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文丰
杨文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6,762
  • 关注人气:8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殇后的沉思

(2010-03-20 19:47:58)
标签:

杨文丰自然笔记

海殇

大自然

父性母性

新旧敬畏

分类: 自然笔记•科学美文

海殇后的沉思

海殇后的沉思
——自然笔记
   杨文丰

 

 
                      ——    小  引   ——
    本拙文是旧时月色,被选入高等教育出版社版《大学语文》(第二版)、科学出版社版《大学实用语文》、北师大出版社版《大学语文》等教材,被选入陈力君编选的《中外生态文学作品选》(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育部规划项目 

    首发时名《海殇》,急就于海啸四五天后的元旦,发表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头条,被“自然之友”等国内外好些网站、杂志转载,中国作协《文艺报》、《羊城晚报》等发过节录稿。

    现上网稿《海殇后的沉思》作为“特约专稿”发表在《散文海外版》2005年第4期,与
原稿《海殇》比有较大的扩展和修改。 
      
                              2010、3、20 羊城,春风丽日 
————————————————————————————————————————————————
 
 
                                        1
 

       人类该沉痛地铭记这场大海啸,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海殇!
       2004年12月26日,星期六,中国农历猴年之尾,西元圣诞翌日,距离雅加达西北1620公里,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海底地下40公里,发生了一场里氏9级的大地震。地震发生后约半小时,大海,这平日里的柔性巨人,略略收缩了一下拳头,海水就从海岸线猛然急退了近300米,继而以每秒200米的速度,挟雷携电,轰轰然,冲上苏门答腊岛的亚齐省海滩,浪潮壁立,潮高10米,排山倒海;一小时之后,海潮在泰国南部普吉岛登陆;两小时后殃及印度和斯里兰卡;最后,浪冲东非索马里……近20万人葬身海底!
       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
       在大海啸面前,生命竟然如此孱弱,如此无助。
       地震和海啸,带来了地质结构的永久性改变,人类将因此而重绘地图。泰国曼谷平移了9厘米,苏门答腊岛西南的一些小岛则向西南方向挪动了近20米。科学家们甚至忧虑南亚有些地方的陆地将因之隆起,担忧地轴可能会偏移……
       海啸导致海水质量变化,沿海及近海的鱼群由于海水浑浊只得背井离乡。地层下陷,海岸遭受巨浪的冲击,原本就所剩无几的南亚珊瑚礁生态区最终消失殆尽。斯里兰卡的加勒要塞、印度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迹群洞穴和13世纪的太阳神庙、苏门答腊的热带雨林等,也因之毁于一旦。
       灾难并未消逝声息,大海却重新平复了身体;留下的,是我们这些依然要活下去的人,和难以消失的痛苦与沉思…… 

                                 

                                 2
  
       海啸后的好多天,面对充盈电视画面的惨状,我痛伤人类在灾难前竟是那么的渺小无助,同时心哀人类是那样的麻木无知。葡萄牙记者保罗·科蒂奥写道:“我们注意到海水后退了几米,然后形成了一个白色的波峰,海滩上的人都很好奇,一点也不害怕,很多人朝着海水跑过去,但突然一个巨浪猛力回头袭来,就摧毁了一切。”在斯里兰卡,灾难来临前,传闻海上即将有“不同寻常的”巨浪,人们便从四面八方云集海滩,翘首以观胜景……
        发人深省的是,野生动物几乎都在这场劫难中逃脱了。是野生动物有预感大灾难来临的第六感吗?还是它们比人类更具危机意识,忧患深重,更能领受大自然的威严?或是它们比人类更贴近也更亲近大自然,对自然万物能长葆敬畏之心?
       大自然是有脾气的,偶一发威,就使人们落荒而逃,遇水而殁。人类啊,你怎么可能是大自然的主宰呢?据闻,在泰国,海啸来临前,反倒是一头大象长鼻一卷,救起海滩上两三顽童,大踏步离去……

 

                                 3
 
       大自然并不止一种“行为”会引发海啸。
       火山爆发会引发海啸,并且是伴着沸腾海水的、水柱朝天喷涌的海啸。1883年,爪畦附近的喀拉喀托岛火山喷发,海底裂坑300米,波浪滔天30米,逾3万人葬身波峰浪谷。海底滑坡可引发海啸,7000年前苏格兰和挪威之间的海床发生大型滑坡,引发海啸,导致了苏格兰沿岸的部落顷刻灭绝。而台风逶迤海面,波涛汹涌,水位暴涨,也可以造成海啸。
       海啸奔腾的速度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深度。海水越深,浪速越快。在幽深的洋底,海啸的奔腾速度还赶得上喷气式飞机。海啸近岸时,前进的速度其实已经大为减弱,之所以掀起可怕的巨浪,是由于受到了海岸的挤压和阻拦。
       这次印度洋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发的。由于地震,海底急剧地上升或下降,还出现了裂缝,海底至海面的海水随之就产生了颠簸。“犹同往水池中扔下一块巨石,只不过这石头是从水底下抛上来的” ,由此便激起“圆形波纹”,出现海啸。这是科学界比较流行的通俗解释。
       依“板块构造说”理论,这场大海啸,是因为地壳构造板块之间的漂移、挤压引发的。“在长750公里、宽300英里的‘潜没区’,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挤到菲律宾板块下面。这种地质运动是痉挛性的,因为压在下面的板块总想把上面的板块拉下去。随着压力增强,上面的板块反弹回原来的位置。昨天(12月26日)的地壳运动发生在海床下面六英里深处,移动了16.5码,这么大的距离已经足以造成灾难了。” (2004年12月29日《参考消息》)
      “自然界的意外是不可避免的。” 这一句出自希腊神话大地女神盖亚名字命名的地学理论——“盖亚理论”之说,真仿如一句谶语。

 

                                  4
 
       这场大海啸,本来是可以事先预警的。美国专家韦弗利·帕森指出:“大多数遇难者都可以被挽救,如果印度洋沿岸国家有海啸预警机制或潮汐检测系统。”而且,倘若美国人测得的相关信息能顺畅地及时地抵达,大多数人都能来得及在地震后陆续逃生。震中在海底,波动抵达海岸还需要20分钟至2个小时。
       大自然是环环相扣的精密系统,丧失什么都会造成残缺,都很危险。
 倘若海边的红树林数十年来不遭受连续的砍伐,生长红树林的地盘不变成养虾池,珊瑚礁不被大量地开采破坏,假如这些天然屏障还在,海啸就会相继受到珊瑚礁和红树林的抵挡,速度变慢,能量被减弱,无法长驱直入,就不可能如此凶猛。
       倘若人类不在沿海筑那么多的度假别墅,不燃烧那么多的矿物燃料,致使吸热气体增加,温室效应增大,气温上升,促进极地冰雪消融,使海平面明显上升,海岸线就不至于被侵蚀得百孔千疮……
       何必忌讳呢,工业革命以来,我们人类的思维和手段,多是“攻击型”的,披荆斩棘,所有举措矛头皆指向大自然,指向他人,掐指算算,有多少作为乃“和善型”的?又有多少作为是忌讳后果的?
       悲剧已难于挽回,任谁也无力挽回。但是,对于人类,这场灾变是否唤起了我们早已逐渐泯灭了的对自然的敬畏呢?
  
                                   5

 

       身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类,不过是大自然脱了尾巴的孩子。对人类而言,大自然不但有母性的一面,也有父性的一面。
       温柔、包容与无私施予是大自然的母性面孔。这种母性态委实就是大自然的均衡态。
      父性则是大自然的威严,大自然的金刚怒目。
      父性态是大自然的失衡态或非正常态,是刚性态,是能量如火山暴发的状态,是大自然的“不平则鸣”状态,是大自然的怒气冲天与角力博击。
       大自然最能让人刻骨铭心的状态,往往是父性态。
       长期以来,人类只知一味地享受、索取乃至掠夺,也由于大自然母性的一面总在前台无私施与;久而久之,人类就逐渐淡忘了大自然还有蛰伏着的父性一面。
       毫无疑义,在人类眼里,只有母性的大自然,才是正常的、可亲的;至于父性,则是异常的、暴戾的。然而,这却只是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的主观看法,对自然而言,并不存在什么父性、母性,存在的只是自然本身物质、能量的自在运转和自主调整。
      作为物质和能量构成的苍茫庞大系统,大自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自发调整。雨雪霏霏,秋风落叶,是大自然温和的调整;火山爆发,海啸激荡,则是大自然狂暴的调整;至于沧海桑田的变迁,乃至地球史上几乎可以毁灭70%左右物种的数次全球性冰川期,则是大自然的狂怒式调整了。神秘的黑洞和白洞,对宇宙物质和能量的调整,其影响有多巨大就更难想象了。大自然每作一次调整,就是一次自我修复,就是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在孕育的过程。大自然展示母性也好,父性也罢,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都是出于实现物质、能量均衡的需要。父性的等级越高,暴发得越频繁,表明大自然所要调整而发泄的能量越大!
       值得说明的是,大自然的父性和母性,在人类出现前展现过;人类倘若消亡了,也会依然故我。人类不过是茫茫大宇宙里的小小蜉蝣,不过是大自然脱了尾巴的孩子。而迄今为止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也主要还局限在地球的生物圈内,并且这些影响,在大自然的自主调整下,非常轻易地就会“大雪无痕”。所谓“人定胜天”,如果摈除其中人类自励的成分,剩余的不过是螳臂挡车的狂妄。而且,父性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对于大自然来说,统统都不可能是什么灾难。翻遍大自然的词典,你根本找不出“灾难”这个词汇!
       不必忌讳,即便大自然在表现狂怒父性时,也一样是至美的!不必说这场大海啸是人类的肉眼难窥的大自然的能量的一次神秘、酣畅的释放,单那横冲而至如奔腾万马的海水,轰轰然,巍巍然,浪潮壁立高逾10米,随即訇然立扑,阔水狂冲,浪花四溅;须臾之间,大水又节节退却,匐匍下流,复归原状……倘若没有生灵死伤,没有屋舍坍塌;倘若印度洋沿岸没有人烟,这一场大海啸该是何等雄伟、壮美啊!地球46亿年的历史,沧海桑田,浩大无极的地质运动,噫嘘,大美哉!……
 
                                  6
   
         这场大海啸,可以说就是让全人类恐惧地重新领教了大自然的父性,惨痛地复习了本该亘有的对大自然的敬畏。这可是一次代价惨重的复习啊!说起来,或许有悖情感,或许还有违理性,但是,我还是情愿认同这场大海啸是大自然在新世纪给作为自己孩子的人类的一份沉重且沉痛的 “厚礼”,是大自然对人类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所有大不敬行为的回应,是一次拍案而起的“反击”……人类不是搞过那么多而且还一直要搞核试验吗?不是有过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作为吗?即便不产生“蝴蝶效应”,对地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就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吗?惩罚,不已经在进行吗?

                             

                                  7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会空穴来风。
        并不是任何文化都提倡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在《圣经·创世纪》里,神按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并让人全面管理鱼、鸟、牲畜以及地上的一切昆虫,还将遍地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结有核的果子,统统赐给人类作食物。这无疑已等于在教义上高高确立:人类是大自然的天然主宰!
        在远古的东方,并没有《圣经》那类确立人类是大自然天然主宰的文化经典。而《道德经》却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似乎大自然,是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教人敬畏。而事实上,在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在本质上,还是对臆想的自然神的敬畏,甚至这种敬畏,还上升到了宗教层面。佛教不是视众生如父母吗?报恩唯恐来不及,不杀生物,甚至不踏生草。而主张“山川草木悉皆成佛”的日本佛教,相信万物有灵的日本神道,更是使上古的日本人,对自然不但敬畏,而且崇拜有加。若深入地看,人对自然的这种敬畏,完全是源于自然的神秘,源于对自然的畏惧,是由于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尚弱、生产力落后、科技式微而产生的,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旧敬畏”。
       随着西学凸显,人类手中有了科技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在地球──大自然的一隅,云遮雾障已不再神奇,电母雷公也不再神秘……大自然的神秘感,就似日出后的雾霭,在不断淡化,在不断丧失,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也随之不断消失。
       倘若无法建立对大自然的“新敬畏”,我们人类,又将如何防患大自然的父性伤害或者惩罚呢?
       我向往中的人类对自然的新敬畏,是一种复合型的敬畏,是人类对自然之“灵”——自然万物的科学本质和规律,对沧桑正道,不但能尊重,而且能顺应的敬畏;是能通过预警机制,自觉避让自然父性殃害的敬畏;是将技术的阴影扫出自然的敬畏;是不但不再将人类视为自然的“主宰”,而且建立对自然的感恩之心的敬畏;是使当前日薄西山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能日益走向和谐的敬畏;是理应上升到宗教层面的敬畏……

                             

                                  8
 
       人类终究不会也无法将自己永远禁锢在地球生物圈,人类早就在仰望星空,夙怀挣脱地球、飞入遥远太空、称霸更大空间的抱负。
       实际上,当人类一步步冲向太空、奔入辽远,当一颗颗悬浮于虚空中的星球在飞船舷窗外逐渐退隐的时候,当人类深入浩渺无极的静寂、神秘和苍茫时,在这四顾无声息的所在,孤独的甚至可能将有些恐慌的人类,还能不弥生强烈的敬畏吗?
       是的,面对眼前陌生、幽深、神秘和空茫的宇宙,人类反倒会像刚爬上井台的井底之蛙,回首四顾,马上会惶然惊觉自己的渺小、宇宙的神秘,对自然的新敬畏不但与时俱增,即便旧敬畏也会重新萌发。
       在未来的日子,在太空时代,对大自然的新、旧敬畏,必将成为人类社会这部喘息如牛的沉重列车脱离不得的双轨!

 

                                 9
 
        除了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其实,人类在大自然中的所作所为,都需要重新评判,重新定位。
       看看这“人与自然”的说法,就有问题:这不是将“人”与“自然”平等并列了么?这已是十足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表现,成了人类狂妄自大本性的彻底暴露。渺小的“人类”怎能与无限的“自然”并肩,即便在地球生物圈,又在什么时候出现过比肩、并列乃至平等呢?
        印度洋海啸才逾三个月,人们还没有完全从伤痛中恢复过来,2005年3月28日午夜,在印尼又发生了里氏8.5级的强烈地震。有了前车之鉴,这一次,人类的预警能力似乎有所提高。地震过后没多久,美国和日本马上就将海啸警报传达到了印尼、印度等国家。然而,在这一次,却根本就没有发生什么海啸。国际海啸预警中心负责人查尔斯·麦克里说:“我们认为会有大海啸的地震最后却没有发生什么事,我们认为影响不大的地震却发生了惊人的海啸,这对海啸预警提出了挑战。” 大自然的父性庐山真面目云遮雾障,甚难被人类彻底认清,自然规律更是无法百分之百被人类认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再别奢望与大自然平等、并列,更遑论做什么主宰了!

                                              

                                 10
 
       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能否逐步得到调整,是否能逐步摆正,衡量标准只有一个,这就是:看一看这天幕下的全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尤其是新敬畏,能否日益得到强化。          
       我们这个星球,曾有过“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今天,来自科学界的最新判断是:地球已经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类纪”!
      “人类纪”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人类更难于正视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意味着不自量力的征服欲,意味着人类单边主义……
        大海啸已经在风中消逝,皓月依然从海上升起。在海边,年复一年,总会有人默默献上寄托哀思的鲜花、点亮明明灭灭的青灯。但是,时光无情,用不了多久,这场大海殇就会淡化成一个“印度洋海啸”的名词,干燥成一个没有血温的符号。而使人还有些慰藉的是,在那场大劫难中,人类尚能够暂时从相互攻讦中分神若干,彼此携手,同舟共济……
        然而,作为自然之子的我们,已无法不越来越沉重地正视这些问题:该如何才能寻得人类已逐渐淡忘的本来身份验证,如何才能觅得脚前的灯、路上的光?在大自然中,该怎样才算生活而不只是活着……
      这注定是个充满艰辛而又总似曙光在前的旅程。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