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叶永烈:历史的记录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09:31  《小康》杂志

  采写/《小康》特约记者张弘

  近日,著名作家叶永烈的《邓小平改变中国———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一书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推出新版。该 书以第一手采访,结合相关史料,再现了粉碎四人帮,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中国政局。作为近年来影响巨大的纪实文学 作者,叶永烈早年还写过科普作品《十万个为什么》等,拍过18年的电影并得过百花奖,出版作品累积约两千多万字,其经 历颇有传奇色彩。

  近日,记者采访了他。

  方毅的三次批示改变职业生涯

  1976年5月,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电影厂工宣队领导找到了叶永烈,要他担任内片组组长,拍供内部观看的 电影。工宣队领导找叶永烈的原因是,这种“中央交办”的影片从接任务到出片,一般要求是十天到半个月,这是非常快的速 度。叶永烈虽然在文革中挨批,但业务能力是公认的,拍电影比较快,他们不得不请出他这个“臭老九”。叶永烈拍了很多京 剧唱腔,拍了杂技。当时,叶永烈并不知道这是给毛主席拍的。1981年,叶永烈任导演的电影《红绿灯下》获第三届电影 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和同时获奖的刘晓庆的合影,叶永烈现在还保存着。同时,他还出版了三部电影方面的专著:《电影》 、《电影的秘密》和《电影史话》。后来,这三本书成为电影入门书,每个电影厂新进的人都要看。

  这时的叶永烈没想到,由于一篇报道,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对自己的问题做过三次批示。 说希望给叶永烈创造条件,使叶永烈更好地创作。这使叶永烈从电影厂跳出来了,变成了一个专业作家。

  早年叶永烈就写过《十万个为什么》,他于1978年出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第一次印了300万册。当时, 《文汇报》对叶永烈进行了大半版的报道。而《光明日报》记者来到家里采访叶永烈,记者没有想到叶永烈一家四口竟挤在1 1平方米的房子里,创作环境极其恶劣。这位记者当即写了内参进行反映。方毅看了,批示要改善叶永烈的生活条件。

  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举行隆重仪式,授予叶永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还发了1000 块奖金,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字。《人民日报》报道了,《大众电影》也登了。由于《大众电影》当时的发行量是800万 ,一下子就引起了轰动。后来,上海又给叶永烈分了房子,再后来,上海市决定调叶永烈到上海市科协担任常委工作。方毅副 总理的批示,叶永烈是很久以后才知道的。方毅去世之后,叶永烈采访了他的夫人,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记录了方毅的一生, 以示感谢。

  由于叶永烈喜欢写作而不愿为官,因此,当1987年上海作家协会第一批专业作家招聘时,叶永烈作为首批8位作 家之一,考试报审并审核通过。这一次,叶永烈彻底转到文学的轨道上来,一直到今天。

  多次得到钱学森的支持

  前两年,中国载人航天飞船上天的时候,叶永烈出过一本《飞天梦》。实际上,早在1979年,叶永烈就拍过一部 电影《载人航天》。

  当时,叶永烈写了一个拍摄提纲寄给承担航天研究工作的七机部。叶永烈不知道,这个提纲转到了七机部副部长钱学 森手里。后来钱学森到上海来,就让秘书约叶永烈到饭店见面,他们俩整整谈了一个晚上。钱学森告诉叶永烈,中国从197 1年就开始训练自己的宇航员了,叶永烈听了以后非常兴奋,说我们能不能去拍宇航员训练?钱学森说可以,这在我的管辖范 围之内。第二个月,叶永烈就去北京呆了一个月,写出了电影剧本。1979年,叶永烈就带着摄制组到航天员训练基地拍摄 。前两年,因为出版《飞天梦——叶永烈目击中国航天秘史》需要报审,叶永烈拿出了当时的一些照片,国防科委的审查人员 都很惊讶,因为他们都不知道1979年中国就在训练自己的宇航员。后来叶永烈使用这些包括大型离心机等在内照片,得到 了钱学森批准。

  叶永烈还记得,钱学森对科普很关心,对电影很有兴趣。《载人航天》分为三部,一部半个小时。拍完后他主动拿去 看,然后约叶永烈见面。每次审片,他都让叶永烈坐在他身边,边看边说,叶永烈就记录他的意见。

  当时,上海创办了一个杂志《科学生活》,叶永烈是负责人之一。编辑部想一炮打响,叶永烈就用肖勇的笔名写《载 人航天》的拍摄散记。《文汇报》、《解放日报》、《上海科技报》在同一天转载了这篇文章,一下子轰动了,各国通讯社都 发表文章说中国宇航员即将上天。本来,《载人航天》的第一部,第二部都已经公开上演了,结果因为这个事情,加上当时百 废待兴,相关研究也被推迟,所以,本来准备放的第三部(主要是训练宇航员的内容)了,结果被推迟上映,到现在也没有放 。

  1980年,彭加木失踪的消息一传出,上海人民出版社让叶永烈赶去新疆,写一本关于彭加木的书。于是叶永烈以 上海人民出版社特约作者的身份赶到了乌鲁木齐。到那里以后,记者们都告诉叶永烈进不去,因为进罗布泊要经历22个基地 ,没有国防科委的批准是不行的。叶永烈一听就到新疆军区参谋长那里,拨通了钱学森秘书的电话。半小时后答复说,同意叶 永烈进去。

  当天夜里一两点钟,一辆越野车把叶永烈接入空军机地,从那里坐直升机,进到罗布泊的库木库都克,参加搜索彭加 木。出发之前,《光明日报》、《文汇报》的记者都很吃惊,他们拜托叶永烈在里面把消息用电报发给他们。此后,叶永烈还 采访了彭加木夫人及其他亲友,以真正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追寻彭加木》一书。

  为戴厚英鸣不平

  1983年,戴厚英因为《人啊,人》挨批判,叶永烈因为《黑影》挨批判,批判两人的文章同时出现在上海一家报 纸的同一个版面。叶永烈觉得戴厚英很值得一写,专门找她要求采访。戴厚英给叶永烈回了一封信,说写她,对叶永烈来说很 糟糕。因为当时戴厚英的处境很不好。

  叶永烈专门去她家采访,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了晚上。事后,叶永烈根据录音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雾中的话》,为 戴厚英鸣不平。审阅时,戴厚英一边抽烟一边看,看的时候还流了泪。文章完成后,在上海很多报刊都发不了,结果,青海一 家杂志用这篇文章做封面发表了。德文版《人啊,人》出版的时候,专门把这篇文章附在后面。

  戴厚英突然遭遇不幸之后,叶永烈感到非常震惊甚至不敢相信。这时,香港某刊物约叶永烈写文章,叶永烈连夜赶写 了一万字,这家刊物撤换其他稿件,把这篇急稿放进马上出版的一期。然后,叶永烈利用那次采访戴厚英的录音继续写下去, 在那份刊物连载。最后出版了一本书,这就是《非命》。

  除此之外,叶永烈还写过一写关于音乐家的报告文学,如《傅雷与傅聪》、《思乡曲》(马思聪)、《离人泪》(葛 佩琦)等等,并揭示了傅雷的真实死因。

  在叶永烈的揭示之前,傅聪、傅敏都以为父母是喝敌敌畏自杀的。叶永烈说,傅雷夫妇自杀之后,保姆不知道情况, 她胆子很小,根本没看清楚。傅雷喜欢养花,家里有一瓶敌敌畏杀虫。保姆就合理想像是喝敌敌畏死的,并这样告诉了傅敏、 傅聪。她也不知道傅雷夫妇的尸体是先送到了公安局验尸,然后才去火化的。

  后来,公安局的人告诉叶永烈,傅雷夫妇的档案在公安局。叶永烈就去查,发现档案很详尽,里面还有带队抄家红卫 兵的姓名,说到了上吊的绳子,还有尸检报告等等。叶永烈跟公安局的人说,这些资料能不能复印。公安局的人说,你拿走吧 ,用完了还回来。叶永烈就复印了几份,并告诉傅敏,说你爸爸不是喝敌敌畏死的,是上吊死的。后来,叶永烈来北京把档案 给傅敏看,傅敏这才知道真相。在成文之前,叶永烈采访了第一个到场的户籍警以及法医等人,加上复印的档案,他首次披露 了傅雷夫妇的死亡真相。

  介入人物传记写作

  1979年,叶永烈到北京来开会。严慰冰(陆定一夫人)的妹妹代表全国政协来找叶永烈,希望叶永烈写一写叶永 烈的老师,北大副校长傅鹰先生(毛选第五卷里面几次提到他)。当时傅鹰先生刚去世,叶永烈很乐意去写他。叶永烈回到北 大进行采访,文章赶出来后,被《新华文摘》转载。

  叶永烈以写《红色的起点》为开始,写纪实文学。《红色的起点》尽管争议很多,但还是受到很高评价,被定为上海 市的献礼书。上海作协专门为此召开了一次研讨会——这也是唯一一次由组织出面为叶永烈举办的研讨会。后来,叶永烈以此 为基础,得到了上海市委宣传部的介绍信,进入了上海一些重要的档案部门,抄阅了大量档案。一家档案馆管理员被叶永烈感 动,允许叶永烈翻拍,所以,叶永烈翻拍了大量档案,自己晚上在家冲印、放大。像文革期间,上海的造反派头头王秀珍在文 革前写的非常相近的自传,叶永烈全部拿到了手。柯庆施原来是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叶永烈查到一份他保健医生的亲笔交代。 因为当时说柯庆施是被害死的,所以,这个医生不得不写了一个很详尽的交代。这份档案叶永烈也拿到了。此外,叶永烈还到 王洪文所在的国棉七厂,抄写、翻拍了大量档案。后来都用到《王洪文传》里面去了。再后来,这些档案全部被调走了。“回 想起来,幸亏当时下手早,否则再查就非常费劲了。”叶永烈说。

  对于最近刚刚出版的《邓小平改变中国——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叶永烈说,自己的著作是全方位的,里面 有诸多当事人的回忆,这些都是叶永烈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比如,京西宾馆怎么来的,叶永烈进行了详细的考证,采访了相关 当事人。此外,还有一些 “独家披露”。比如,胡乔木和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会议公报是一个历史性的文献。当时会议还没有开,胡乔木就把公报写好了。另外,这次叶永烈又增加了邓小平不计前嫌启用 胡乔木的内容。叶永烈和陈云的夫人认识很早,叶永烈去过中南海陈云家里,采访的时候叶永烈问他的夫人,他夫人再去问陈 云。而胡乔木去世后,他夫人找到叶永烈,问叶永烈愿不愿意写胡乔木。叶永烈一口答应了,然后就采访了她。她告诉叶永烈 ,胡乔木生前看过叶永烈写的《陈伯达传》并很欣赏。后来,叶永烈就写了《中共中央一枝笔——胡乔木》。

  叶永烈

  1940年8月30日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

  问答《小康》

  《小康》:小灵通电话是你儿子叶舟取名的吗?跟你的《小灵通漫游记》究竟有些什么关系?

  叶永烈:小灵通手机取名于《小灵通漫游未来》,是经叶永烈同意、授权的。小灵通手机现在用户已经近亿。

  《小康》:科普作品、纯文学、纪实作品这几种写作生活对你个人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种角色?

  叶永烈:最喜欢的还是担任电影导演。我也喜欢写纯文学小说,因为写小说无拘无束,很“潇洒”。

  《小康》:你现在还写科普作品吗?

  叶永烈:已经多年不写科普作品,因为早已不做科学工作。但是,仍应邀出任种种科普作品选集的主编。比如,《中 国科学幻想小说选》、三卷本《中国科学小品选》、六卷本《中国科幻小说回眸》等等,目前在主编《中外少儿科佳作丛书》 。

  《小康》:陕西的华南虎事件已经有了结果,周正龙已经承认造假,作为曾经的科普作家和科技工作者,你怎么看这 个事情?

  叶永烈:我在从珠海飞回上海途中,仔细读了关于周正龙承认造假的报道。我的感想有四个:一是敬佩好几位科学家 在“纸老虎事件”发生之际,就勇敢指出,这是在造假;二是相关官员为“纸老虎”作伥,权力跟造假相结合,是“纸老虎事 件”的症结所在;三是反对科学造假仍任重道远;四是揭露“纸老虎事件”,网络、博客显示了民间舆论的力量。

  《小康》:有读者称,你的《陈伯达传》有些段落重复,《中共中央一枝笔———胡乔木》有意过滤了一些领导人对 陈伯达的评价,你怎么看这种的意见?

  叶永烈:《陈伯达传》个别段落是有重复,是因为多次修改时所造成的。

  需要指出的是,我是在陈伯达戴着“反共老手、托派、叛徒、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之类可怕帽子的时候,一次又一 次从上海前往北京采访他,获得大量独家的珍贵口述史料,这正是《陈伯达传》得到胡绳等中共党史专家认可的原因。目前出 版的《陈伯达传》是第三次修改版,七十万字,上、下卷,我最近又一次对《陈伯达传》进行修改,将会推出最新版本。《中 共中央一枝笔——胡乔木》一书。初稿写于1993年,在当时的条件与情况之下只能那么写。2007年出版的《中共中央 一枝笔——胡乔木》新版,增加了许多篇幅,其中主要是补充写了胡乔木的晚年。其中,邓小平、李锐、周扬、于光远等对于 胡乔木,都在书中有详细的论述,批评者大约没有看到新版。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