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熊丙奇
熊丙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649,641
  • 关注人气:85,3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大清华减少属地招生不能玩“阳奉阴违”的把戏

(2013-05-13 10:38:04)
标签:

杂谈

根据北京市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专业目录,清华大学今年确定在京计划招生200人,较去年减少3人;北京大学计划在京招生226人,较去年减少20人;中国人民大学在京招生人数较去年减少了24人。

 

据统计,自2008年起,北大、清华在北京地区的招生计划持续下降。有舆论就此称,这符合教育部减少“属地招生”、推进高考公平的原则。然而,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在北京地区的实际招生数与公布的招生计划数相差甚大。虽然北京生源比例近年来减少,可北大、清华两校在京的实际招生规模并没减少,甚至还有所增加。这两校都在玩在公布招生计划时把数字“缩小”,而在实际招生中大幅扩招的把戏。这也成为其他一些高校应对“属地招生”规定的措施。

 

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招办负责人就预计,今年加上获自主招生资格认定的考生以及保送生和体育特长生等不占招生计划名额的考生,实际在京录取人数将达360人左右。那么,为何学校不全面公布招生计划,却把保送、自主招生等名额排除在外呢?这是否有故意“做小”招生计划的意图?

  

当然,高校可能否认这样的意图,认为招生计划数是指集中录取阶段的计划数,所以要排除自主招生等类别考生的数量。从工作层面上可以进行这样的区分,但从招生计划这一概念来说,应该统一公布,公布时可公布总数,以及自主招生数、集中录取计划数,这也便于考生掌握情况后报考,否则会因计划数而产生误解。每年高考期间,很多学生、家长都会问招生计划数是否包含自主招生数,高校在招生咨询时也反复解释,清华、北大在北京的实际招生数,也是招办在回答考生的疑问时透露出来的。那么,为何不在公布数据时就清晰明了呢?

  

再就是,不少名校在录取时,动用招生机动名额,大幅扩大在属地的招生。这样,此前缩小的招生计划,一下子就被填平了。举例来说,2010年,“由于生源质量非常优秀”,北京大学在京大幅扩招,其中,理科计划数155人,实际录取232人,文科计划数101人,实际录取136人。2012年,清华大学在北京总扩招比例达到45.3%。

  

把招生计划数弄小,而实际招生数量不减反增,这才是一些名牌高校在京招生的真实情形。显然,用高校公布的招生计划数,来评价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否执行减少“属地招生”的政策,将会产生严重的偏差。应该用实际招生的数据,并结合当地生源变化情况来评价。可遗憾的是,不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校自身,都用公布的招生计划来“显示”减少“属地招生”的政策得到了执行。他们并非不知道其中的问题,只是想通过玩这样的把戏,给公众一个所谓的交代。

  

教育部直属高校作为全国性大学,应该面向全国招生,不能地方化。教育部此前提出的减少属地招生、限定属地招生比例不能超过30%的政策是符合全国性大学的办学性质的。而落实这一规定,需要完善问责机制和大学治理机制。

  

首先,对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否严格落实规定,减少在当地的招生,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不能只在审批招生计划时,让高校减少招生计划,而在具体录取中,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次,对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招生指标投放,尤其是体现其自主权的机动指标的投放,不能仅由学校说了算,说某地生源优秀,就把机动指标全部给这一地区,而应该建立大学理事会治理机制。在发达国家,自主办学的大学,是通过大学理事会治理来落实办学自主权的,大学理事会由政府官员、立法机构成员、校领导、师生代表、校友代表、社会人士共同组成,代表利益广泛,会从学校办学定位和社会责任角度制定办学战略。

  

教育主管部门或会解释,大学动用机动指标是学校的招生自主权,这是对的。可是用好招生自主权,需要有民主管理、决策的机制。这对于正在推进自主招生改革的我国大学来说,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可保障办学自主权有效落实的大学理事会治理机制,大学很可能出于功利的利益考量,做出违背学校发展定位的事来。而也只有实行这样的办学机制,才能避免大学办学阳奉阴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