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真的很难

2017年1月28日 23:35 阅读 8242 新浪博客
 

  “知行合一”一词最近几年变得很流行,朋友圈微信上的签名、室内墙壁上挂的字画或题词经常看到它,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完全理解知行合一的丰富内涵。

  知行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知先行后”、“知易行难”,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命题。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讲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知行合一倒是提得很少。

  知行合一,最早是由明代大学问家王阳明提出的,他说“知之深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简单来讲就是,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大家要说了,把两个不同的概念硬整成一个概念,不就陷入不可知论了吗?可不要小看王阳明的智慧,他的理论可没有那么简单。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针对朱熹的“格物致知”、“知先行后”的观点提出的,他反对将知和行分开,主张从自己的内心寻求“天理。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要知道在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都是依据朱熹定下的大纲命题的,在那个时代,他老人家可是不折不扣的“圣人”啊,要挑战朱熹的理论,其难度可想而知。

  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就是,知和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既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这看上去颇有点辩证法的意味。现代人讲的“learningby doing”或“doing by learning”,也有点这个意思。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过去很多年,阳明心学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受到国内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因而无法广泛传播,知行合一的观点此前也是不被接受的,为什么这几年会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呢?我跟几位朋友做过深入的交流,大家认可这一观念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第一,当今社会假大空的东西太多,从上到下,说一套做一套,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这让公众再也无法忍受,“知行合一”是大家普遍的愿望。

  第二,功利主义盛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伪专家太多,知识的可靠性和有用性受到怀疑,“知行合一”成为人们内心的呼声。

  可以看出,人们对知行合一的认可,更多的是从言行不一、表里相悖的反面来理解的,虽然它只是知行合一丰富思想内涵一部分。人们按照字面意思和现实需要来使用,这种理解本身也没什么问题,词语的含义本来就是跟随时代变化的。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也是一种个人修行的方法论,一个人需要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断在事上磨炼,不断克己省察,能达到“致良知”的终极目标。知行合一是一个人由知善到行善的过程,它要求人将自己的道德认知付诸实践,通过实践反思和省察,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至高境界。


一个接地气的关注节能环保领域的微博,欢迎创意节能产品、技术、行业爆料、环保曝光来稿!微信号:全球节能环保网/Gesep_Green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