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土木堡之变,大明帝国由盛转衰

战争事典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 年)七月十一日,统一了东西蒙古的瓦剌太师也先, 以“大元一统天下”为口号,率领着蒙古铁骑在明帝国数千里的边境线上展开了猛烈进攻。也先的大兵压境,让这场战争几乎没有从小战到大战的过渡。明蒙双方从一开始就投入了大兵团作战:七月十一日,明帝国大同右参将吴浩领兵于猫儿庄遭遇也先大军,兵败身死。十五日,大同总督宋瑛、驸马都督井源、总兵官朱冕、左参将都督石亨四路将领统兵四万到阳和,寻求和也先主力的决战。但不幸的是,阳和之战明军再次全军覆没,仅少数人仓皇逃回。

土木堡之变,大明帝国由盛转衰

《平番得胜图》中的明军形象

边境烽火接踵而至,持续的战败让朱祁镇这个年轻的明帝国皇帝再也无法安心地坐镇北京城。在内官王振的怂恿下,血气上涌的朱祁镇不顾群臣反对,决意亲征。朱祁镇仅仅准备了两日,便于七月十六日告别了太庙的列祖列宗, 率领数量庞大的亲征军浩浩荡荡地离开皇城,向前线挺近。

然而,朱祁镇这一血气上涌的仓促决定,让根本没有任何准备的京营将士惶恐不已。明军没有足够的粮草,没有充分的动员,几乎什么也没有。随行人员也都很沮丧,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皇帝到底要干什么。二十三日,当亲征大军驻跸宣府的时候,本该秋高气爽的华北天空却突然乌云密布,风雨大作,原本就惊惶不已的亲征官军更加觉得这是上天的警示。负责观察天象的钦天监监正彭德清劝说王振:天象有变,应该立即回师。但却遭到了王振的厉声斥责。二十八日,明军到达阳和,这里是大同官兵和瓦剌军战斗的战场。只见这里尸横遍野,阵亡明军的尸体已经腐烂得臭不可闻,似乎在用这种方式诉说着他们的苦难。亲征大军就在这种惶恐不安的心态下,缓慢地到达了大同。

土木堡之变,大明帝国由盛转衰

明代御林军复原图

然而明军到达大同后,却没有见到瓦剌军的踪迹,这让朱祁镇很是沮丧。最后,他考虑到巨大的后勤压力,低落的士气以及不明朗的战场态势,决定班师回朝。

八月初十,亲征军自大同返回京师。然而“赶巧”的是,一路不见踪影的瓦剌军,却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土木镇)附近出现了。朱祁镇和王振很紧张也很高兴,因为他们终于遇见了敌军。也先太师同样很紧张、很高兴,因为蒙古人已经在这里等待很久了。

于是,血腥的会战展开了。

残阳如血,两军厮杀在小小的土木堡,喊杀声震撼天地,响彻山谷。不知道过了多久,喊杀声渐渐平息,一切归于平静。

八月十七日,北京收到了土木堡战败的消息:亲征军大败,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被俘。是为“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的名字也因为这次大战而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这场大战给明帝国和瓦剌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明军土木堡之变的战败直接导致同年十月的北京保卫战,此战也对后来明帝国边境的军事部署和明对蒙古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这场在当时震惊了整个东亚大陆的战役,在史书上却很少有详细记载。史书上的记载或寥寥数笔,或语焉不详,甚至连双方兵力都是一个谜团,更不用提其中诸多秘而不宣的运筹和谋划了。因此,土木堡之变衍生了诸多的传说、妄言,甚至是阴谋论。

土木堡之变致使皇帝被俘;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无数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强盛的大明朝由盛转衰。明朝进入了中期阶段。

另一方面,土木堡之变对明代中后期边防政策和战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日后明帝国虽然边防重心不断变化,但其国防政策、军事布局以及建军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土木堡之变的影响。更由于土木堡之变的刺激,明军发展出了更有针对性、更具性价比的火器战车战术。这其中不乏能臣良将的不断探索与尝试,更有“俞龙戚虎”这对军事天才所进行的划时代军事改革。然而,一切努力和变革,都受困于明帝国日益崩溃的财政与政治,更随着女真八旗的崛起而付之东流……

本文摘自《明帝国边防史:从土木堡之变到大凌河血战》

土木堡之变,大明帝国由盛转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