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中国梦”基石

2013年04月07日 11:20 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中国的未来取决于市场经济下有活力的私人企业竞争和创业创新,而中等收入阶层是市场经济的主力军,是中国成为法治与民主社会的必要基础
2011年3月28日,江苏省南京市,顾客在一家汽车4S 店里选购轿车。CFP: 安心

  【财新《中国改革》】(特约作者 胡祖六)近期,在收入分配改革和如何实现内需拉动的经济增长的讨论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收入分配的两极——高收入的少数群体和低收入阶层,把基尼系数的上升趋势归结为少数人手中财富的迅速扩张和普通老百工资姓收入的停滞不前。

  不管如何表述,其政策结论都偏向于激进的再分配方案,在不切实际地提高了普通百姓收入分配预期的同时,客观上更加激化了仇富心理,导致中国富人包括成功的企业家们的不安全感和移民潮。类似分析还引申出一个结论:因为普通民众收入水平过低,又缺少基本社会保障,对于未来信心不足,因此私人消费难以上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成功机会十分渺茫。

  这种静态分析忽视了决定中国收入分配格局和长远发展的关键人群,那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未来必然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中坚力量的中间群体,即中等收入阶层。在研究收入分配两极的时候,我们必须深入地了解中等收入阶层的构成形态和演变成长趋势,充分认知中等收入阶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不应是激进的再分配,劫富济贫,甚至不是单纯为了追求降低所谓基尼系数,而应当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建设一个稳定合理的公平社会。而健康成长的中等收入阶层是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最重要标志。

  如果中国有了强大的中等收入阶层,即使收入差距发生变化,社会仍将趋于稳定,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成功。在未来10至20年间,中国经济是否仍可持续地成长,中国社会与政治能否平稳地进步,中国能否转型为一个民主、法治、人民富裕和幸福的国家,都取决于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中国能否迅速地培育和壮大中等收入阶层。

如何定义中等收入阶层

  在统计意义上,中等收入阶层是一个国家处于底端劳工阶层和上流社会顶层之间的社会人群,即社会的中间层。但是,经济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对于中等收入阶层没有统一的定义或者划分标准。经济学家通常按经济收入水平来辨别、划分中等收入阶层,而社会学家与政治学家则喜欢用职业与教育文化水平来确定中等收入阶层。

  卡尔·马克思著述中的中等收入阶层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即狭义的资产阶级 (bourgeoisie)。麦克思·韦伯把中等收入阶层定义为拥有对于社会有用的技能或财富,分享典型城镇家庭文化价值,具有安全感的专业人士与企业主。因此, 中等收入阶层既描述了一个收入类型,又代表了一种社会态度。

  即使按照可观测的收入水平划分,往往也有不同的标准。MIT的经济学家 Lester Thurow 把美国中等收入阶层定义为收入在中位线的75%- 125%之间的人群。 纽约大学的经济学家 Bill Easterly选择剔除最贫困的20%与最富裕的20%,把中间的60%人群定义为中等收入阶层。由于国与国之间甚至同一国家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阶段和收入水平上的显著差异,用单一绝对收入线来识别中等收入阶层将非常困难。

  OECD在2010年发表的一篇工作论文使用了一个绝对标准,即把每天收入在10-100 美元之间的人群定义为全球中等收入阶层,发现中等收入阶层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33% 上升到了 2006年的57%。

  发展中国家通常把日收入2美元定为贫困线,而美国的贫困线为13美元,因此,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把按2005年购买力平价估算每天收入为2 至13美元的人口定义为中等收入阶层。在1990年-2005年间,中国达到这个收入区间的人口从1.74亿扩大到了8.06亿,依据这个标准,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已经占总人口的62%。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快速增长,占世界一半的人口已经进入中等收入阶层。

  但是,这里使用的概念系所谓“发展中的中等收入阶层”,即按新兴市场本国的收入标准衡量的中等收入阶层,但是,如果按发达国家的标准衡量,还不能算作中等收入阶层。

版面编辑:张帆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