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押沙龙在1966
就像我从来没有理解过《失恋33天》到底为什么被人捧得那么高一样,这一次,人艺版《喜剧的忧伤》在我看来,也只是一部过誉的作品。
开演前,留意了一下观众席,几乎是100%的上座率,上一回看到这样的盛况是孟京辉的《活着》,我想,支撑起如此庞大数目的主要分为三大类观众,而这三大类观众的期待、观感、体验也肯定完全不同的——
陈道明的粉丝
跟所有明星制演出一样,观众里最多的一群人当然就是陈道明的粉丝。
其实我觉得演艺行业有一个不败法则,只要掌握这个法则的人,可以永远战无不胜,钞票满天飞,那就是,让所有男神、女神统统变身成为男神经病、女神经病在舞台上、电视里尽情发疯就好了,你看,《来自星星的你》可不就是靠着全智贤的发疯演技,让收视率始终保持第一么?
《喜剧的忧伤》简直太聪明了,放了陈道明这样一个通吃老中青三代的男神在台上,他是《围城》里的方鸿渐啊,是《康熙王朝》里的康熙啊,让这样的陈道明在舞台上,哪怕什么也不干,就已经够让老中青妇女们心中那头小鹿乱撞起来,更何况现在,陈道明竟然在舞台上展露了他的另一面,他搞笑了,他奔跑了,他还假扮唐僧了!男神终于成了男神经病!
人艺,你们赢了。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陈道明演得审查官差强人意,因为他首先不像审查官,其次不像中国四十年代的审查官,看戏的全过程我只觉得,他依然分明在演一个日本人,又非要端着康熙大帝的范儿,结果成了日式康熙大帝的错乱形象;他与何冰之间没有真正交流起来,导致人物态度转变突兀;他没有真正掌握审查官这个人物的精神核心,于是在很多场面中的行动都让我难以认同。
但是我相信对于粉丝来说,这绝对是一个难忘的夜晚,毕竟,活生生的男神就在你的面前,还愣是说了整整两个小时,怎么样?心中的小鹿是不是已经撞出了脑震荡来?
不知情况的围观群众
基本上,围观群众本着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夜晚,决定跟随主流广告的脚步,走进了《喜剧的忧伤》的剧场。
他们既不是陈道明的粉丝,也不是何冰的粉丝,但也都纷纷在看完戏后,击节叫好,赞叹的内容基本上非常一致——“太厉害了,两个演员撑下了整台戏,飙戏飙得酣畅淋漓!气场!这就是气场!”。
真的,首先我想再次指出,看演员演技优秀与否,真的和人数多少无关,就像看一个戏的格局大小,和时长多少无关一样。
其次,飙戏?开玩笑吗?《喜剧的忧伤》从头到尾没有飙过戏,无论是陈道明还是何冰的表演,都像走了气的可口可乐,根本不像爽快刺激的碳酸饮料那样刺激你的味蕾,剩下的只是甜滋滋黏糊糊的糖水。
第三,所谓的气场,怎么说呢,当整个剧场只有陈道明能说话,而观众不能说话的时候,当灯光只打在何冰身上,而不是打在观众身上的时候,如果再没有气场,那,不如回家吃包子吧。
三谷幸喜的粉丝
如果你真的是三谷幸喜的粉丝,并不幸已经看过《笑的大学》,那我真诚地建议,您就没有必要进剧场了,正所谓,成全别人,xxxx,懂了吗?
原电影的节奏、表演、风格化的气氛,在人艺版《喜剧的忧伤》中都没有体现出来,没关系,我本来是期待人艺版也许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演绎这个故事,但事实是,根本没有。
三谷幸喜温馨有趣并带有日和复古漫画式的剧作风格,在两位演员不咸不淡的演技,导演奇怪的整体把握下,变成了参杂人艺现实主义范儿+曲艺对子戏+东瀛式幽默的诡异结合体。
而我,作为三谷幸喜的粉丝,能帮到各位的,也只有这些了。
不管您属于哪一类观众,我还是想说,《喜剧的忧伤》不至于是烂戏,也不能说乐趣全无,但对于金刚钻的规格来说,它肯定是冒充的,而关于此戏更多具体的瑕疵我会专门著长文分析。
吐槽或投稿请寄:dfylwxj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