文首发新京报新媒体,您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新京报”,或添加微信号:bjnews_xjb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