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金经理行为研究:早期流行给庄家接盘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28日 01:16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

  扬韬

  [ 由于合约规定持仓不可低于六成,基金的资产在任何时期都不可能是空仓的。为了能跟上市场,基金经理必须将资金按照比例买进一些股票,以完成资产配置过程。如果简单点说,就是什么板块都得买点,至于买什么股票,反而变得不重要了 ]

  在之前的专栏中,我们讲到,股市参与主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公司层面、股民层面、媒介层面。本期文章就承接《中国股市的行为研究(上)》,我们主要探讨第二个层面股民层面其中的基金行为。

  基金是市场中最主要的投资力量,目前市值超过2万亿元。研究基金行为,可以大致把握市场方向。但这并不是说跟着基金做就能赚钱,有时候恰恰相反!

  基金的决策者虽然是投资决策委员会,实际上最有决定因素的还是基金经理。

  出任基金经理的人,目前主要是各大券商和基金公司的研究员、投资助理人员以及从其他投资机构招聘的人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大学毕业后进入金融行业的年轻人,社会经验逐渐丰富,投资阅历则十分有限,这就决定了基金经理的投资水平是有限的,但由于他们掌控的资金规模十分庞大,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

  基金经理最关心的是两点。其一是自己的收入,其二是自己的名声。收入取决于投资业绩,而名声的高低,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自己的投资实绩。但由于绝大多数基金经理难以争得较好名声,甚至于即使在同一公司,有的人也难以走到前列,于是几乎所有人就都将关注点集中于自己的收入。

  对基金经理来说,要提高自己的收入,最根本的就是做好业绩。但效率市场理论的存在也决定了绝大多数基金经理根本就不可能跑赢市场——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即便个别人偶尔战胜市场,最终也难免落入平均水平。既然如此,很多基金经理就想到了走旁门左道来发财。

  中国的基金经理赚钱最容易的办法是与外界勾结,利用自己掌管的公众资金获得自己的利益。早期庄家横行的时候(主要是1998年到2003年),基金经理流行给庄家接盘:一般情况下,是某庄家持有某股票数千万股,为了出货,会找几个基金经理,每人接手1000万股,让庄家顺利出货。基金经理接到的筹码,可以通过冠冕堂皇的报告来粉饰一下,变成合理的投资组合。至于以后股价下跌,也可以有合理解释。最终,赚钱的是庄家,而赔钱的是公众投资者。基金经理这样做,虽然要冒一定风险,但却有利可图,庄家往往给基金经理“接盘费”,按照每股1元甚至可以高达5元以上的价格支付给基金经理个人。有的基金经理虽然从基金公司没拿到多少钱,获得的接盘费却可以高达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元。所以,有的人干几年就离职了,转做私募,很大原因就在于此。

  随着监管的加强,基金经理接盘费拿得少了,但另外模式的收入却逐渐提高了。这就是老鼠仓模式。所谓老鼠仓,主要还是在基金买入之前自己先买入。这一模式从2006年开始兴起,到2010年达到顶峰。

  2006年这一模式之所以兴起,是因为股权分置改革时期,上市公司处于相对被动地位而基金经理相对主动。为了让股改方案通过,一些公关公司应运而生,找一些基金经理买某只股票参与投票赞成,每股可以给好处费0.5元到1元不等(当然也是拿基金的钱买股票但好处费给基金经理个人)。一些基金经理因此在淡静市道获得了一笔不菲的好处费。很快,基金经理便发现这里存在着无风险赚大钱的机会,于是,赚钱模式发生了改变——在机会确定的时候,自己先找钱买进去,然后基金再进入,股价因此节节上升。

  虽然基金经理个人买股票是禁止的,但这却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禁止他们买股票,貌似可以防范老鼠仓,保护了投资者利益,但却剥夺了基金经理的投资权。对于有水平的经理来说,给基金赚数亿元,自己却不能赚钱,是不可接受的。为了规避制度,基金经理往往用家人的账户操作股票,有的则用远房亲戚的账户,再有的,用同学或朋友的账户,赚的钱当然是自己的。

  2009年后,热炒小盘股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小盘股的成长性好到哪里去了,而是基金经理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老鼠仓赚大钱。试想,在别的股票流通股数十亿股的时候,有的小盘股流通盘只有1000万股,基金经理个人买进10万股,可以不显山不露水,然后通过基金席位联合买进500万股(每家买100万股,只需要5家基金),股价就可以翻番再翻番。而当股价涨不动的时候,他们还可以动员别的基金买进而自己趁机出货。(10万股,每股涨50元,就是500万利润,一年可以有多次这样的机会。这就远超过基金经理的工资奖金收入。)

  老鼠仓行为的盛行,使得基金经理越来越热衷于小盘股,以至于市场陷入了小盘股崇拜的误区中。

  除了老鼠仓外,基金经理也要考虑自己的业绩问题。为此,他们惯用的手法是“联合操纵”,就是若干只基金共同持有一只股票,甚至垄断其流通筹码的80%以上,使得股价长期处于高位横盘阶段。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弱市的时候可以保持自己净值不下降。

  当然,多数情况下,基金经理也是普通的投资人,他们难免摆脱羊群效应。

  常见的基金经理买股票的流程,是先看到基金公司内研究员的报告,或者券商的研究报告,然后他们对这份报告作出评估,或者与研究员沟通,觉得报告有理之后,确定买进。这个过程,是投资最重要的环节,却常常被他们省略成几小时或者一两天,随后,数千万资金就投入进去了。同一份报告往往有多个基金经理同时看到,谁反应早,谁就先进去。等后来的也作出反应了,价格往往就上去了。

  所以,牛市的时候,一份报告往往可以很快让股价涨很多,甚至几个涨停板。但熊市的时候,这样的报告就很难掀起多大的波澜。

  也正因为如此,在牛市的时候,基金经理往往会与研究员勾结,形成新的赚钱模式。其主要方式是:某基金经理先买进老鼠仓,然后找到研究员,沟通之后,研究员也买进老鼠仓(有时候流程可以相反,研究员先买,基金经理后买),然后,研究员出报告,基金经理动用基金的资金买进,推高股价,引诱其他基金经理跟进。再然后,更多基金经理联系研究员,大家一起去公司组团调研,更多老鼠仓和基金的资金买进,股价飞高。等到所有买力都衰竭之后,股价开始横盘,老鼠仓开始出货,股价开始下跌……

  这样的一个流程,最多可以在半年之内完成,股价可以涨几倍。

  上述过程,还只是“外快”部分。基金经理最主要的工作还是“资产配置”。由于合约规定持仓不可低于六成,基金的资产在任何时期都不可能是空仓的。为了能跟上市场,基金经理必须将资金按照比例买进一些股票,以完成资产配置过程。如果简单点说,就是什么板块都得买点,至于买什么股票,反而变得不重要了。比如,银行板块占市场的权重近三成,那几乎所有基金都要考虑自己资产要配置不低于两成的银行股。

  资产配置是一个过程,而其流动的过程,往往对股价产生较大影响。比如,2010年,基金经理逐渐达成共识,银行股涨不动。于是,原来“超配”银行的基金开始减持,一直到“低配”。这个过程,银行股就绝对涨不起来。反之,如果某一天基金经理达成共识要超配银行股了,则银行股就会持续上涨。

  让基金经理做出超配或低配的因素,还是来自各种报告,以及基金公司内部决策机构的判断,这与宏观经济数据往往是相关的。这就使得股市的波动逐渐与宏观数据相一致。超前一步研究宏观数据变化,也因此就可以提前掌握基金动向乃至于股市动向了。

  再说一下社保基金。社保资金虽然属于保险体系,但目前却有相当部分委托给了基金公司进行操作,所以,社保持仓情况并不反映其真实意图,而主要是基金经理的判断。很多人认为,社保会跑赢市场,尤其是会跑赢公募基金。其中的奥秘在于基金公司非常重视社保资金,毕竟,如果自己做好了社保资金,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后续资金委托,而如果做得不好,社保可能就不再将新增资金委托给基金公司了。因此,基金公司有积极性用公募的资金给社保的资金护盘。但就这一点来说,社保的资金回报率应该会高一些。

  (作者为职业投资者、经济学博士)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北京特大暴雨灾害已致77人遇难(附名单)
  • 体育伦敦奥运开幕 7人点圣火 憨豆爆笑穿越剧
  • 娱乐柳岩哭诉:我很无辜 微博澄清并非第三者
  • 财经陕北煤二代热衷做官 开宝马拿两千月薪
  • 科技诺基亚告别芬兰制造:关闭最后一家工厂
  • 博客实拍天津暴雨(图) 天使妈妈救助传旺声明
  • 读书领袖身高揭秘:金正日只有1米55(组图)
  • 教育二三线城市成大学毕业生新宠
  • 育儿7岁男童从7楼坠至2楼平台生还 微博关注
  • 健康暴雨洪水健康手册 教你吃对橄榄油
  • 女性天使超模助阵奥运 女星穿大牌不输超模
  • 尚品百达翡丽珐琅腕表世界 解密奢侈香槟
  • 星座周刊众口铄金的一周 12星座离奇事件
  • 收藏奥运藏品投资揭秘 中国艺术市场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