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般到几岁开始有性别意识?

本题已加入知乎圆桌 »从零开始的性教育 ,更多「性教育」「儿童教育」讨论欢迎关注。 之前看《爸爸去哪儿》,有人说森蝶哭可能是不想让林志颖给她换裤子,尤…
关注者
1,868
被浏览
463,113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谢邀 @黄继新@鲸宇


先讨论一下题目中提到现象。我个人认为森蝶对林志颖的拒绝并不完全是因为性别因素。事实上,一个相对陌生的大人在一个相对公开的地点给自己换裤子,这其实是一个很让人害怕的事情。还想提一下“身体害羞感(body shame”的概念。孩子6-7岁时会发展出一种对自己身体害羞的感觉,这时候孩子开始拒绝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身体。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害羞虽然在面对异性时似乎更为强烈,但对同性也是存在的。比如我自己在7岁时开始拒绝和我爸爸一起洗澡。


再趁此机会仔细梳理一下孩子对“性别”这件事是如何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识的。孩子对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其实是非常非常迷人的


先说说什么是“性别”。与中文只有一个词来表示不同的是,英文中的“sex”和“gender”都可以用来表示性别。“sex”更多的指向解剖学上的性别,也即孩子出生时由染色体或生殖器官决定的性别;而“gender”则更多的指向在社会文化中对于不同性别的个体具有的社会知觉,包括社会文化对于不同性别的印象、期待和要求。一般在刻意区分时,我们常常将前者译为“生理性别”,后者译为“社会性别”。


虽然“性别”这个概念对于孩子来说相当困难,但他们对于性别的认识其实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比绝大多数答案中提到的都要早。婴儿在4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将男性与女性的声音和照片进行匹配;在近1岁的时候,婴儿就可以确定的区分男性与女性的照片。3岁以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准确的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然而,对于5岁之前的孩子,“性别”这件事在某种角度上其实是很可怕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发展出性别恒常性。也就是说,孩子认为人的性别是可以被轻易改变的,而这种改变往往取决于外貌特征。比如我的外甥3岁时带上妈妈的假发后,就认为自己已经变成了女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这实在是让人觉得非常恐怖。


有趣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在经历人生中的第一个“性别印象刻板期”——他们对男孩女孩应该具有的行为模式具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在这个阶段,男孩和女孩倾向于分开玩,选择有更强烈性别特征的玩具,他们甚至会认为一个玩布娃娃的男孩比一个偷钱的男孩更难以容忍。出现这种倾向可能也和性别恒常性的缺失有关:孩子需要非常强的证据证明自己是一个男孩/女孩。这种强烈的刻板印象一般到孩子6-7岁时会逐渐缓和,在这个阶段孩子也掌握了性别恒常性,知道了性别不会被轻易改变。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性别刻板印象会再次加重,这可能与在这个阶段孩子要形成稳固的自我认同有关。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3-5岁时会逐步获得性别图式——他们会对生活中的很多行为、事物和角色进行性别的标签化。比如,孩子可能会认为卡车、打架和飞行员是男性的,而缝纫机、过家家和护士是女性的。建立起性别图式后,孩子还会比对自己的性别,对相应性别图示中的行为、事物和角色投入额外的关注,与此同时,异性性别图式中的内容则会被忽略。在这个过程中,男孩和女孩可能会获得完全不同的知识,发展出完全不同的兴趣和能力。也许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完成了与性别有关的第一次社会化。从这个角度看,3-5岁是性别角色建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很多文化中,男孩都承担着比女孩更大的性别角色压力。相比较于男孩,女孩往往更容易获得一个“更异性化”的玩具,也更有可能保持对异性游戏、活动的兴趣。这种压力的不平等往往会持续到青春期。人们对“假小子”比对“娘娘腔”更宽容,实际上反映了男性角色在社会中更高的地位。


最后说说性别方面的教育。今天,很多发展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者都认为,严格定义的性别角色对于男孩和女孩的发展都是一种消极的限制,事实上,告诉孩子男生女生都可以细心体贴、勇敢坚强,可能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一种禁锢的解放,也有利于孩子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对他人的尊重。研究发现,告诉孩子“女性特征”的作用,并说明性别刻板印象可能带来的偏见和歧视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很好的缓和幼儿期孩子的性别偏见。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方法受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抵制。这也说明了社会性别平等的教育应该尽早开展


参考文献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 David R. Shaffer & Katherine Kipp. 著, 邹泓 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6版)》, 罗伯特·费尔德曼 著, 苏彦捷 邹丹 等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