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间公益发展

2014年6月20日 20:48 阅读 14

不知道你的姓名,没见过你的背影,为什么你总在无怨无悔地奉献爱心?不是你的远亲,不是你的近邻,为什么你常伸出有力的双手,帮助一个又一个需要关爱的人?其实你的行动已告诉我,你的付出既不为扬名,也不图回赠,因为你是不图名利的公益人。

随着人们参与公益事业热情的不断提升,社会上各种名目的志愿活动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身于环保、扶贫、助残、医疗、慈善等领域的公益事业。“公益”成为新时代慈善活动的代名词后,如蒲公英般四处传播,并快速在青藏高原生根发芽。

“公益”一词,出现于五四运动之后,是“公共利益”的缩写,泛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公益组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举办的慈善机构,如红十会、慈善总会和具有官方色彩的各类救助、扶贫类的基金会及救助会。另一类是由草根爱心人士发起的民间公益组织,如我省的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江河源助学、青海夏都志愿者服务中心、蓝天救援队等。其中民间公益又分为注册社团和非注册社团两种。青海民间公益发展历程仅十余年,如果按时间划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兴于2004至2007年,盛于2008年至今。

尽管青海很早已有人从事慈善活动,但以真正公益身份出现,且较有影响力的活动应该始于1997年。这一年,著名公益人杨欣用义卖书的钱购买建筑材料,并招集了12个志愿者,在可可西里建立了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在历时三年的设备配置和软硬件完善后,于2001年1月1日,启动志愿者招募机制。一年内有200多名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者在保护站开展志愿服务,由此拉开了青海志愿服务的序幕。

2004年,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经青海民族事务委员会和青海省民政厅批复正式成立,形成了以教育救助为主、贫困帮扶、医疗救助为辅的民间社团救助体系,开启了青海民间社团注册的先河。

2005年,格桑花西部助学团体成立,后在青海省民政厅注册为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主旨为青海等西部地区青少年提供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和改善成长环境。目前,已经发展成青海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公益组织。

这一年,几位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徒步穿越门源县时遭遇雪崩,致使3人遇难。在之后的救援中,当地群众表现了极大的奉献精神,积极参加救援并帮助找到了3名遇难者的遗体。为了表示感谢,热心网友自发筹集资金,购买了一些物资回报。这部分资金在购买完物资后还剩下若干,于是就购买了一些学习用品,赠送给当地的学生。也正是通过这件事,户外爱好者们了解到农村的贫困和教育的缺乏,认为应该形成一个固定的网络公益组织,为各方面资助人搭建一个平台,“江河源助学行动”也由此应运而生,并成立了专门的网站。

从某种意义上讲,“江河源助学”是青海省首个纯草根公益团队。她的诞生,形成了注册组织和非注册组织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随后,虽然有不同民间公益团队成立,但从事的公益活动项目相对单一,活动的范围也比较小。

青海省的公益活动盛行于2008年。这一年,因为汶川地震救灾、奥运会志愿服务等活动,青海各种公益组织和团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如“爱心之帆”、青海蓝天救援队等以QQ等为平台的草根公益团队,以及各高校的志愿者团队应运而生。2010年,玉树地震的发生,又催生一大批草根公益团队,如青海夏都志愿者服务中心(民政注册)、义工联等。

尽管青海的民间公益发展相对滞后,各公益组织和团队呈单打独斗态势,在内部管理和公益活动实施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但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团体正在以不同的速度向正规化迈进,其中青海夏都志愿者服务中心、义工联、蓝天救援队、雷锋爱心车队等草根公益团队已经分别加入青海红十字会、团省委和青海慈善总会等部门的义工组织,通过接受培训等正逐渐壮大。目前各种公益组织和团队呈遍地开花之势。

青海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于兰斌介绍,自2001年青海民间组织管理局成立以来,青海已登记注册各类民间社会组织三千余家,为促进教育、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青海人用一颗心铭记他们的渴望,用一双手联合更多的力量给予,我们是夏都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