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on(电子世界争霸战)对科幻片、赛博空间(Cyberspace)有哪些影响?

这里讲的是1982年的科幻片,2010年的Tron: Legacy是本片的续集
关注者
135
被浏览
20,284

2 个回答

贴个旧文,匿名用户回答的答案里也是我的一篇文章,合起来看可能比较全,给个链接:

开启虚拟空间之门:电子世界争霸战经典解析

虚拟空间的子民们

   ——《电子世界争霸战》与Cyberspace电影

  “那样不是好极了么?计算机和程序开始思考,而人类则会停止。”

——《电子世界争霸战》沃尔特·吉布斯博士

  1982年的时候,演员布鲁斯•巴克林纳还是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小演员,多在NBC的电视电影里出演西部牛仔。有一天,他收到了一个新剧本,是一个叫斯蒂文•里斯伯格的家伙寄来的,问他有没有兴趣出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布鲁斯读完了剧本,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凯文•弗林的家伙,无意中坠进电脑的空间里去,那里的程序像角斗士一样互相格斗,或者驾驶着摩托进行竞速。而这个凯文则将打败这个空间里的主控程序,解放所有的程序……

  “这都是些什么东西”,布鲁斯完全看不懂这个叫《电子世界争霸战》(Tron)的剧本,他后来承认自己对剧本描述的世界完全没有概念——即使当时《星球大战》已经上映了五年,但对亚利桑那州的一个演员来说,或者对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电脑空间还是个太过遥远神秘的东西。布鲁斯•巴克林纳最终接受了影片中艾伦/TRON的角色,但这部影片在上映后票房却相当平庸——1700万美元投资,上映三个月才拿到2600万美元票房,远远无法和当年暑期档走红的《E.T.外星人》相比。这部片子对当时的观众来说太超前太复杂了,演员大卫•华纳说:“我当时的职责就是在全美国到处跑,上早间电视节目来推介本片(因为没有别的演员肯做这事儿)。麻烦在于,当时根本没有影片可展示,我只好举着两张图片在摄像机面前试图给电视观众介绍剧情。你能想象这情况么?根本没可能么。于是我只好掏出自家孩子的照片,对观众说‘《电子世界争霸战》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来看看我的孩子吧’。”

Cyberspace赛博空间

  今天的观众看起来,也许觉得《电子世界争霸战》的故事已经不足为奇:一家计算机公司电脑中的主程序越来越不服从人类的控制,它把各种为用户服务的程序,例如财务分析程序等抓起来训练,想要得到更多的控制权。公司的工程师艾伦设计了一个针对它的监控程序“TRON”,而这个TRON也被困在了主控程序设计的训练游戏里。艾伦求助于被这家公司解雇的一位计算机天才凯文•弗林。正当凯文联机准备对付主程序时,却被它吸进了虚拟世界,成为了一段程序。他与被困的TRON联手,一路逃亡战斗,最终到达了中央控制系统,用工程师给的一段程序毁灭了主控程序MCP。计算机程序与人类的关系恢复了正常。

  但要知道,1982年的时候,绝大多数人连计算机是什么都不知道——赛博空间(cyberspace),也就是电脑里的虚拟空间这一名词都还没有出现,直到1984年,一位从未接触过互联网、几乎不懂计算机的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才在他的小说《神经浪游者》(Neuromancer)中提出这一革命性的概念。在小说中,人们可以通过“仿真刺激”(Simstim或Simulated Stimulation)技术和“皮肤电极”(Dermatrode)装置,通过硬件平台让自己完全神驰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当中。你甚至可以借助虚拟空间驾驭另一个对象,接收他感知到的所有信息。从此,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摆脱了老套的三种人:机器人、外星人、克隆人,进入到赛博朋克(Cyberpunk)的时代。

  《电子世界争霸战》的故事实际上是对1939年的影片《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的一种重写:同样是一个人坠入另一个世界,他/她必须打败黑巫师,回到自己的世界中去。从骨子里说,这是一个当代神话故事,它第一次提出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这样一种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如果说,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将西方固有的“神—人”对立变成了“人—人造物”的对立,堪称工业化时代的表述;那么对赛博空间的描写,则可以算一种“科技创世”了:人类不再仅仅是创造了像弗兰肯斯坦那样的一个物种,他们可以创造整个虚拟世界!《电子世界争霸战》奠定了后来此类影片的基本元素,比如:想反控人类的邪恶计算机;强大到足以控制世界的大公司;由交错闪烁的网格构成的虚拟空间;游戏化的战斗方式;以病毒来攻击主机的最终解决办法等等。

CG计算机图形处理

  作为一部寓言性质的影片,《电子世界争霸战》的故事、表演其实并没有多么高的水准。但从风格和技术上来看,影片却绝对是划时代的:虽然它并非像很多地方的介绍里说的是第一部采用了电脑动画制作的电影,只能算是第一批大电影公司制作的,大量运用计算机图形处理的影片之一。即使今天看起来,影片的画面仍然显得充满想像力:虚拟空间中飞行着像大门一样的侦察器;有着蝴蝶般翅膀的运输工具顺着光线移动;程序之间用一只闪光的碟子互相攻击,还可以在游戏场中瞬间变成摩托车飞驰……

  启发导演创作《电子世界争霸战》的灵感来源有两个:其一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街机电子游戏(特别是《乒乓球》这个游戏);第二个灵感则来自导演在《电子世界争霸战》之前的工作——他最初组建过一个叫“逆光”的小公司,曾经尝试过在动画里用光来表现角色,而不是传统的描线与着色(ink & paint)方式。这个概念直接影响了《电子世界争霸战》的视觉效果。

  为什么这样一部电影在当时可能横空出世呢?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一家叫做MAGI的公司所做的研究,他们在1975年展示了用电脑生成三维物体,不仅能表现真实的空间透视,还能完成复杂的摄像机运动。这让斯蒂文看后激动不已。后来,正是这家公司为影片制作了大量的三维动画。除了纯粹的电脑画面,影片涉及到实拍的特效部分实现起来也是相当复杂的,每一个画面都有好几层组成,通常这样一个镜头的实拍素材都只有黑白两色的,为的就是得到高反差的画面区域,拍摄好的画面又会被进行多次的处理,从而分离出线条和区域。许多细节的遮罩则是靠手工一帧帧画出来的。对不同的图层上 使用不同的滤镜处理,然后合成在一起,就能得了片中的惊人效果。事实上,《电子世界争霸战》中的合成镜头远比纯三维动画镜头要漂亮得多。这也体现了当时电脑动画的局限。

  在电影开拍之前,导演斯蒂文和他的团队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做详细的视觉设计和各种特效测试。《电子世界争霸战》本来是一部独立制作的影片,但是后来项目发展得越来越庞大,资金上有了很大缺口,结果是迪士尼接过影片,成了东家。斯蒂文本来没有想去找迪士尼,因为当时的主流是手绘动画,迪士尼恰恰又是此领域的巨头,他觉得迪士尼不会支持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电脑图形动画影片。可迪士尼当时的制片主管汤姆•威尔希特观念开放,独具慧眼,决定让他放手一搏。但是这样的工作从来没有人做过,电脑动画不被认可,制作人员对合成技术没有把握,再加上导演的资历比较浅。迪士尼一开始并没有全力地支持这个项目。他们就做了一个2分钟的测试,效果非常之好,这才让公司终于放了心。

  影片的制作非常复杂,后期制作涉及的工作人员超过500人——特别要指出的是,其中大约有200人是台湾的宏广公司的,他们主要负责影片的手绘部分。据说全片总共花费了超过50万张赛璐璐片!当时的计算机设备非常稀缺,CG方面的一个八人小组只有一台计算机可用,而这家伙配备的300MB磁盘模组有洗碗机那么大。

  影片也是对表演的一种考验,那时候没有哪个演员有过在蓝幕或绿幕前表演的经验。饰演MCP和萨克的演员大卫•华纳回忆说:“那感觉非常奇怪,迪士尼的片场就像个彩排室。拍起电影来也还是像在彩排一样。”为了灯光的需要,整个片场一片黑暗,“片场的地板上粘了很多带子,还有些奇怪的盒子,剩下就是我们演员了。导演斯蒂文会说‘从A走到B去’这就是所谓表演了。”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当时无论观众还是电影业内人士都对影片的革命性特点缺乏认识,影片只得到了奥斯卡服装设计和音响两个奖项的提名,特效方面居然没有被给与任何肯定。2007年,美国视效协会(VES)评选出了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50部特效电影,《电子世界争霸战》排名第六。美国电脑图形学会则将这部电影视为电脑图形的里程碑、分水岭,认为它开创了CG电影时代。

  迪士尼已经计划在明年推出本片的续集,影片将采用目前方兴未艾的全3D技术拍摄,而老演员杰夫•布里奇、布鲁斯•巴克林纳和饰演大反派的大卫•华纳也都会参与续集的拍摄。

Virtual Reality虚拟空间争霸战

  《电子世界争霸战》为科幻电影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从此,关于虚拟空间、使用计算机CG制作的科幻电影越来越多。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黑客帝国》和《第十三层》,电影还对这个神奇的空间做了哪样的想象?在这样的空间中,“真实”与“虚幻”是对立存在还是彼此交融?机器(尤其是电子技术)是否会带来的新不平等?人类的主体精神是否会丧失而自己还茫然不觉?在这个世界里,谁拥有技术,谁就能左右世界甚至人类的心灵。自由的丧失和人性的沉沦变得更加隐蔽。人们对虚拟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疑虑和困惑一点也没有减少。我们,已经半条腿跨入虚拟世界的子民们,每天的生活、工作,是正在把我们的想象变成现实呢,还是正在把现实变成想象?

《刈草人》Lawnmower Man, The (1992)

  约伯•史密斯是一个智力只有儿童水平的割草人,他定期为劳伦斯•安吉洛博士修剪草坪。安吉洛效力于一家政府秘密机构,负责为军队训练高智能大猩猩。安吉洛与机构的合作出了问题,智障的约伯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决心以约伯为实验对象,把他的智力恢复到正常水平。约伯在药物作用下进入了一个虚幻空间,在那里他变得随心所欲,甚至犯罪杀人。慢慢地,现实与虚幻开始混淆,博士不得不来对付这个自己造成的恐怖的“弗兰肯斯坦”。

  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小说,这个影片自然就具有了一种恐怖悬疑的气氛。本片对后来的贡献在于,它把“弗兰肯斯坦”和“海德博士”的故事放到了虚拟现实中来阐释。约伯在现实中只是个白痴一样的人,而在虚拟空间中却能成为上帝。双重世界带来了人格的分裂,也带来了对真实世界的无责任感。这个恐怖故事的背后,蕴含了对网络时代最初的警惕与疑虑。

《六度战栗》(Brainscan,1994)

  一个缺少父母之爱的小男孩(由《终结者2》中的小男孩爱德华•富龙主演)整日沉迷于恐怖游戏。一日,他收到了订购的游戏光盘,在一个木偶般怪人的引导下,他体验了杀人的恐怖和刺激。没想到,一个邻居真的死去了,死状跟他在游戏中遇到的一模一样。然而他已经不能自拔,只能把游戏进行下去……

  本片改编自科幻小说《死亡游戏》,当年《家用电脑与游戏机》杂志上曾刊登过它,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游戏与虚拟现实的关系,虚拟世界的行为对人的影响一直是科幻小说和电影热衷探讨的问题。一个人如果天天在虚拟现实里横扫千军,打得血肉横飞,那他会不会在现实中出现暴力倾向?不过要我说,本片最有价值的地方还是在于它的嵌套式结构——男孩最后发现,他收到游戏,进而在现实中杀人的种种作为,其实才是游戏的情节呢。

《强尼记忆术》(Johnny Mnemonic,1995)

  2021年,世界出现巨大的电脑网络。几乎所有的人都因为电磁波产生的环境污染而致病。在这个世界里,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信息。由于黑客的猖獗,最重要的信息都是由人脑来传送的。强尼就是这样一个信息传递者。这一次,他传递的信息里,包含着治疗整个人类病痛的配方。各方势力都在为争夺这个足以控制人类的信息而大打出手。

  本片的编剧威廉•吉布森本人就是写“虚拟空间”的老祖宗,本片改编自他的一部著名作品。因此影片非常能反映出cyberpunk流派的风格。在他们的笔下,未来世界混乱、肮脏,但到处充满着超级的科技,这些科技多半与计算机、信息有关,而主人公就是那些数字世界的牛仔。影片本身拍得并不算非常出色,但其意义却不容忽视:影片包含了信息=权力这样一种思想,而黑客们的价值观则要求“所有禁锢的信息都要被释放”。从人脑接入网络世界的方式到对真实世界的描写,《黑客帝国》中都能看到不少本片的影子。也是从这部片子开始,基努•里维斯开始了他“救世主”(The One)的职业生涯。

《杀人硬件6.7》(Virtuosity ,1995)

  1999年,洛杉矶,政府执法技术中心开发出用于训练警探的模拟机原型。这种虚拟现实模拟机装载有最先进人工智能技术。使用者通过追捕电脑生成的集人类邪恶于一身的罪犯席德6.7,来锻炼他们的侦探技巧。没想到狡猾的席德6.7摆脱束缚离开了虚拟空间,进入现实世界作恶。前警察帕克•巴恩斯被认为是最有机会制服席德6.7的人。在犯罪行为专家卡特的帮助下,巴恩斯必须穿梭于现实和虚拟世界,在新千年之前抓住席德。同时,巴恩斯在席德6.7身上发现了杀害他妻子和女儿的变态杀手的影子。这场猎人的游戏变得复杂起来,赌注也更加高昂。

  由影帝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这部影片让人联想起国内一位作家王晋康的科幻小说《七重外壳》,因为本片的巧妙之处正是层层嵌套,把你以为的真实世界粉碎成虚拟现实。影片中虚拟空间里的战斗能给人带来轻微的晕眩感,就好像你来到了太空一样。除此之外,它只是一部紧张的动作片,缺乏科幻电影中常有的反思精神。

《历异》(eXistenZ,1999)

  这是一款最新最酷的游戏,玩家通过一个脐带似的主机进入虚拟的游戏空间。正当大家试玩体验的时候,一群反对者高喊着“杀死控制者”之类的口号冲了进来。警卫泰德救走了游戏的设计者爱丽拉,在她的影响下,两人一同进入了游戏世界。没想到游戏与现实似乎联系了起来,到处都是追杀和阴谋。泰德好容易从混乱中逃回了最初的地方,却发现他刚刚完成了这个游戏——这时候,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驱使,泰德高喊着“杀死控制者”之类的口号,对着现实中的游戏设计者举起了枪!

  本片在加拿大放映时的片名叫“未来的犯罪”,而“eXistenZ”这个词本身更暗含了海德格尔哲学上的“存在”观念。值得注意的是,本片里的虚拟现实所采用的科技,是电子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当看到主人公吃完一条鱼,把它组合成一把手枪,向敌人发射牙齿子弹时,实在能引起一种奇异的惊惧感。而从那些反控制的口号中,我们既体验到导演克罗南伯格的反思精神,同时却又感到一种对人类的嘲讽。这么说,存在的真实与否就不仅仅在于物理层面上了。

(注:本文CG部分内容引自

neovfx.com

上Davidchili文章,特此感谢)

《TRON文化解析》


news.17173.com/content/

其中提过一个 Tron 作为一个 Meme 在流行文化中的引用视频:

[乌有电影]《电子世界争霸战(Tron)》与流行文化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yMTU2OTU2.html

---

其实主要来说,Tron 是开创 Cyber space (Cyberpunk 的概念要晚于这部电影,而且这部电影是不是 Cyberpunk 也有争议)影像视觉的开山祖师,后面多多少都受过他的影响。

此外,除了科幻电影,Pixar 的约翰·拉赛特,早年就是因为受到 Tron 感染而转身投入去做 CGI 动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