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周末大餐】法式地三鲜

文/刘文洁 旅行家杂志 2014年01月19日 01:23

旅行家杂志#周末大餐时间#

什么?你的随身行囊里还带着方便面和榨菜?你还在寻找最近的麦当劳?对不起,你一定不太了解旅行的要义和精髓。不过,且慢!这并不是我想说的。——来看看这篇道理曲折又好玩的美食之旅吧!

 

寻找法式地三鲜

文/刘文洁

 

“你们有‘瑞-它-土-伊’吗?”


两年前,我去了一趟南法。普罗旺斯的景致一如想象中美好:薰衣草田、石头小镇、梵高凝视过的同一片星空与柏树。尽管如此,心中却犹有不足,因为我始终没有吃到传说中的Ratatouille。


没错,这Ratatouille就是当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片《料理鼠王》里,那道融化了苛刻食评家心灵的蔬菜乱炖。这是普罗旺斯的一道特色菜,通常由茄子、节瓜、青红椒和洋葱五种蔬菜放在以番茄调味汁中炖制而成。听上去平淡无奇,并且很像东北地三鲜。但试想,所有的原料,那些饱满鲜艳的茄子、节瓜、番茄,都是沐浴在法国南部甜蜜的阳光中生长成熟的,那看似普通的调味汁还需要佐以罗勒、迷迭香、鼠尾草这些顶顶有名的普罗旺斯香料。如此一想,再加上电影的美好宣传,我认定,没有什么比这道“法式地三鲜”更能代表普罗旺斯了。所以,我卯足了劲,非吃到Ratatouille不可。


旅行和美食,两者的关系是何时变得如此亲密的?我想,一定是在旅行变成一项休闲之后。曾经的旅行,如李渔所说,“逆旅二字,足概远行,旅境皆逆境也”,处处都是艰难。那时的旅人,风餐露宿,心怀凄苦,对于旅途中吃点什么,应该是既没有条件也没有心情去考虑的。不仅对陌生未知的食物不感兴趣,为解乡愁,人们往往还要把家乡风味,拣那些方便易保存的,拾掇了随身带着,是为“路菜”,据说客家菜和寿司正是起源于此。


但今非昔比。如今的旅行者,无不以遍尝各地美食、发掘各种不为人知的餐馆为荣。什么?你的随身行囊里还带着方便面和榨菜?你还在寻找最近的麦当劳?对不起,你一定不太了解旅行的要义和精髓。


旅行之所以迷人,除去那些美景乐事,更重要的是,它赋予我们体验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有一本专门研究旅行的社会学名著就曾说过:“旅行者越来越不满足于参观博物馆、商店、景点这样的旅游活动,因为对他们而言,这些无异于舞台的布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撩开幕布,窥探后台,即当地人的真正生活。”为了一脚跨入另一种生活,还有什么比品尝一道特色美食更方便直接的呢?我们尽可以不懂他们的语言、宗教、文化,但味觉那实实在在的体验总是相通的吧?所以说,每推开一家当地餐馆的门,就是撩起了一道通往后台的幕布。


正因为这样的目的,在没出门之前,我们就已经在旅行指南上圈好了各种餐馆推荐,即使为此在地图上要多绕几个圈也在所不惜;我们习惯一坐下,就老练地问服务生:你们有何特色菜?我们还会偷偷瞄着周围的顾客,如果发现和自己一样的观光者,心里不禁会涌起阵阵叹息,仿佛本该独享的秘密给泄露了出去。


我也是这样一个旅行者。


所以在一家餐馆坐定之后,我迫不及待的问服务生:“你们有‘瑞-它-土-伊’吗?”我努力说得清楚,但服务生脸上腾起了一阵迷茫:“你是说哈-它-土-伊吗?”他加重了“哈”的小舌音。好吧,也许这才是正宗的法语发音,我连忙点头。“很抱歉,没有。”服务生冰冷的回答让我觉得自己问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但他没有给我再次发问的机会,便自顾自的介绍起本店的名菜来。


就这样,第一天,我吃到了整个教皇宫广场上最著名的烤茄子,据说做这茄子的秘方已经流传了80年之久。第二天,我喝了大名鼎鼎的马赛鱼汤。第三天,我点了“很有特色”的红酒炖牛肉。


但当我问起Ratatouille时,所有的回答都是“没有”。这越发激起我的执念, 我想知道为什么每个餐馆都没有这道菜,我想知道地道的“普罗旺斯”到底是什么味道,我想把沿途的所见所感、风土人情,都通过具体的味觉保存下来。甚至,我觉得吃到Ratatouille与否关系到整个旅行的成败。


第四天,我碰到一个当地人,便抓住机会向他抱怨起这个问题。当地人很诧异:“你为什么想吃Ratatouille呢?太普通了,很多东西都比它好吃,你吃过马赛鱼汤了吗?”


“是的,但我很想尝尝Ratatouille。”

“那只是一道家常菜。”当地人喃喃道。

“但它很有名。”

“好吧,我想在这应该可以找到你想吃的东西。”他在纸上写下了一个名字。


那天傍晚,我租了一辆自行车(因为没有公共交通),带着颇为激动的心情,向当地人介绍的那家餐馆出发。骑到半路,天开始下雨。等到达目的地时,雨已经十分大了。


眼前的这家餐馆,虽然不是我想象中门面低调、石头垒成的小酒馆,看着却也十分靠谱:没有英文菜牌,没有等候在门外的服务生,也没有硕大的霓虹灯。透过窗户,我看到几桌零零散散的客人,他们就像彼得·梅尔在《普罗旺斯的一年》中所描述的当地人那样:面对食物的神情十分专注和严肃。最重要的是,我没有看到一张桌上摆着旅游手册或者相机。是的,就是这里!


这时候,靠窗的那桌客人也发现了我。那是一对老夫妻,他们同时停下了刀叉,四道诧异的目光直射过来。我这才想起打量一下自己:发梢和外套的下摆都在淅淅沥沥的滴着水,脚上一双球鞋已经湿透。


如此狼狈,我实在无法强迫自己走进这家餐馆,即使他们有再好再正宗的ratatouille,恐怕也不能弥补我的难堪。更可况,我明白自己的身份已被揭穿——无论如何,我只是一个打扰了别人的晚餐的、不合时宜的、浑身上下滴着水的,观光客。在那一刻,我失去了挑开幕布,走入后台的勇气。


事实往往如此,旅途中的食物,有时带给我们惊喜和奇遇,有时只是遗憾和尴尬。纽约时报有位作者,曾经写过他年轻时在东德旅行的经历。当时正是冷战时期,但作者在东德的遭遇却十分平庸。他很不满,并把这一切归咎于自己的游客身份。有一天,他走进一家酒馆,强迫自己吃下一盘当地最有名的生牛肉沙拉,也因此机缘,认识了两个东德的朋友。就在作者以为他终于接近了铁幕下的真实生活时,却偶然发现这两位东德朋友原来是秘密警察,正希望借着他发现一些准备逃亡西德的坏分子呢。这一真相不仅吓得作者连夜赶回西德,同时也发誓:再也不会强迫自己冒险吃下那些他自认为能证明自己是当地人的“地道”食物。


这个故事以极端戏剧的方式告诉我们,一味追求地道的美食,其实并不一定是个好主意。刻意抛却自己的身份,努力成为他者,也不一定是个好主意。


那天,在寻找ratatouille的努力宣告失败之后,我经过了一家麦当劳,于是进去买了一个巨无霸汉堡。我发现,原来巨无霸也可以非常美味。


旅行结束后,我自己在家做了几次ratatouille,并不复杂,并且确实是一道滋味浓郁、充满元气的美食。尽管如此,我还是会想我做的和“地道的”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另外,我好像也明白了为什么会遍访ratatouille而不着:作为一道十分家常的菜肴,大部分的餐馆只会将它作为配菜,而不会单独列在菜单上。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账号。你可以扫描上面的二维码,也可以在搜索框里输入:

travelermagazine 或者 

旅行家Traveler


旅行家杂志 分享真实的旅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旅行家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