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科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6-26
选择字号:
点亮海拔4000米的“长明灯”
 
■本报记者 彭科峰
 
曾经,每到夜晚,青海玉树经常因为电力供应不足而灯光稀疏;如今,从太阳能电站输出的电流已经可以让玉树居民在晚高峰期间随意用电。在海拔三四千米的玉树,一盏盏“长明灯”照亮了黑夜,这一切,离不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简称电工所)科研人员的努力,离不开“青海省玉树州水/光互补微网发电示范项目”的如期落成。
 
在6月24日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刚从玉树结古镇回京的电工所副研究员王一波说:“结古镇的海拔就有3700米,我们的电站海拔还要更高,约有4000米。说真的,在这样的高海拔地区建太阳能电站,真的很不容易。”
 
早在2009年,中科院就启动“300kW水/光互补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将该项目交由电工所具体运作。此后,青海水电集团找到电工所,双方决定在青海玉树建太阳能电站,以保障当地居民用电。
 
由于玉树电网是孤网运行的微网系统,容量较小,这对电网的稳定性造成了挑战,也对发电设备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多次考察无果后,电工所最终自主研制出世界首台具有良好并网性能、额定功率达250kVA的自同步电压源型逆变器以及150kVA双模式逆变器和150kW具有最大功率点跟踪功能的充电控制器,为项目提供了先进完善的测控系统。
 
2010年,玉树地震后,当地4座小水电站中有2座被毁,电力缺口迅速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光伏电站的设计和施工进度被迫加速。2011年12月底,经过科研和施工人员的努力,这座高原上的光伏电站如期发电,每天能为居民提供2兆瓦的电力。
 
“玉树当地的小水电站只能满足居民白天的用电需求,晚上供电不足,我们的电站运行后,居民晚上用电得到保障。”王一波说,“光伏电站给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在人迹罕至、气候多变的青藏高原,科研人员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2011年年底,电工所的研究人员留守在电站,对运行情况进行观测。没想到玉树突然天降大雪,厚厚的冰雪封锁了出山的路,飞机也无法到达,这让打算回家过年的科研人员心急如焚。
 
“更要命的是,我们是穿着秋衣进的山,完全没有作好过冬的准备。”王一波说。
 
所幸天遂人愿,在大年二十九那天,大雪终于停了,科研人员赶紧出山,一夜之后,大雪再度覆盖了结古镇,“大家差点没能出来。”电工所博士生赵勇回忆说。
 
今年6月,青海电网330千伏的高压输电线路延伸至结古镇。一项新的挑战随之而来:玉树的孤电网即将并入大电网。光伏电站的电力能否融入大电网?运行会不会稳定?
 
6月4日,王一波、赵勇等人再度赶赴青海,进行调试。最终,并网结果令所有人满意。
 
青海的天气变化不定,即便是在夏天,也有可能白天太阳高照,晚上突然结冰,这样的天气没少给科研人员“出难题”。有一次赵勇一觉醒来,窗外居然是白雪皑皑,这让还穿着短袖的他哭笑不得。更让大家感到危险的是,电站外面经常会看到野狼出没,“有个同事晚上出去上厕所,结果往栅栏外一看,发现好多双绿油油的眼睛,当场出了身冷汗”。
 
在高海拔地区作业,缺氧是少不了的考验。在这次调试工作中,有两名科研人员一到玉树就高烧不止,出现高原反应。
 
“我们马上将他们送到当地医院输液,还好治疗及时,都没什么大碍。”赵勇说,“但为了电站能够顺利运行,第二天稍有好转,两位科研人员还必须和我们一起爬山进站。”
 
“这是迄今为止,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水/光互补微网太阳能电站。”王一波说,他们的这套系统能够解决一般光伏电站电力不稳定、晚上无法发电的弊端,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未来,这套系统将会进一步推广到西藏、青海等电力稀缺的地区,为更多的高原居民送去光明。
 
《中国科学报》 (2013-06-26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