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言以贯万物 > 9月18日 >
第247期

有刺激无改革

  • 1八月份宏观数据比较难看,很多人呼吁进行刺激,主张刺激的人以为经济就是“总量”
  • 2用货币刺激经济,货币数量的增加只意味着通货膨胀和财富再分配,而不是福利的改善
  • 3政府的刺激政策增加了总产出,使得“数据”好看,但并不意味着财富增加与福利改善
  • 4目前中国GDP增速下滑是对四万亿后遗症的修复,经济自会平衡,不干预是最好政策

人们不是为指标活着

个体不是生活在总量中,“总量”只是一个“幻觉”。对普通百姓来说总量指标的改善意味着物价房价的上涨,更大的生活压力,这种“改善”是值得他们欢呼的吗?

财知道:8月份中国制造业PMI指数跌至51.1,低于7月的51.7,很多人惊呼制造业投资呈“断崖式”下跌,而且8月份外商直接投资降低14%。伴随8月份经济数据公布,期望政府采取降息等强刺激政策的论调再次抬头。你怎么看?

朱海就:八月份宏观数据比较难看,有媒体认为“这是自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从未有过的糟糕表现”,因此很多人呼吁要再次进行刺激。在我们看来,这些主张刺激的人在一些基本的问题上犯了错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什么是“经济”?又怎么衡量“经济”的好坏?那些主张刺激的人士误解了“经济”的概念,以为“经济”就是“总量”,可以用总量指标及价格指数来衡量。其实“经济”与“总量”没有什么关系,人们不是为那个指标活着,个体不是生活在总量中,“总量”只是一个“幻觉”。我们应该把“经济”看作是个体的行动,以及行动之间的协调,个体的福利通过行动和协调得以改善。而总量指标无论如何都不能反映个体的行动与协调过程,以及他们福利的改善。因此,衡量“经济”的依据是个体的行动空间是否扩大,个体之间的协调是否得以改善。经济刺激所取得的改善,是“总量指标”的改善,不是经济的改善。对普通百姓来说总量指标的改善意味着物价房价的上涨,更大的生活压力,这种“改善”是值得他们欢呼的吗?

二是“货币”与“经济”的关系。主张刺激的人士把货币当作刺激经济的手段,又误把货币量的增加所导致的“宏观数据的改善”视为“经济的改善”。而我们知道,货币是交易媒介,不能作为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来使用。货币数量的增加,只意味着通货膨胀和财富的再分配,而不是福利的改善。况且现在M2已经接近120万亿,绝不算少了。总量指标的下滑只是代表流动性下降,但流动性下降不代表老百姓生活质量的下降。因为一方面物价也下跌了,另一方面无效投资减少了,有效的供给并没有减少。

另外,主张刺激的人也没有看到统计指标本身的缺陷。如GDP只考虑最终产品,中间环节未计入,其实很多经济活动发生在中间环节,如快递、物流等等。因此商业的扩展、交易范围的扩大不能在GDP中得到反映。还有,大量小微企业的经济活动,由于规模小难以在GDP、CPI等指标中得到反映,而这些小微企业的经济活动与百姓的福利是息息相关的。上半年GDP增速下降到7.4%,但就业人数新增加了737万人,同比增长12万人。新登记企业168万户,同比增长57%。正是看到了“大众创业”和“草根创业”的热潮,所以总理才有了不惧GDP指标下滑的底气。

经济刺激和改革“水火不容”

改革是为了改善福利,但经济刺激并不是改善福利的手段。政府的刺激政策增加了总产出,使“数据”好看,但并不意味着财富的增加与福利的改善。

财知道:李克强总理上周在达沃斯夏季论坛说过不随单项指标小幅波动起舞,新华网评降息预测也说,这是对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改革的不信任。你怎么看?

朱海就:确实,有刺激无改革,经济刺激和改革之间“水火不容”。地方政府对刺激政策是求之不得,因为银行一放水,债务危机可以缓解、土地又可以卖个好价钱,这样又何必改革呢?改革是“逼”出来的,刺激政策必然使改革失去动力,使改革夭折。

改革是为了改善福利,但经济刺激并不是改善福利的手段。政府的刺激政策增加了总产出,使“数据”好看,但并不意味着财富的增加与福利的改善。如上面所说,财富是个体在满足他人需求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不是政府刺激出来的。刺激政策使本来该淘汰的产能得以保留,经济结构恶化。

对于利率,我们并不是主张人为地维持高利率,而是主张利率市场化,让市场利率发挥调节作用,这需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因此,要用“改革的预期”代替“降息的预期”,把人们的预期引到改革上来。

政府不干预是最好的政策

目前中国GDP增速的下滑是对四万亿后遗症的修复,是淘汰过剩产能的机会。经济会自己取得平衡,换句话说,市场中的个体自己会对信号做出反应,政府不干预是最好的政策。

财知道:然而16日央行向五大行投放5000亿SLF,期限为3个月,近似降准0.5个百分点。定量宽松、定向降准、新常态、SLF……调控看起来越来越科学了,是这样吗?

朱海就:经济是一个整体,货币总是流动的,经济刺激既然是“坏”的,就不可能只对某些人或部门产生有益的影响,而对他人没有坏的影响,所以宏观调控没有“科学”这回事。“科学的宏观调控”是一个荒谬的概念。我们要防止偷换概念,使经济刺激在重新包装之后以“科学”的面目出现。不断地进行微刺激和“四万亿”那样的猛药没有什么区别。

美国大萧条不是罗斯福新政挽救的,新政只是延长了危机。目前中国GDP增速的下滑是对四万亿后遗症的修复,是淘汰过剩产能的机会。经济会自己取得平衡,换句话说,市场中的个体自己会对信号做出反应,政府不干预是最好的政策。

不应设定经济增长目标,无论高还是低

把“经济”的事交给个体,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减少对个体行动的管制,消除人为的障碍,让个体尽可能地发挥企业家才能,这样“经济”自然就好。

财知道:人们看到政府怎么调控经济也不再高增长,似乎认为经济越发达增长越慢才是正常的,接受了“新常态”的说法。近日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也意外呼吁中国明年GDP增长目标应定在7.0%至7.5%之间,降低预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怎么重启经济增长?

朱海就:如上所述,“经济”不是关于总量指标的,人们的经济活动不是冲着指标去的。因此不应该设定经济增长的目标,无论高还是低。把“经济”的事交给个体,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减少对个体行动的管制,消除人为的障碍,让个体尽可能地发挥企业家才能,这样“经济”自然就好。昨天,也就是9月17日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6项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新政策,主要内容是减税,这就很好。

我们已经看到李总理已经更多地关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而不是总量指标如何,这符合对经济本质的理解和改革的要求。政府部门、公众和媒体的注意力也应该相应地转变过来。与理念的转型对应,经济政策也应该服务于个体企业家才能的充分发挥,而不是服务于“总量指标”。

朱海就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您可以关注朱海就微博与其深入探讨)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本期简介

第247期

有刺激无改革

目前中国GDP增速的下滑是对四万亿后遗症的修复,是淘汰过剩产能的机会。经济会自己取得平衡,换句话说,政府不干预是最好的政策。

第243期:

房产税不可取

第238期:

废了吧,户籍

第234期:

公车的悲剧

第231期:

拥堵费不合法

第229期:

荒唐的反倾销

第228期:

养老不能靠政府

第227期:

可怕的狗权

  • 下面哪个问题是你2014年最关心的?(此问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