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次并购案的得失?

这里并不是指一些特定案例,而是想知道一些分析方法,请教各位,多谢。
关注者
2,187
被浏览
67,389

16 个回答

受邀题。不是学院派,不敢上升到“分析方法”,只讲一些观察。

(1)从操作层面讲,并购案分为两种,资产并购和股权并购(区别请参见zhihu.com/question/1982)。资产并购多是针对某部分有特别价值的资产(比如知识产权或房地产),主要目标是“物”,相对来说失败率低一些。股权并购则是“连人带物”“连虚带实”,如果核心员工在并购后的一两年内大量流失,这宗并购的价值就值得怀疑,当然收购方主动做出的“清洗”行为另当别论。

(2)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很多都是为了在短期内提升股价,互联网热就收购互联网公司,新能源热就收购新能源公司,这类并购行为无论是收购股权还是资产,基本都是失败的。

(3)并购中常讲的是“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也就是1+1大于2的效果。实际上是非常难的,除非两家公司资源高度互补,或是文化相近,否则很难协同,不摩擦就不错了。

(4)听说的并购失败案例大概有以下一些情况,可能有重叠:

  • 在激烈的并购战中出价太高(有时是竞争对手恶意抬高报价),消耗了过多现金甚至负债累累;
  • 对宏观经济周期判断有误,在市值高点买入,随后经济下滑,企业收入大幅下降;
  • 有了革命性新技术的出现,收购的所谓优质资产(知识产权、生产线)很快贬值,甚至变成了企业的负担;
  • 双方的文化冲突很厉害,尤其是大公司收购小公司时,“能人”悉数离开,剩下的多是平庸之辈;
  • 收购前得尽职调查不够充分,收购后发现隐藏了大量的负债或是潜在纠纷。

(5)并购的失败率可能比我们听说的要高,就像婚姻的失败并不总是以离婚作为结局,很多失败的并购并没有重新分拆、低价出售,而是“打落牙齿和血吞”。有很多在当时十分精彩的并购再过十年看会发现是战略错误(典型的就是柯达在中国收购国产胶卷厂,在当时看是非常辉煌的成功)。当然也有个别当时看非常昂贵的并购,多年后看则非常划算。

1. 业务层面:被并购方对并购方业务层面的协同性,互补性和未来的共同的发展潜力

2. 财务层面:被并购方对并购方财务方面的利益

3. 利益层面,这是核心:对双方都一样,现实利益,过程利益和长期利益,这事关双方的核心诉求到底是什么。

所谓现实利益,多数指的是被并购方的套现和并购方报表的短期促进

所谓过程利益,指的是被并购方和并购方磨合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中期价值,比如股价

所谓长期利益,指的是被并购方我拿青春赌明天,赌赢的最终结局

并购的核心,是利益,只有满足这三层利益中至少两层,才能称得上两全其美双方共赢的好并购。很多时候,被并购方和并购方都是面临历史性的选择,只有充分考虑我刚才说的三层利益的得失,才能最终达成双方不后悔的并购行为

相关案例,在A股市场有很多很多,不好的并购,比如华胜天成收购摩卡软件,导致摩卡软件人员流失的案例,这是个初衷很好,操作有问题(全现金收购),管理有大问题的收购案例。直到今天,以华胜天成战略转型的目的,进度来看,收购摩卡都是极为正确的选择,但是问题恰恰出在交易的方式,股权锁定的操作和对团队的管理上。

而成功的收购,可参考博瑞传播收购梦工厂,直接把一个传统媒体集团带向了战略转型,梦工厂强大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使得博瑞成功转型,并开展了许多别的业务,而梦工厂团队稳定的现状,也代表了并购交易现金,股权和团队锁定条款发挥了正向的作用。


并购的核心,是双方利益诉求,套用某大佬的话来说,并购就是要让你(被并购方)爽,不爽的并购,长久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